[圖文]英雄落寞:1927年蔣介石第一次下野真相
三人均正襟危坐,蔣居中,馮在左,閻在右。蔣一身戎裝,筆鋌而講究,人比馮、閻瘦弱,坐在兩人之間顯得略帶拘謹;馮身軀魁梧,但衣著隨意,粗布簡裝襯出滿臉的憨厚與樸實;閻與蔣一樣,也是一身戎裝,但看上去持重而老到。
然而,幾年之後,隨著北伐的成功,蔣介石的地位、實力與影響都已經超過了馮、閻,這就難怪在合影時,他被馮、閻兩大巨頭恭恭敬敬地請到了中間。
有材料說,這張合影攝於1928年2月。那麼,不知道此刻坐在中間的蔣介石心裡到底是什麼滋味?因為就在6個月前,1927年8月,迫於汪精衛、馮玉祥等人的壓力,他曾宣佈下野,回到家鄉奉化。這是他的漫長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下野。
1927年8月22日的《時代》雜誌,報道了蔣介石下野的消息。
從歷史眼光看,這一期《時代》頗有值得玩味的地方。在報道蔣介石下野新聞的同一頁版面上,正好有關於托洛茨基下台的報道。報道稱,托洛茨基已被斯大林趕出了蘇共權力中心,還特地配發了一張托洛茨基的照片。托洛茨基反對斯大林的中國革命政策,反對共產黨與國民黨組成聯合陣線,與斯大林的矛盾衝突白熱化;蔣介石拋棄孫中山確定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轉而向共產黨大開殺戒。兩位與1927年中國大革命密切相關、立場與態度絕然相反的主角,在大革命失敗後的這個八月卻有著同樣遭遇,幾乎同時離開了各自的權力中心。唯一不同的是,托洛茨基的離開是永遠的,等待他的是流放和暗殺;蔣介石的離開則是暫時的,他以退為進,還將復出。
「英雄下台」——這是《時代》報道蔣介石下野消息的標題。
「征服者」蔣介石在率領他的國民革命軍橫掃半個中國之後,最近因受到指責而下台。上周他回到故鄉暨出生地,上海南邊100英里之外的奉化的一個小村莊。
「基督」軍閥馮玉祥,突然通電逼蔣下野
在其辭呈中,蔣將軍向「中國人民」講到民族主義運動最初的輝煌勝利,以及目前令人傷心的分裂狀況。「我們的革命面臨困難,乃是因為共產主義之故。」蔣介石將軍稱,他自己毫不手軟地反對共產黨人的行動,被說成是他為了擴大個人的勢力,一直受到國民黨人的阻撓,結果,「我的國民黨同志幾乎在所有事情上失去對我的信任。」
蔣介石繼續說,國民黨通過他自己的努力在清除共產主義,但最終卻導致在國民黨內部存在大量對他個人的攻擊。「我本應在春天就辭職。不管怎樣,我願意放棄個人的地位以看到革命的成功。」
這些具有高度原則性的表述,可能是誠懇地發自蔣介石這樣一個享有盛譽的人的內心,不過,他上周的辭職,也是他的部隊近來在進攻北京時接連失敗而導致的一個緊迫事件。這些敗仗上周轉為潰敗,在考驗人的心理的時刻,蔣將軍名義上的盟友、古怪的「基督」軍閥馮玉祥,突然通電逼蔣下野。
北伐戰事受阻是蔣中正下台重要原因
蔣介石的引退,導致他曾領導的南京政權——國民政府的分支失去意義,而使最初的漢口國民政府在國民黨整個事務中再度起到主導作用。被稱作「基督 」軍閥的馮玉祥又在干涉漢口事務,他以出爾反爾著稱,因此中國人認為他可能想很快由他本人來控制全部國民黨的地盤。(《時代》,1927年8月22日)
蔣介石被迫下野有多種原因,北伐戰事受阻被認為是最直接的原因:
幾個月的靜觀其變,幾個月的私下運作,1928年初再度出山的蔣介石,才真正成了國民黨黨內一時無人可以取代的人物。他的那些對立面,無論軍事派別或者政治派別,都暫時不計前嫌,將他推到第一的位置。可以說,蔣介石是在春風得意之中迎來了1928年。
1月4日,剛在莫干山度過蜜月的蔣介石和宋美齡回到南京,5日即宣佈復職,擔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總司令。2 月28日,新成立的中央軍事委員會宣佈,國民革命軍重新組建為4個集團軍,蔣介石本人親自擔任第1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分別擔任2、3、 4集團軍的總司令。
就這樣,經過幾個月的反覆之後,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在1928年2月走到了一起。蔣介石和馮玉祥在鄭州再度會面,互換蘭譜,結拜兄弟。蔣送給馮的帖子寫道:「安危共仗,甘苦共嘗,海枯不爛,生死不渝。」馮送給蔣的帖子寫道:「結盟真義,是為主義,碎屍萬段,在所不計。」傳統形式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只是其中真真假假,撲朔迷離,如今看來,歷史似乎只是多了一些有趣的點綴。
三人坐在一起,標誌著以往恩恩怨怨的結束,更是未來戲劇化場面的開始。
1928—1930,三年硝煙瀰漫,3年風雲變幻。正是在這3年期間,馮玉祥、閻錫山兩人陸續成為了《時代》的封面人物。登場時間分別是:1928年,馮玉祥;1930年,閻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