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武則天人生最後的歲月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武則天人生最後的歲月

2016年05月27日 名人軼事, 唐朝皇帝, 武則天 暫無評論 閱讀 142 次


武則天花了50年的時間讓權力競技場接受了一個女人,成為最高統治者。


當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稱帝,改唐朝為周朝時,這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女皇已經為這一天的到來付出了包括青春年華和三個子女(兩子一女)的性命在內的慘重代價。誰料,登基僅僅是一系列更加錯綜複雜的矛盾爆發的開始。武則天的周朝在肇建之初就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儘管她左右支招、慘淡經營,其王朝也僅僅存在了15年。


英雄的暮年,往往更容易讓人看清楚英雄本色,折射出英雄的畢生奮鬥軌跡。705年,武則天改年號為「神龍」,這一年就被稱為神龍元年。也就在這一年,暮年武則天以非常方式被迫離開了權力競技場,後人稱其中的變故為「神龍政變」。


在李唐皇室看來,15年的武周歷史是拿不上檯面的。後代李唐朝廷對此避諱至極,絕口不談,彷彿從690年到705年的歷史是一片空白。因此,原始典籍中留下的有關神龍政變的資料非常少,為我們還原神龍政變設置了重重障礙。以《舊唐書》為例,《武則天本紀》中對於這次政變的描寫大而空洞:「神龍元年春正月……麟台監張易之與弟司僕卿昌宗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軍桓彥范、敬暉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誅之。甲辰,皇太子監國,總統萬機,大赦天下。是日,上傳皇帝位於皇太子,徙居上陽宮。戊申,皇帝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這段記載以白描手法講述了皇太子李顯率領羽林軍官兵衝入禁宮誅殺佞臣張易之、張昌宗,並趁機奪取政權,迫使武則天傳位給他的經歷。


而《唐中宗李顯本紀》中的記載則透露了更多的信息:「時張易之與弟昌宗潛圖逆亂。神龍元年正月,鳳閣侍郎張柬之、鸞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誅易之、昌宗,迎皇太子監國,總司庶政。大赦天下……乙巳,則天傳位於皇太子。丙午,即皇帝位於通天宮,大赦天下,唯易之黨羽不在原限。」李顯的傳記相當程度上與武則天的傳記是矛盾的。在傳記中,誅殺張易之、張昌宗的主謀並不是皇太子李顯,李顯只是被動參與者實則是桓彥范、敬暉、崔玄暐、張柬之、袁恕己等幾位重臣策劃了殺奸臣逼宮的行動。


《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一》是桓彥范、敬暉、崔玄暐、張柬之、袁恕己五個人的合傳。《敬暉傳》只說他有誅殺張易之、張昌宗的功勞,對過程毫不涉及;《袁恕己傳》則只說他參與了誅殺奸臣的謀劃活動,參與了政變;《崔玄暐傳》也只簡單地說他有誅賊擁立之功,卻不提為什麼有這樣的功勞。《桓彥范傳》是五個人的傳記中,也是《舊唐書》所有章節中對神龍政變描述最為詳細具體的,聯繫其他的枝節內容,以下將盡可能地還原這個重要政變的真實面目。




698年,武則天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群臣奏請武則天召廬陵王李顯回京。


被貶放的李顯的回京問題涉及王朝政治的核心問題,其原因在於皇帝武則天的性別。武則天是女皇,百年之後皇位是傳給自己的兒子—李姓的李顯或李旦,還是傳給同姓的侄子武三思等人呢?在西歐政治上,這可能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在封建禮法觀念根深蒂固的中國,這是有關國體國運的根本問題。皇帝姓氏的變更意味著王朝的更替:武則天姓武,由武三思等人繼承權力意味著武周王朝的延續;如果由李顯繼承皇位,則意味著武周王朝的結束,李唐王朝的復辟。


現在大臣們集體亮出觀點群起請求召回貶放廬陵的李顯,這無疑是對武氏政權無聲而釜底抽薪的反抗。


武則天花費了比其他帝王要重得多的代價才攀登上權力的頂峰,所以她異常珍惜手中的權力。自從登上帝位之後,她就一直思考著繼承人的問題,到了晚年更是時刻沒有忘記。在她內心深處,李家和武家難以取捨—躍躍欲試的武三思等人是自己的同姓後代;李顯、李旦兩個兒子憨厚老實、為人謹慎,而且都做過皇帝,大臣們心中對李唐王朝的感情難以磨滅,依然希望在自己身後天下能夠恢復李姓。


大臣們用各自的方式紛紛勸告武則天應當將帝位傳給兒子,因為只有這樣,武則天在升入天國之後才能世世代代享受子孫後代的供奉。如果將帝位傳給武三思等人,武三思等即位者則會去供奉、祭祀自己的祖父牌位,到那時候,作為姑母的武則天的地位是尷尬的。武則天自然知道這樣的可能性,但將天下拱手還給李姓,自己結束武周王朝,她又於心不忍,難以下手。


「為什麼天下只能由男子來做帝王?」繼承人問題也好,宗法制也好,最根本的思考又回歸到了這個問題。武則天不得不哀歎,武周王朝仍然是一個根深蒂固的男性主導的天下。雖然武則天花了十多年時間來樹立女皇的權威,將政治制度塗抹上女性色彩,但最後還是失敗了,繼承人問題的困擾就足以證明她十多年來的性別抗爭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效。


隨著武則天的病重,皇位繼承人問題成為朝野關注的焦點。


流傳甚廣的《狄公案》中記載有武則天的男寵、佞臣張易之向狄仁傑詢問自保之策的內容。作為一個堅定的李氏支持者,狄仁傑建議張易之勸武則天迎立廬陵王李顯為繼承人,以擁戴新皇帝的功勞來為自己免禍。


當時,武則天有意立武三思為太子,於是詢問朝臣是否可行。大臣們面面相覷,不敢回答。狄仁傑卻說:「天下百姓依然思念唐朝。之前北方出現邊警,陛下派遣梁王武三思去民間招募勇士,一個多月時間召集了不到一千人。後來又讓廬陵王李顯去招募士兵,沒幾天就招募到了五萬人。如果要選擇繼承人,非廬陵王莫屬。」武則天聽罷大怒,拂袖而去。


後來,武則天又向大臣提問:「朕常常夢見雙陸不勝,做何解釋?」在場的狄仁傑和王方慶同時回答說:「雙陸不勝是無子的意思。這是天意在警告陛下!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動搖天下就危險了。陛下君臨四海已經有十多年了,現在想立武三思為太子。姑侄與母子關係,哪個更親?陛下立廬陵王為太子,則千秋萬歲之後常享宗廟,立武三思為太子,宗廟中就沒有陛下這位姑母了。」武則天終於有所感悟。


長安元年(701年)九月,武則天終於派遣徐彥伯迎廬陵王回長安。李顯到長安後,武則天將他藏匿在帳中,再次召見狄仁傑,故意商量立太子的事情。狄仁傑敷請切至,涕淚俱下,請求迎立李顯。武則天這才將李顯召喚出來,說:「還給你太子!」狄仁傑下拜頓首,轉悲為喜說:「太子雖然回來了,可大家還不知道,人言紛紛,怎麼取信他人呢?」於是武則天又安排李顯公開出現,大禮迎還,朝野大悅。




當長安的使者心急火燎地來到房州李顯的軟禁地門口時,李顯陷入了絕望之中。


李顯為什麼會出現這麼消極的反應呢?這要從他的坎坷經歷中尋找答案。


李顯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生的第三個兒子,在唐高宗的八個兒子中排序第七,先是被封為周王,後改封英王,似乎與皇位無緣。680年,李顯被立為皇太子。3年後唐高宗病逝,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


不客氣地說,李顯性格懦弱、膽小,各方面能力都很一般,是個做傀儡的好材料。李顯做太子時曾寫過一首《石淙》詩:「三陽本是標靈紀,二室由來獨擅名。霞衣霞錦千般狀,雲峰雲岫百重生。水炫珠光遇泉客,巖懸石鏡厭山精。永願乾坤符睿算,長居膝下屬歡情。」全詩水平一般,境界平常,但最後一句「永願乾坤符睿算,長居膝下屬歡情」卻很能表達出一個戰戰兢兢,不敢有所作為的懦弱皇子的感情。


武則天是一個為了權力可以不顧一切的君主,唐高宗的第一個太子李忠因為不是武則天所生,很快就被廢黜殺死;武則天的長子李弘被立為第二個太子,但在一些思想觀念上衝撞了母親,後來「暴薨」,原因不明;次子李賢是高宗朝的第三位太子,也因為不甘心做傀儡被廢,4年後在放逐地巴州被逼自殺。有三個哥哥做榜樣,李顯自然知道輕重,所以他事事唯母親命令行事,不幸的是,他很快就被母親抓住了把柄。


即位不到一個月,不滿足監國地位的武則天就以李顯一句要給岳父韋氏授官的氣話為由廢黜了他。被降封為廬陵王的李顯,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囚禁生涯。


被軟禁的李顯明白,自己不論是在囚禁地暴薨,還是被賜死,都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因此他整日戰戰兢兢、提心吊膽。偏偏外面有很多反對武則天的人打出了「推翻武周」、「匡復李顯」的旗號,這簡直是將他往死路上逼,更加劇了其內心的恐懼,他越來越擔心暴戾強硬的母親會將自己的存在看做權力威脅。


在流放地和軟禁居所中的李顯過著遍佈危險的黑暗生活,承擔著遠比囚犯沉重得多的心理壓力,甚至每一天都在等待著死亡的到來。可怕的死亡隨時都有可能來訪,而它未到來的日子非但不能放鬆,相反是更可怕的煎熬。李顯多年來一直惶惶不安,常常在夜裡被噩夢驚醒,睜著驚恐的眼睛看著星星落下,旭日昇起。


現在,長安的使者終於來到了。


《舊唐書》中記載:「上每聞敕使至,輒惶恐欲自殺。」每一次聽到有長安的使者前來,李顯就間歇性精神失常,惶恐地要找刀子自殺,這一次也不例外。陪伴他的妻子韋氏橫下一條心,勸慰丈夫說:「人生禍福無常,最後免不了一死。我們是皇室貴胄,何苦這樣呢?」於是這一次,李顯夫妻倆手拉著手昂然出去迎接使者。


使者打開詔書開始宣讀:「立廬陵王為太子,還於東都。」



暗流洶湧




差一點兒自殺的李顯突然間又成了太子,回歸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回到長安後,李顯除了繼續夾著尾巴做人外,變得聰明了許多,他決心將自己「改造」成武家人,向武家靠攏。他將一個女兒(永泰郡主)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兒媳,又將另一個女兒(安樂郡主)嫁給了武則天的另一個侄孫武崇訓,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兒媳。李顯與武家聯姻是想通過子女關係穩固自己的地位。武則天內心中最留意武家和李家兩家人在自己死後的關係,現在有意扶為繼承人的李顯主動與武家搞好關係,讓她十分滿意。


為了緩和國內矛盾,身後能夠平緩轉移權力,武則天大赦天下。因為適逢武則天生病,所以這次赦免的範圍很大,朝廷下令自文明元年(684年)以後獲罪的人,除揚、豫、博三州及各案的魁首之外一律免罪。


武則天已經提前為身後事作準備了。她環顧四周,最放心不下的還是武家的子孫。她已明確了李顯的繼承人地位,但怎麼安撫武家人的情緒,怎麼確保武家人日後的安全和權威呢?


之前北方邊界的契丹部落起兵反叛,部落首領自號可汗(這就是日後建立遼國的契丹部落,只是此時尚未強大),這只能算是一場小叛亂而已,然而,武則天卻任命多個武家子弟為將,採取了大張旗鼓的方式平定叛亂。雖然許多大臣對此事頗有微詞,但武則天還是迅速調集大軍托付武家子弟出發征討。平叛事小,借平叛為武家子弟聚攏實力,樹立軍功事大,此時的武則天隱約為身後武家子弟的命運擔心了,她希望李家和武家能夠和睦相處,同保富貴。


晚年的武則天在潛意識中有兩個隱約的判斷是正確的:第一,她準確認識到自己死後武周王朝將被顛覆,李氏皇族將復辟唐朝。第二,她意識到了武家子弟的權力基礎完全建立在自己身上。自己死後,在群臣中名聲不佳的武家子弟失去了權力保障,命運堪憂,最壞的結果是:武周王朝被顛覆,武家子弟也落得個身死族滅的下場。


為了避免這樣的結果出現,最起碼要保證武家子弟的安全,武則天要抓住任何機會來確保這樣的目標,要抓緊有限的時間進行政治佈局。但是,武則天的佈局被兩個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嚴重破壞了。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