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軍閥曹錕的總統生涯
曹錕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北洋時期直系軍閥首領、中華民國第五任大總統(1923年10月,通過賄選登上民國大總統寶座,人稱賄選總統)、國民革命軍一級陸軍上將(1938年6月14日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追贈)。
直系軍人曹錕賄選總統事件,一直是後人抨擊北洋軍閥亂政的最有力的證據。但是在人們關注總統選舉合法性的時候,卻忽略了對曹錕當選之後總統生涯的瞭解與評價。作為一個布衣出身,粗通文墨的赳赳武夫,時年已過六旬的大總統曹錕執政能力如何?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政治人物呢?
曹錕上台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公佈1923年中華民國憲法。支持國會制憲是曹錕在賄選之前與國會多數派達成的協議。曹果然沒有食言,在10月10日國慶節就職當天,也就是憲法通過後的第二天,就正式宣佈頒行憲法,歷經十年風雨的制憲大業終於劃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單就內容而言,這部憲法注重對民國建立以來憲政制度實踐經驗的汲取,特別是在確保國家統一的原則下,遵循聯邦制度原理,在政治、行政、財政等方面,嘗試構建中央與地方的新型合作關係,創設一種體現中國特色的國家結構形式。後來有學者認為:「但就該憲法本身而言,它綜合體現了西方近代憲法理論和憲政原則以及中華民國十年共和歷史的政治實踐和立法經驗。」
在政體運作方面,依照1912年臨時約法的規定,民國實行責任內閣制。所謂責任內閣制是以國務院(內閣)作為行政中樞,國務總理(首相)作為行政首長,通過國務會議處理重要國務,對國會負其責任。所以總統作為國家元首,雖然享有一定的政治權力,但並非實際的行政首長。不過,由於臨時約法在責任內閣制度設計上存在嚴重的缺陷,特別是沒有處理好總統與總理的權力關係,所以這種政體制度從一開始運作就困難重重,經常引發總統與總理的權力衝突,此前北京政府領導人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段祺瑞等均概莫能外。然而,曹錕卻是一個例外。他在登上總統寶座以後,並沒有執著於大權獨攬,而是按照責任內閣制度的規定,賦予總理相當大的行政實權。曹在一年任期內先後任命過四任國務總理(代總理),基本上能夠做到府院和平共處,相安無事。此間內閣的倒台往往都是派系黨爭的結果。
議會政治在北洋時期命運多舛,第一屆民國國會先後兩次遭到非法解散。1922年8月,正是在曹錕、吳佩孚等直系將領支持下,國會得以第二次復會。此次國會復會後存在時間最長,歷時二年多。總的來說,此時國會由於內部派係爭斗不斷,已經呈現出衰亡的跡象。但是在曹錕執政期間,國會仍然以臨時會議形式存在,並發揮了一定的監督功能。而曹錕也比較尊重國會的立法權,即使是在一些外交問題上與國會產生意見分歧,一般也只是採取協商方式,並在必要時作出妥協與讓步。1924年元旦,考慮到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任期已經屆滿,曹錕政府還正式頒布下屆眾議員改選令,規定各省眾議院議員在4月中旬舉行初選,5月中旬舉行復選。民初憲政最後的不幸中斷,主要是馮玉祥的北京政變與第二次直奉戰爭影響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否則以曹錕等直系人物堅持憲政制度的政治立場,憲政體制至少在形式上勉強維持下去的可能性是有的,中國過渡到初級或有限多元政治模式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曹錕在外交事務上,特別是在中蘇關於外蒙問題談判中的表現,非常值得一提。蘇俄在成立後不久,在兩次對華宣言中宣佈廢除沙俄同中國締結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放棄沙俄侵佔的中國領土及一切特權。但是隨著蘇俄政權的鞏固,在外蒙問題上卻不願公開承認中國的主權,致使中蘇恢復外交關係的談判停頓。曹錕當選總統後,立即任命王正廷為中國政府的全權代表,重啟中蘇談判工作。在經歷5個多月的艱苦談判後,王正廷未經北洋政府的同意,擅自與蘇方代表加拉罕妥協,於 1924年3月簽訂了中蘇協定大綱草案。草案在涉及外蒙的條款中,給予了蘇方一定的特權,默認外蒙不再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與國家利益。北京政府在獲悉草案內容後非常不滿,認為王正廷的行為超出授權,屬於嚴重的失職。外長顧維鈞將內閣關於草案的反對意見呈交曹錕,曹錕很快同意了內閣的意見,並下令停止王正廷督辦中蘇交涉,由外交部來接任。曹錕的這一決定立即招致蘇方的強烈反對,加拉罕甚至威脅說如果中國政府不在48小時內接受原先的協議,那麼必須承擔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但是曹錕不為所動,堅定地支持顧維鈞的正確意見。後來蘇方被迫在外蒙問題上作出讓步,中蘇才正式恢復了外交關係。
與直系大將吳佩孚相似的是,曹錕也是一個支持中央集權的武力統一論者。但是由於實力不逮,以及忙於對奉系張作霖的備戰,他對當時日益盛行的聯省自治運動(省憲運動)只能持容忍態度,放任其自流,這樣在客觀上促進了地方自治運動的蓬勃發展。聯省自治運動高潮期正好出現在曹錕執政期間,當時「省憲運動的潮流,可謂激盪全國。」浙江、雲南、四川、廣東先後制定出省憲,廣西、貴州、陝西、江蘇、江西、湖北、福建等省,或由當局宣言制憲自治,或由人民積極運動制憲,聯省自治運動獲得了極快的發展,為現代中國國體變革提供了豐富的制度實踐經驗。
此外,曹錕對專業人才亦相當重視與尊重。時任外長的顧維鈞在晚年回憶錄中曾提到曹錕在召開內閣會議時,強調顧總長辦外交有經驗,反對其他直系人物干涉顧的人事任命權。為此,顧給曹錕很高的評價,認為曹錕雖未受過正式教育,但他恢弘大度,襟懷開朗,具有領袖的品格。北洋時代另一位著名職業外交家顏惠慶也在回憶錄中指出:「對於北洋軍閥,人們儘管可以抨擊和蔑視,他們政治野心不小,而知識才幹貧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中有些人很有自知之明,對於一些自己不擅長的政務,放心地交給有經驗有知識的人去做,從不加以干涉,更不想獨斷專行」。這一評價同樣適用於曹錕。而顏本人就頗受曹錕的重用,在其總統任期內先後出任過農商總長、代國務總理等要職。
從曹錕的種種執政表現可以看出,同樣是軍閥,曹與袁世凱、張作霖的風格截然不同。袁、張同屬崇尚威權統治的政治強人,習慣於軍人獨裁統治,對憲法、國會缺乏興趣。曹錕的執政方式卻是比較溫和,也願意接受民初的憲政體制。正如他在當選宣言上所說:「國家之成立,以法治為根基,總統之職務,以守法為要義。 」雖然曹本人並不一定真正明瞭憲政法治的要義,但是至少在短暫的一年任期內,他還是基本遵守了自己當選時的諾言,這一點是後人在對其作歷史評價時所不能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