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毛澤東外交往事:病中會晤尼克松回擊逝世傳聞
中國首位外交部女副部長王海容參與毛澤東晚年所有重大外交決策及會見,是包括美國總統在內的各國政要接待者以及中國重返聯合國的參與者之一,成為當年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2006年9月9日是毛澤東逝世30週年,毛澤東的外孫女孔東梅特著書以示紀念。在本書中,王海容首次披露了大量從毛澤東與斯諾談話到秘迎基辛格、中國重返聯合國、尼克松訪華、簽署上海公報等一系列外交大手筆背後的秘聞,糾正了許多訛傳,作為歷史見證人提供了大量生動的細節和有趣的故事。
破冰之旅
作為第一個訪問未建交國家的美國總統和第一個訪問中國的在職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給了美國國內反共及反華勢力強大的壓力。希望連任的尼克松對此寄予厚望,他認為:與中國改善關係,能夠大大加重美國在全球戰略格局中的份量,因而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美國公眾會支持自己在下一個任期繼續這項有歷史意義的工作。
不過,「中國之旅」絕非易事。1969年美國飛船即已登月,美國總統訪華則在1972年。分隔中美兩國的太平洋,竟比地月之間的大氣層和星際空間還難跨越。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尼克松此行被西方媒體稱為「破冰之旅」是很有意思的。或把冰山分開,或被冰山所困,訪華成功或失敗的可能性同時存在。
作為共和黨推舉出來的總統,尼克松時刻要小心在野的民主黨。何況由於越南戰爭,尼克松在美國已很狼狽,嚴酷的形勢不容許他犯下大錯。
專機於上午11時30分抵達北京首都機場。尼克松夫人與尼克松總統並排手挽手頂著寒風穩步踏上專機舷梯。然後尼克松總統搶先一步走下舷梯,主動伸出右手,周總理小步上前,也伸出手來,兩隻手熱烈有力地緊握在一起。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1954年日內瓦會議期間拒絕與中國總理周恩來握手的時代終於過去了。
安靜的機場上,人們甚至能夠清晰地聽到兩國國旗在凜冽的寒風中獵獵飛舞時發出的聲響。中美兩國首腦檢閱完儀仗隊之後,樂隊演奏了兩國國歌,但是,沒有群眾歡迎的場面。
突如其來的會見
就在這時,外公作出了一個出乎世人意料的決定。
據護士長吳旭君回憶:尼克松到達北京前,她給外公念外電評論,其中有一條說:尼克松是打著白旗到北京來的。這是說尼克松投降的意思,代表反對此次訪問者的看法。外公聽完這條消息,笑了。他說:「我來給尼克鬆解解圍。」
這個「圍」如何「解」?直到1972年2月21日,謎底才告揭開。
中方第一個得知消息的是吳旭君,外公是把吳旭君叫到床頭告訴她的。此時,纏綿病榻的老人家已有七八天很少起床和久坐了。他對吳旭君說:希望立刻見到尼克松。
此事非同小可。這一次,吳旭君不必像去年4月打電話給海容,邀請美國乒乓球隊時那樣遲疑不決了。從海容那裡,她知道外交部一直無法把外公會見尼克松的時間確定下來,怕的就是身體情況不允許。現在終於能確定了,十萬火急,必須馬上準備。
吳旭君首先服侍外公起床,扶他到臥室的沙發上坐好,然後,小跑著出了屋。從1972年2月1日外公改在中南海遊泳池會見外賓開始,基本上都是由秘書張玉鳳負責攙扶老人家迎接客人,這次,也要讓她有精神準備。接著吳旭君又跑去告訴衛士兼理髮師周福明———自從月初會見巴基斯坦總統布托以後,基本上臥床的老人家就沒理過發。另外,周福明還要負責準備會見廳(即書房)的茶水。
然後,吳旭君又跑到值班室,通知了外公的貼身警衛李連成,再由他報告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副主任張耀祠和中南海西門門衛,這些屬於安全保衛範圍。另外還通知了秘書徐業夫。細心的吳旭君還通知了生活管理員吳連登,讓他準備點食物,因為她擔心老人家會見時有可能出現低血糖。
最後,她跑到因外公病重而常駐中南海遊泳池的醫療組,告訴他們即將會見的消息,請大家隨時待命。辦完這些事情,吳旭君趕回臥室,把老人家扶到會見廳,安排他坐好。自己又到醫療組,再一次檢查了醫療器械和急救物品。
外公如何準備
在吳旭君忙碌的同時,外公也相應做了些準備,《參考資料》2月21日上午版刊登了以下兩篇對外公會見尼克松有用的材料,外公應該是在會見前看過的。
第一篇是美國總統尼克松抵達中國前,在臨時落腳地關島對記者發表的講話。其中有這麼兩句:
「總統說,他期望他同共產黨主席毛澤東和周恩來總理的談話從哲學的角度來進行,而不是只集中討論眼前的問題。」
「尼克松說,毛和周都是有哲學頭腦的人物,他們不是僅僅講究實際的、注意日常問題的領導人。」
第二篇是「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在「國民大會」第五次會議開會典禮中的致詞:
「今天國際間任何與惡勢力謀求政治權力均衡的姑息舉動,絕不會有助於世界和平,而適以延長我七億人民的苦難,增大全世界的災禍!我們對任何有損於『中華民國』主權利益的行動,保有高度的警惕!」
在不久尼克松到來後,這兩篇材料被外公借題做了精彩發揮,成為會見中的畫龍點睛之筆。
總理下午2時左右得知外公決定會見尼克松,客人已去駐地休息,4點半將有全體會談,7點鐘還有歡迎宴會。
總理非常著急,海容馬上按總理的吩咐,叫韓敘來。禮賓司代司長韓敘隨即趕到。總理對他連說兩遍:趕快準備、趕快準備!一向精明能幹的韓敘卻摸不到頭腦,見此情況,海容對韓敘作了解釋。最後,總理決定分頭行動:自己趕往尼克松所在的釣魚台十八號樓說明情況,再去遊泳池檢查會見準備;海容趕往中南海遊泳池,安排安全保衛及攝影攝像等工作;另外,安排尼克松盡快前往外公住處。
基辛格的回憶
美方第一個得知消息的是基辛格。他這樣回憶道:
「1972年的那一天,兩點三十分,我們才吃完豐盛的午餐,有人來告訴我,周恩來有急事在會客室等著要見我。他不像往常那樣先開開玩笑,而是直接對我說:『毛主席想見總統。』我問他是否帶溫斯頓•洛德同往,他同意了……」
1971年10月基辛格訪華,1972年1月黑格訪華。他們為尼克松訪華打前站期間,中美雙方每次都要談到一個問題———毛澤東主席何時會見尼克松總統?中方回答照例是:現在無法確定。尼克松、基辛格心中總像有一塊石頭沒有落地。另外,美方對與外公會談並不是沒有疑慮。尼克松提到過同行的國務卿羅傑斯2月17日對他說的一段話:
「在我們動身前羅傑斯走上飛機,他很關心地說,我們應該很快同毛會見……」
對於中方不能確定毛主席會見尼克松總統的時間,基辛格也發表過一番議論:
「他難得會見外國人,會見的對象幾乎無例外是外國的元首或共產黨首腦。尼克松首次訪問北京時我作為總統的幕僚曾見過毛一次。那次召見的通知來得很突然,因為從未預定正式接見的時間。部分的理由是因為這位主席當時健康已欠佳,難以預定他的身體狀況什麼時候適宜會客。」
關於外公的傳聞
所謂外公「難得會見外國人」,在1971年9月13日「林彪事件」發生後並非虛言。從1971年10月到1972年2月的近五個月裡,他只在公開場合中出現並被報道過4次。因此,一段時間內外國新聞界盛傳外公病重,或者乾脆說———毛澤東可能已不在人世了!
現在,美方心中的那塊「石頭」終於落地了!毛澤東主席不但同意會見尼克松總統,而且極不尋常地把時間定在總統到達機場後3小時之內,這是極其罕見的禮遇。
外公會見外賓的時間以及會見時間的長短,反映出對會見的重視程度,國際關係專家基辛格很清楚這一點。因此他有理由為美國而高興,儘管總理提出只會見15分鐘。
中方主隨客便
得知外公即將會見總統,根據美方提議,由尼克松、基辛格和洛德出席。中方按外交慣例,主隨客便。
必須提到的是:美國國務卿羅傑斯以及隨同來華的國務院諸公因此失落並且憤怒過好一陣子。尼克松與毛澤東的歷史性會見,美國外交最高長官居然沒有參加,連記錄人員都沒派去一個。尼克松、基辛格與國務院的矛盾積聚已久,後來在杭州圍繞中美《聯合公報》定稿的時候爆發。
不過,老謀深算的基辛格博士怎能輕易在中國總理面前表露出美方真實的心情呢?於是,他耍了一個小滑頭。基辛格在回憶錄中說:
「我決定裝作冷淡一點,便問周恩來,在當晚的宴會上他準備念講話稿呢還是作即席發言。他表示將念稿。我又問他,我們講話稿的語氣應該溫和一些呢還是強硬一些,以便和他的語調相配合……」
隨即,他趕忙通知尼克松。據說尼克松當時正準備洗個熱水澡。很快,美國客人就動身了。
通向紅牆之路
20世紀70年代初期,北京街面上車輛稀少,大路寬闊,從釣魚台國賓館到中南海遊泳池,勻速行駛只需十幾分鐘。這是尼克松和基辛格第一次來到中南海。在此後的30年中,他們兩人分別來到這裡的總和達十幾次之多。這一切都源於1972年2月21日下午的這第一次。
對於通往外公住處的路徑,尼克松後來再沒提及,基辛格則寫得十分詳細,這大概與他在其後的4年中4次在中南海遊泳池見到外公有關。
基辛格將中南海西門稱為接近外公住處的「一個紅色的大門」。他還提到門前是東西走向的寬闊大街,其實此街應是南北走向的,即府右街。他說「這條街是拆掉舊城牆而修建的」,這也不對,府右街至今還留有明清兩代皇城城牆的許多遺跡。所謂拆掉城牆後修建的街,應指北京今天的二環路捷運沿線。
總統丟了
在外公住處中南海遊泳池門口,總理在此迎候客人,並引領尼克松一行向外公的書房走去。在大門口負責安全警衛工作的是汪東興和張耀祠,也就是1970年在此迎接斯諾的「兩位將軍」。
據汪東興回憶:按照慣例,外賓的警衛人員不能進入外公住處。因此,他立即安排尼克松的警衛去懷仁堂休息。該警衛在此無法與仍在釣魚台的美方警衛主管取得聯繫,尼克鬆去往何處,一時間成了空白。美國總統警衛主管如雷轟頂,並因此向中方訴苦,這也是一段有趣的故事。
遊泳池印象
外公在遊泳池的住處與豐澤園不同,這裡是建成不久的新式房屋,外賓的車可以一直開到門口。客人下車後直接進入室內,無須像豐澤園時代在古老的院門前下車,在露天下走路進院。在外公晚年會見外賓的新聞紀錄片中,紅旗車開進門廊的鏡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往外公書房的路是曲折的。尼克松等人隨海容先是走入一間小會客室(外公晚年已不再使用這裡),再穿過一間乒乓球室———基辛格將其稱為「過道」。他還記住了擺在那裡的一張乒乓球桌,至少在兩次來訪時都看到過它。球室空蕩蕩的,球桌久未使用,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其實,上一場球賽已舉行完畢。中美兩國以地球為球室,太平洋為球桌,以東西方政治智慧為球拍,穿梭聯絡人為乒乓球,比賽成績是雙方握手言和。
海容推開乒乓球室的門,對面就是外公的書房。
外公的書房
尼克松、基辛格曾把斯諾的文章作為訪華人員的必讀材料,他們自己也都讀過,因此,對於「毛酷愛讀書」這一點並不陌生。儘管如此,走進外公的書房時,基辛格還是發出了感慨。對美國人而言,這是一間中等大小的房間,四周牆邊的書架上、書桌上擺滿了古書。基辛格曾描述過:「這房間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學者的隱居處,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全能領導人的會客室。」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這次來訪,是外公第二次使用自己的書房會見國賓。1959年10月人民大會堂建成之前,外公會見外賓多在中南海豐澤園頤年堂。1971年9月「林彪事件」使他重病之後,會見外賓多在中南海遊泳池書房。該年10月和11月,外公強打精神,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埃塞俄比亞皇帝塞拉西一世和越南總理範文同。1972年2月1日,即會見尼克松20天前,病體未癒的外公改在書房會見巴基斯坦總統布托。此後,他再沒能到人民大會堂會見過外賓。
基辛格對外公書房觀察很是細緻,他在回憶錄中說:
「我們第一眼看見的是一排擺成半圓形的沙發,都有棕色的布套,。每兩張沙發之間有一張鋪著白布的V字形茶几,正好填補兩張沙發扶手間的三角形空隙。毛澤東身旁的茶几上總堆著書,只剩下一個放茉莉花茶茶杯的地方。」
從外公的書房看不到外面的景色。巨大的窗戶都藏在厚厚的大紅窗簾之後,書房頂部裝有日光燈,沙發旁邊還有落地燈。在基辛格看來:落地燈圓形的燈罩大得出奇。此外,房間內的陳設就和屋子的外觀一樣,簡單樸素。
總理陪同客人進入書房,坐在沙發上等候的外公被攙扶著站了起來。外公的身體已不容許自己走到門口迎接客人。他努力站直了身子。
兩個「魔鬼」見面
1971年10月8日,外公在會見塞拉西時,曾不無調侃地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社會主義魔鬼與資本主義魔鬼見面,到底好不好呢?」現在,世界人口最多的社會主義國家領袖與世界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領袖在同一間房子裡見面了。他們彼此端詳著對方。尼克松回憶道:「我們被引進一個陳設簡單、放滿了書籍和文稿的房間。在他坐椅旁邊的咖啡桌上攤開著幾本書。他的女秘書扶他站起來。我同他握手時,他說:『我說話不大利索了。』每一個人,包括周在內,都對他表示他所應得的尊敬。他伸出手來,我也伸過手去,他握住我的手約一分鐘之久。這一動人的時刻在談話的記錄裡大概沒有寫進去。他有一種非凡的幽默感。儘管他說話有些困難,他的思維仍然像閃電一樣敏捷。這次談話本來料想只會進行十分鐘或十五分鐘,卻延續了將近一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