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關係轉變至今:朝鮮還是不是中國的屏障?
導讀:曾幾何時,當人們或者媒體談及朝鮮戰爭時,均會提到中國當年決定出兵援助朝鮮,主要在於避免"唇亡齒寒"——朝鮮是中國的屏障,朝鮮的存在可令東北工業基地免受美國的軍事威脅。
今天,國內有些戰略研究人士提出"放棄"朝鮮,或者說將中朝關係轉變為普通的國與國關係。他們的重要理由之一又是在軍事科技進步的大背景下,朝鮮的"軍事屏障"作用已不復存在。這其中以前南京軍區副司令王洪光中將的觀點最為鮮明--"從軍事上看,朝鮮半島北部從三八線到我國邊境,縱深也就五、六百公里,充其量只是一個現代戰役的縱深。抗美援朝戰爭時,我只用三個戰役行動,兩個多月就把進抵我邊境的'聯合國軍'打回三八線以南。當代信息化戰爭,擴大了空間和縮短了時間,只有一個戰役縱深的所謂'戰略屏障',又有多大的意義?"
美國在東亞擴展反導,朝鮮屏障作用突顯
王將軍這段論述在文字上很有力,但軍事運籌是一門綜合考慮的科學,500公里的縱深對武器使用的影響是實實在在的。例如美國在東亞擴展反導系統的問題。最近2年來,一直傳出美國準備在韓國部署戰區高空飛彈防禦系統(THAAD)的消息,在消息越來越確實的情況下,我國最近表示出強烈的反對態度。美韓方面給出的解釋是,THAAD反導系統用於末段攔截,它的飛彈最大攔截高度為150公里,只能有效對付朝鮮的中近程彈道飛彈,對中國洲際飛彈的打擊能力不會構成影響。
但我國看到的是,THAAD的飛彈儘管無力攔截我國洲際飛彈,它配套的TPY-2火控雷達卻影響巨大。TPY-2是一款大型X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它探測精度高、探測距離大,一般估計它能識別1200公里外的洲際飛彈分飛彈頭。如果美國在韓國部署THAAD,它的TPY-2雷達就能探測到在渤海、黃海乃至東北部分地區發射的我國洲際飛彈,探測範圍覆蓋飛彈的部分主動段以及彈頭和誘餌的釋放過程(約在主動段結束後幾分鐘)。
但我國看到的是,THAAD的飛彈儘管無力攔截我國洲際飛彈,它配套的TPY-2火控雷達卻影響巨大。TPY-2是一款大型X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它探測精度高、探測距離大,一般估計它能識別1200公里外的洲際飛彈分飛彈頭。如果美國在韓國部署THAAD,它的TPY-2雷達就能探測到在渤海、黃海乃至東北部分地區發射的我國洲際飛彈,探測範圍覆蓋飛彈的部分主動段以及彈頭和誘餌的釋放過程(約在主動段結束後幾分鐘)。
根據動量守恆定律,飛彈釋放較輕的誘餌時速度改變量很小,而釋放較重的彈頭將引起較大的速度改變。如果在韓國的雷達可以看到誘餌釋放過程,那麼美國反導系統就可以根據飛彈速度的改變而輕易地分辨出彈頭和誘餌,從而徹底解決真假彈頭識別問題--這正是美國在防禦洲際飛彈攻擊時面臨的最困難問題。簡單地說,現在美國陸基中段反導系統(GMD)要攔截在東北某基地發射的東風31A洲際飛彈,需要同時發射數枚攔截彈,才能保證真彈頭不會漏網。未來TPY-2雷達部署到韓國,先識別出真彈頭,他們只要發射1、2枚攔截彈就能解決問題。
如果朝鮮不復存在,或者說朝鮮崩潰後,美國有可能將TPY-2雷達部署到中朝邊境、甚至是能力更強的雷達。那麼,我國洲際飛彈在東北、華中、華北地區發射時,誘餌釋放過程都會被美軍反導系統獲知,這對我國核打擊能力、特別是二次核反擊能力將是巨大的削弱。要知道,在飛彈核武器使用層面,我國的地理條件並不優越。洲際飛彈若在南海發射,射程要大約14000公里才能覆蓋華盛頓,一味擴大飛彈射程並不可行,所以我國戰略飛彈核潛艦要突破第一島鏈,前出至關島一帶才能投入值班巡邏,生存能力受到地理條件的天然限制。所以我國二次核打擊能力並不能學習美英法,只依靠戰略飛彈核潛艦,能夠越野機動的陸基洲際飛彈發射車仍是重要支柱。
這樣一來,為保證我國陸基機動洲際飛彈在東北、華中、華北發射時免受美軍反導雷達窺視,朝鮮仍是重要的地理屏障。而更深一層的意義在於,由於中朝的特殊關係,韓國對是否參與美國亞洲飛彈防禦體系,現在也再三掂量,不敢貿然做出損害中國安全利益的決策。否則,中國也可以通過對朝鮮軍事援助來進行懲罰。
現有軍事技術仍未能忽略500公里縱深
不僅僅是反導問題,雖然軍事科技日新月異,但這並不意味著地理因素的影響就已經被削弱。例如美軍未來主力是F-22、F-35兩款隱身戰鬥機,它們要堅持以隱身狀態投入戰場,就不能使用副油箱。一般估計,F-35進行對地攻擊時的作戰半徑比第三代F-15E戰鬥機略小,F-22由於強調高速,它的對地攻擊作戰半徑大約與F-16C相當。在未來可能的戰爭中,美軍F-22戰鬥機要從韓國起飛、對我國北京實施空襲,就必須投入較多空中加油機支援,降低行動的隱蔽性。但如果F-22在朝鮮起飛,它就可以完全依賴自己的機內燃油,悄無聲息地對北京實施突襲。
現有軍事技術仍未能忽略500公里縱深
不僅僅是反導問題,雖然軍事科技日新月異,但這並不意味著地理因素的影響就已經被削弱。例如美軍未來主力是F-22、F-35兩款隱身戰鬥機,它們要堅持以隱身狀態投入戰場,就不能使用副油箱。一般估計,F-35進行對地攻擊時的作戰半徑比第三代F-15E戰鬥機略小,F-22由於強調高速,它的對地攻擊作戰半徑大約與F-16C相當。在未來可能的戰爭中,美軍F-22戰鬥機要從韓國起飛、對我國北京實施空襲,就必須投入較多空中加油機支援,降低行動的隱蔽性。但如果F-22在朝鮮起飛,它就可以完全依賴自己的機內燃油,悄無聲息地對北京實施突襲。
在陸地上的情況同樣如此,王洪光中將提到,在抗美援朝時期,我志願軍只用三次戰役就將戰線推回至三八線以南。但這只是史實的一部分,當年我志願軍進行第一、二次戰役後,司令員彭德懷就因戰線過長、部隊疲勞請求休整,可由於當時外交鬥爭的需要,毛澤東堅決要求繼續發動攻勢。彭德懷無奈只能硬著頭皮組織第三次戰役,突破三八線,攻克漢城(即首爾)。美軍經過戰線收縮、調整後很快發動反攻,我志願軍在條件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實施防禦,這就是朝鮮戰爭前期的第四次戰役。在第四次戰役中,美軍重新收復漢城,我志願軍付出沉重代價才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上,其中38軍、50軍在漢江南岸阻擊美軍1個多月,最終因傷亡過大,戰役結束後即回國整補。
今天相當多國家的陸軍已實現機械化,但這並不意味著進攻速度、縱深可以較朝鮮戰爭時期有大幅提高,因為機械化部隊需要大量油料、彈藥、維修備件的補給。可以比照的是,在朝鮮戰爭第二次戰役,我志願軍在西線發動"左勾拳"攻勢,38軍113師14小時迂迴穿插70公里,切斷美國第9軍後撤的通道。數十年後,在海灣戰爭中,聯軍也有過一次大規模"左勾拳"攻勢,但美英法那些機械化步兵師、裝甲師在平坦沙漠中的進攻速度始終未有超越38軍113師的記錄。
所以,無論地面還是空中,朝鮮500公里地理縱深是客觀存在的,現有軍事技術並未有發展到可以忽略500公里距離的程度。
不能因為一時順局而忘記未雨綢繆
冷戰結束後,東北亞局勢總體走向緩和,而中韓建交後兩國關係快速發展,這確實令朝鮮之於中國的戰略價值變得微妙起來。中韓關係前景樂觀,但我們不能忘記的是,韓軍指揮權至今仍在美軍手中,美軍在韓國部署有世界上最重型的機械化部隊--第2步兵師,美國空軍駐韓部隊的飛行時數也保持著美軍最高水平。
由於軍事指揮體系的一體化,美國對韓國國防仍保持著絕對的影響力,除THAAD反導系統外,韓國海軍在美國方面影響下甚至希望購買能力更強的標準3反導攔截彈。韓國軍方的這種表現,又如何叫人不保持戒備之心?在與周邊國家關係方面,我國有過不少教訓。例如菲律賓,在埃斯特拉達、阿羅約夫人總統時期,中菲關係取得了長足發展,其中標誌是2009年中國國家電網公司獲得菲律賓國家輸電網的25年特許經營權,並以持股40%成為最大股東。但阿基諾三世總統上任後,卻很快將外交策略調整為徹底倒向美國,為配合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在南海問題上頻頻發起挑釁,這也是國內之前所未能預料到的。
總的來說,無論如何看待朝鮮,在軍事上,它的地理屏障作用是實在存在著的,我們不能因一時的順局而忘記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