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奧古斯都二世:拿精銳薩克森騎兵交換中國瓷器 | 陽光歷史

 

A-A+

[圖文]奧古斯都二世:拿精銳薩克森騎兵交換中國瓷器

2014年12月04日 名人軼事 暫無評論 閱讀 370 次


 



我的新書《國風西行》,論述「中國藝術品影響歐洲三百年」,三百年是指16到19世紀,那時,歐洲社會瘋狂迷戀中國藝術品,把中國藝術品如瓷器、漆器、傢俱、絲綢等稱為奢侈品,並以擁有為自豪。在這東風西漸的過程中,青花瓷器立下了汗馬功勞,歐洲很多宮廷喜歡用中國青花瓷、青花色調來裝飾皇家宮殿。英國學者柯玫瑰在她的《中國清代瓷器》中說,「中國在印刷、制瓷與運輸等方面,領先於世界,那時,西方民族降服於中國傲慢的裙裾之下。」


法王路易十四最先在自己的宮廷裡建造中國瓷宮,三百多年前,他不滿足於收藏中國藝術品,還把中國藝術元素化入日常生活中,如在凡爾賽宮裡為情婦蒙特斯潘修建了特裡亞農瓷宮(即中國宮),可謂大手筆。瓷宮的裝飾,特別是內部環境設計,主要受中國青花瓷的影響,以白地藍花(即青花)裝飾。瓷宮由三座單層亭子式的建築組成,一字排開,每層簷翼懸掛著響鈴,這是借鑒中國建築的特點。瓷宮內安放著許多中國花瓶,以及不少模仿中國式樣的傢俱。設計者還運用中國方式設計園林,如巖洞、假山、拱橋、曲溪以及曲折多變的小徑,園內花木錯落,楊柳岸,曉風殘月,地道的中國風情。如此充滿中國元素的設計,在當時,算是趕時髦。


特裡亞農瓷宮用當地魯昂(Rouen)瓷廠的低溫軟陶做成,瓷化不夠,以致時間一久,軟陶開裂,屋頂接連滲水。這時,路易十四與情婦的關係也岌岌可危。1679至1682年間,這位國王花心連連,蒙特斯潘無奈之中想用春藥挽留他,這起「下毒事件」被炒作得沸沸揚揚,她也因此名譽掃地。路易十四已有新寵,趁機拋離前妾,矗立17年之久的瓷宮也隨之拆除。瓷宮被毀,對於中法乃至中西文化交往史而言,甚為可惜。我到凡爾賽宮所叩訪的,已是之後重建的產物,大特裡亞農宮,歐式風情,中國味道輕描淡寫,難與曩日的瓷宮等埒。


奧地利皇宮內有不少用中國元素命名的大廳,其中的中國瓷器廳是受奧地利女皇瑪利亞·特蕾莎之命,由法國藝術家讓·彼埃爾設計而成。選用中國青花瓷白地描藍風格來裝飾廳的四壁,紋飾由花果組成的綵帶浮雕隔開,頂上浮雕兩把交叉的中國陽傘,這些中國圖案當時都很流行。採納白地描藍風格是因為傳入歐洲的藝術品中最重要者當屬青花瓷,歐洲人往往把白地描藍當作重要象徵來認可中國風情,白地描藍普遍流行於歐洲宮廷以及貴族家庭的室內設計,如裝飾牆壁、豎式壁爐等。這裡既然命名為中國瓷器廳,白地描藍作主題裝飾自然最為合適。牆面上213幅小尺寸圖畫,內容皆為中國風俗題材,作者是當時的皇帝弗郎茨·斯蒂芬一世(茜茜的丈夫)以及許多皇室成員,可見,中國文化已經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


德國奧古斯都二世在德累斯頓建造了諸多宮廷建築。他作為薩克森選侯和波蘭國王,在金碧輝煌的宮廷裡主持政事,與當時巴洛克時代所追求的氣氛相稱。他從1694到1733年在位期間,主持建造了有名的德累斯頓茨溫格爾宮,還有城外易北河沿岸無數的宮殿與宅邸,如皮爾尼茨宮。茨溫格爾宮以其富麗堂皇著稱,宮殿裡面擁有大量的中國瓷器等藝術品。


在歐洲,奧古斯都宮廷令人炫目的程度僅次於路易十四的宮廷(伏爾泰語),事實上,奧古斯都建造的不少宮殿,都受到凡爾賽宮的啟發。當中國瓷器和絲綢開始在歐洲宮廷裡盛行,奧古斯都二世也像其他帝王一樣,把收集各類中國藝術品當作時髦,其宮殿裡常見中國生活風情的壁畫。那時,德國和奧地利的皇室一個比一個奢華,幾乎每一個重要的城堡裡,都至少有一屋子瓷器,但誰也比不過奧古斯都二世。


這位國王,被稱為東方瓷器最優秀的收藏家之一,一生中有兩大開支,一是購買東方瓷器,另一個則是發動戰爭。有意思的是,1717年,為了得到普魯士帝國腓特烈·威廉一世的127件中國瓷器,他竟然以600名全副武裝的薩克森近衛騎兵去交換,那些瓷器的價值相當於27000塔裡爾(德國舊銀幣),在當時是一個天文數字。這些身價百倍的瓷器因此被稱作「近衛花瓶」,至今仍陳列在德國德累斯頓茨溫格爾宮博物館內。這些青花瓷的特點是器型碩大,佈滿青花紋飾,陳列出來,頗有皇家氣派,也符合奧古斯都二世「強壯者」的稱謂。


德國柏林的普魯士皇宮夏羅騰城堡,擁有著名的「中國瓷器廳」,四面牆上,掛滿了康熙時期的青花瓷與五彩瓷,廳內既有碩大的「近衛花瓷」,也有精巧細膩的小瓶,上萬件瓷器把大廳裝潢得輝煌無比,皇氣浩蕩。柏林附近的波茨坦皇宮———無憂宮,也與中國文化相關,皇宮花園裡有「中國茶亭」,當時的人認為,棲息於中國茶亭,能樂而忘憂。


繼荷蘭之後,英國從18世紀初開始與中國進行瓷器貿易,1735年僅「格拉富圖」號和「哈雷孫」號這兩艘貨船,就運載了24萬件中國瓷器到英國。收藏中國瓷器等藝術品,成為英國上層貴族社會流行的一種風氣。英國攝政時期(1811-1821年),宮廷很熱愛東方文化。攝政時期,是指由王子代替他父親喬治三世攝政的時期,而在藝術上指的是從18世紀90年代直至1830年喬治四世統治的結束。


1806-1816年間,一件中國嘉慶時期的青花加彩寶塔,被運到英國,此瓷器精品專為國王喬治四世特別定做。高276厘米的七級寶塔,類似青花五彩,六面塔座繪青花中國風景,每層屋簷、柵欄、塔身裡面裝飾手段豐富,有繪畫、鏤空雕、人物圓雕、鑲嵌金飾品等,整體氣息富麗堂皇。特意定做此件工藝品,反映了喬治四世對中國文化的熱情,這件寶塔安放在英國南方布列頓的東方宮殿裡,這座印度式外觀的東方宮殿是喬治四世(當時是威爾士王子)1785年住過的別墅,1822年重建為皇家樓(Royal Pavillion),它的內部設計伴隨著印度、中國與埃及的主題。


18世紀中葉的某一天,瑞典斯德哥爾摩近郊爵庭夏宮,正上演著一個關於中國的故事。這一天,皇帝弗雷爵克慶祝皇后露依薩生日之後,帶領大家一起去夏宮花園散步,大約走了刻把鐘,才進入一大片樹林,露依薩皇后一下子驚呆了,面前一個奇景———茂密的樹林裡,一座亭子矗立,雙層屋簷,塔式外形,建築結構迥異於西方式樣,是中國亭子!皇后認出來了。彷彿天降神物,十分夢幻,瞧瞧四周,實實在在是每天經過的樹林,為何前些天不見?今天猛然凸現,彷彿一婷婷少女佇立草地中央。皇帝在旁微笑不語。皇后這才清醒,一定是夫君在搗鬼,於是纏著他從實招來。原來這是皇帝親自導演、製作的生日禮物,就像雨果特製一間中國屋獻給愛妻、路易十四創造一個中國瓷宮討好情婦、奧地利特蕾莎女王修建中國漆器廳紀念丈夫一樣。皇后當然興奮異常。用中國屋、中國器物獻給最親愛的人,在當時屬最高品位。露依薩皇后來自中國文化十分流行的普魯士,對中國建築並不陌生。不過,皇后第一眼看到的中國亭,僅僅是一個木製作品。她之所以沒有發覺,是因為中國亭先在附近的小鎮造好後,才運到夏宮來安裝的。如此這般是為了避其視線,給皇后一個驚喜。


夏宮裡的中國亭,之後變成了一座蝴蝶狀、雄偉的中國宮,成了爵庭夏宮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宮的建造,完全模仿中國風格,如中國青花瓷器風格、中國擺設等。露依薩皇后經常駕臨中國宮,在書房裡寫信,其中一封寫給母親(普魯士皇太后索非亞·德羅西亞)的信件已成為知名文獻,文獻裡描述中國亭子是何等模樣,黃色屋頂,塔式形狀,每處門口都懸掛著中國式的鈴鐺,風起,叮噹作響,神秘的東方之音。內牆上用東方風格的牆紙,房間角落裡擺放著四個瓷缸。臥室之牆糊一片絲綢,傢俱、床皆是中國風情。還有守候在亭子裡面的衛兵,穿著中國服裝;侍從武官則是滿清武官打扮,等等。她還常常給她的一位朋友、中國文化的熱情鼓吹者、法國作家伏爾泰寫信,探討政治、哲學、文學與藝術。


葡萄牙貝納皇宮,多處廳室牆面裝貼白地藍描的青花瓷磚,構圖類似中國的開窗裝飾技法,窗內繪有山水人物,窗外用花卉裝飾。皇宮外牆同樣是青花風格,淡雅又夢幻的東方情調,裝飾感很強,通常表現形式為整齊的顆粒狀錦地紋飾,在陽光下發出靚麗可人的光彩。皇宮裡牆的裝飾特徵,與外牆裝飾技巧相似。青花碎片組成的圖案裝飾也是一種風格,多出現在內廊的牆面上。葡萄牙的另一處舊王宮,王宮裡金字塔形天花板嵌滿了261件中國青花瓷的場景,強烈的青花風格場景如此輝煌,令人震撼。


從上面的隨意羅列中可看出,幾百年前,中國的藝術文化在歐洲的影響力是空前巨大的。在提倡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今天,更應該多多瞭解歷史———三百年前,以及向前推至千年的唐朝,中國文化一直不停頓地走出國門,影響亞洲、歐洲乃至整個世界。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