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林則徐鴉片戰爭後差點被征去剿滅太平天國
作者陳舜臣是日本當代最重要的歷史小說家,祖籍福建泉州。
在新疆滯留期間,林則徐的注意力仍在對外問題上。到達伊犁的第二年,他寫了《俄羅斯國紀要》一書。據《國朝先正事略》說,擔心西洋侵略的後輩,向林則徐乞教對策,他回答說:「西洋(指英國)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對中國來說,最終之患,毋寧說是俄羅斯。我已年老,但你們會親眼看到的。」
這是否是先見之明。姑且不說,但這些話證明了林則徐仍然沒有失去在對外問題上的熱情和關心。
番同蕃,案是案件的意思。就是說,給予他的任務是解決有關蕃人的案件。這個地區的所謂蕃人,是擁有騎兵的蒙古族,也包括少數土耳其族的遊牧民。他們殺死當地的官吏,大肆掠奪。
林則徐在這裡鑄造了大炮,平定了蕃人的叛亂。他使用近代武器,把這些以弓箭作為主要武器的傢伙鎮壓了下去。在廣東挨了英國人的打,在這裡他運用英國人的打法,反過來去對付這些沙漠裡的「豺狼」。
這是一次小小的內戰,但對象是蒙古族和土耳其族,就這一點來說,恐怕還應該看作是「准」對外問題。
對於善後處理,林則徐是非常寬大的,除了主要的叛徒外,一般都釋放了。
林則徐對英國是鷹派,對邊境的少數民族是鴿派。跟他恰恰相反,琦善對英國是鴿派,對沙漠中的小小的盜匪集團卻是鷹派。
他自從被拉下鴉片戰爭的舞台以來,本來就認為不會再第二次出頭露面。他在新疆時期所刻的一方圖章上,刻有「寵辱皆忘」四個字。年歲已經六十多了,數年前不覺得怎樣的病,現感到吃不消了。特別是他十四歲訂婚、二十歲時迎娶的夫人先他去世,給他的精神上帶來很大的打擊。這發生在他任雲貴總督的期間。夫人姓鄭,名淑卿,是一位很能幹的婦女。
福建的高級官員訪問這位老前輩時,總是恭維他說:「國家還需要林公的才能。」
對待這樣的恭維話,林則徐總是這麼回答說:「如果真的還需要我的話,那就說明國家已處於可歎的狀態。怎麼會有這樣的事呢?不會有!因為那可是嚴重的問題啊!」
豈料竟發生了這樣嚴重的問題。傳來了「上帝會」會員在廣西省發起叛亂的消息,其首領叫洪秀全。
「廣西出了亂子。」
新皇帝咸豐這時又想起了林則徐:「聽說林則徐在福州城內。福州去廣西近,而且鎮壓大叛亂最需要象鴉片戰爭時那樣果敢的態度,沒有人比他更適合當這次的欽差大臣的了。」
身患宿疾的六十六歲的林則徐,就這樣在相隔十年之後又再次被任命為欽差大臣。
廣西之亂很快就發展成為太平天國的大亂,而林則徐最初接到的情報卻說是「本地人與客家在廣西對抗」。太平天國的洪秀全是客家。本地人也好,客家也好,都是漢族,差別只是誰先遷居到現在的居住地。
林則徐解決過的事件,在甘肅涉及到蒙古族和土耳其族,在雲南關係到回教徒。跟這些事件相比,這次看起來問題更簡單。
「最後一次為國家效力吧!」林則徐這麼想,決定接受這次大任。
曾給洪秀全寫「勸降書」 屬誤傳
道光三十年十月,林則徐越過福建省境,進入廣東省。路上他患了嚴重的痢疾,也可能是赤痢。痢疾嚴重地消耗了他久病初癒的體力,當時他已六十六歲。
十月十九日(陽曆十一月二十二日)他在潮州去世。潮州的市民哀悼這位著名的鴉片戰爭的英雄,據說「罷市巷哭」——人們關閉了店舖,穿上喪服,每天有數千人去燒香叩拜。
林則徐恐怕一直到臨死之前仍充滿著信心,認為自己一去就可以解決廣西的糾紛。最多只不過認為是造反者把基督教這個外國的宗教當做統一的紐帶。
鴉片戰爭已經過去了十年,林則徐可以說是吃了禁果的人,他已經不是在虎門岸邊銷毀大量鴉片時那樣容易理解的英雄了。難以理解的林則徐這個人物,也許能通過他對太平天國的態度而抓住一些有助理解的線索。可是,他未到廣西就死了,變成了一個永遠的謎。
英國林得奈在其著作《太平天國》中談到這樣一件事:林則徐先給太平天國的首領洪秀全送去一封勸降書,洪秀全復書的內容充滿了激烈的反清論調。林則徐受到刺激,終於一病不起。
這是不可能有的事。林則徐十月初才接到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的敕命,不管怎麼迅速,也不可能這麼快同廣西的造反者之間打交道。而且洪秀全在金田舉兵起義是十二月初十,這時林則徐已死。這一天是洪秀全三十八歲生日,他開始稱王。可以認為,在此以後才正式發表文件。所謂洪秀全的覆信,如不是偽作,就是後來的「詔書」誤傳。
誤傳的動機也不是不可理解的。
清朝的忠臣林則徐把「國朝」視為神聖。當有人把這個「國朝」說成是:「異族入主中夏,恃強兵武力,竊我寶器,攘我河山,據我政府……」那麼他將作何反應呢?這是誰都想知道的。於是就這個誰都想知道的問題,編造了一個若有其事、假托的故事。
但人們還想知道另一個問題:如果林則徐當時沒有死,還活了幾年,作為追剿太平天國的欽差大臣而活躍的話,那將會是……
一般人都認為林則徐在潮州死去,對他是幸福。鴉片戰爭是英國這個外國的侵略,同英國作戰的他被視為民族英雄。
有種奇異的吸引力, 道光皇帝也對他心悅誠服
考察鴉片戰爭的經過,有一個重大的因素,我們稍一疏忽就會略過。在那次戰爭中,清朝方面是否善戰,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起碼廣州的首腦們彼此沒有反目,而是齊心協力,這是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認的。
這麼說,也許有人會反駁:「不反目、齊心協力」,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可是,清朝的制度要做到這一點是極其困難的。在它的高級官僚制度中貫穿著一條「相互監視」的粗線。
在鴉片戰爭前夕,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派赴廣州時,兩廣總督是鄧廷楨,廣東巡撫是怡良,廣東海關監督是豫厚庵,廣東水師提督是關天培。廣州的這些首腦們終於做到了步調一致、齊心協力。如果認為齊心協力是理所當然的,那就會忽略過這個重要的因素。
在廣州的這些首腦們當中,巡撫和海關監督是滿族,鄧廷楨一度曾經贊成過禁鴉片的意見。這些想法各異的大官們起碼沒有互相反目,應該說是近似奇跡。
很早以前,中國拍攝過一部電影《林則徐》。在這部影片中,豫厚庵是作為同林則徐對立的投降派的首領出現的。可是,在林則徐被貶謫離開廣州時,曾把行李寄存在豫厚庵處,在此以前也經常以詩喝和,這說明他們不但沒有反目,而且關係很不錯。後來《林則徐》電影腳本出版,其附錄中記述了電影拍制的過程。讀了這個附錄,其中果然談到因為找不出同「好人」林則徐相對立的突出的「壞人」,所以硬把豫厚庵拉來充當。
在鴉片戰爭的前半期,廣州的首腦們之所以沒有相互反目,據我的推測,恐怕是歸功於林則徐這個「人物」。
他為人誠實無私,但不死板生硬,他有著詩人的心地和永不枯竭的風趣。
有他在世, 洪秀全起跑不會太順利
林則徐死後不久,率援軍趕來的前雲貴提督張必祿也在廣西的潯州病死,也有人說是戰死。張必祿是老將,是士卒出身的身歷百戰的勇士,這時已經七十四歲。也許是為了防止反目才任命了這樣的老將,可是,事與願違,張必祿死了。朝廷任命前兩江總督李星沅為欽差大臣,來接替林則徐。廣西巡撫革了職,任命周天爵來接任。
向榮是四川人,他只有軍權,軍糧和輜重要由地方長官調撥,跟向榮不睦的周天爵及其後台總督徐廣縉,用斷絕糧草來整軍隊。欽差大臣李星沅的處境更是非常困難。最後他向北京哀求:請特別任命另一位「總統將軍」。
賽尚阿到達之前,李星沅在廣西的武宣病死。北京任命賽尚阿為接任的欽差人臣。
林則徐始終是鴉片戰爭的英雄,他作為一個後人的崇拜者,恐怕要感謝命運安排他跟太平天國只發生這麼一點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