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場戰役令日軍首腦哀歎:「在華南最丟臉一戰」 | 陽光歷史

 

A-A+

哪場戰役令日軍首腦哀歎:「在華南最丟臉一戰」

2017年12月17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59 次

  70多年前,為保家衛國,千千萬萬中國軍民同仇敵愾、慷慨赴難,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鬥。在華南,廣東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闢華南敵後抗日戰場,這也是繼華北、華中之後的全國第三大敵後戰場。

  70多年後,我們從曾慘遭日軍14個月大轟炸的廣州出發,來到韶關——廣東的抗戰中心,來到南澳島——廣東抗日第一仗遺址,來到平型關大捷遺址……

  纍纍彈痕今猶在,血肉長城譜壯歌。

  一個個勇赴國難的悲壯瞬間,一個個浴血奮戰的英烈形象,一次次清晰地浮現在我們眼前。在戰火中重生,中華民族洗去百年屈辱,贏得民族尊嚴,開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抗戰硝煙早已散盡,抗戰精神永存世間。在對歷史的回望中,我們汲取前行的力量,邁向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自7月始,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啟動「重走抗戰路」1+X採訪報道活動,南方日報、南方雜誌、南方網、南方週末等派出多路記者,重走先輩們的抗戰路。「重走抗戰路」子系列今起推出第一期。敬請垂注。

  走進東莞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隨處可見保存完好的抗戰遺跡:交通站、糧食加工場、祠堂、報社、書院、練兵操場……這裡是一座有著百年歷史的劉氏客家村落,也是華南地區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大、歷史風貌最為完整的抗日舊址。

  在全國19個抗日根據地中,東江抗日根據地是華南敵後最早建立的抗日根據地之一。在深圳、東莞、惠州等地的紀念館、舊址,我們撫今追昔,搜尋當年發生在東江邊上的抗戰故事。

  黨史資料記載,東江縱隊從日寇鐵蹄下解放了大片國土,先後建立了7個縣級政府和一批區、鄉抗日民主政權。在遠離黨中央、遠離八路軍和新四軍主力的艱難情形下,東江縱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成為一支擁有一萬多兵力的抗日勁旅。據不完全統計,東江縱隊共作戰1400餘次,殲敵9000餘人。1945年,朱德總司令在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中,將東江縱隊、瓊崖縱隊與八路軍、新四軍並稱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百花洞戰鬥擊斃日軍大隊長

  百花洞村位於東莞大嶺山鎮以西4公里左右,因住有黃、陸(「綠」的諧音)兩姓村民,猶如百花盛開時的兩朵花,村後的馬山有個龍巖洞,故名百花洞。1941年夏,這裡打響了一場持續兩天一夜的百花洞戰鬥。

  資料記載,1941年6月10日,駐紮在莞城的長瀨大隊400餘日軍和部分偽軍,在大隊長長瀨率領下,兵分兩路,準備在11日拂曉合圍偷襲大嶺山百花洞村。偵得情報後,遊擊隊搶佔百花洞西南的小山頭制高點準備迎敵,同時在百花洞東大公嶺搶佔有利地形埋伏起來。

  日軍自以為此次行動神不知鬼不覺,豈料還未到達百花洞就遭遇伏擊。長瀨大佐騎著高頭大馬帶領部隊從北面直撲過來,不料剛進伏擊圈,就被遊擊隊一名戰士連發幾槍擊中,應聲倒地。日軍瞬間慌了陣腳,有的倉惶跑到了荔枝園,有的臥倒在田溝裡抵抗。

  「聽到槍聲,百花洞附近各村的群眾聽說鬼子被包圍了,也紛紛拿著鋤頭、扁擔和木棒登上山頭前來助威,爆炸聲和喊殺聲響徹山間。日軍被包圍起來,龜縮在陣地等待救援。」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專家王國梁說,第二日下午,日軍收到情報後,從廣州、莞城派出1000多日軍增援,才把被包圍的日軍解救出去。

  經過兩天一夜的戰鬥,日軍大隊長長瀨被擊斃,日偽軍官兵五六十人被擊斃擊傷;遊擊隊繳獲長短槍10餘支、彈藥輜重一大批,還繳獲了幾匹戰馬。在廣州的日軍首腦事後哀歎:「這是進軍華南以來最丟臉的一戰。」

  「當時第三大隊三個中隊總共只有200餘人槍,僅有兩挺輕機槍,武器裝備均不如敵人。但他們不怕強敵,敢與敵人拚個高低。」對這場戰事,王國梁給予充分肯定,他說,這一仗,打出了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的軍威,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鼓舞了東江地區抗日軍民的信心。

  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將軍的兒子曾德平告訴南方日報記者,在當時惡劣的條件下,遊擊隊得以生存發展,靠的是無數舉家參加抗日的愛國群眾,以及港澳同胞、海外華僑的無私援助。「爺爺做海員時辛苦攢下了一些積蓄,回國後在老家購置了10多畝土地。遊擊隊組建時,連吃飯都成問題。為了解決部隊的燃眉之急,父親說服母親,將土地全部變賣了。」

  力阻400日兵5小戰士殉國

  位於東莞鳳崗鎮沙嶺村的老虎山,是當年東江縱隊獨立第三中隊(代號「飛鷹隊」)「小鬼班」五少年犧牲的地方。

  「小鬼班」班長黃友,年僅17歲,東莞鳳崗德嶺人。他和其戰友的遺體,如今就葬在東莞鳳崗革命烈士陵園裡,蒼松翠柏,安靜肅穆。佇立於綠蔭掩映的「黃友亭」前,彷彿又看到了英雄少年當年行軍衝鋒的英姿,又聽到了他們奮勇殺敵的怒吼……

  廣九線橫貫東莞,是南方一條重要的鐵路線,日軍的物資武器裝備調動,全靠這條線路保障。1938年,日本侵略者從大亞灣登陸後很快佔領廣州,隨即派重兵駐守廣九鐵路線。1943年冬,飛鷹隊奉命進入廣九鐵路東側廣大地區開展遊擊戰。

  在位於深圳坪山的東江縱隊紀念館裡,解說員向我們講述了「小鬼班」英勇阻擊日兵的事跡:1944年7月22日,飛鷹隊在潭屋村殲偽警中隊的戰鬥後,迎著10級颱風和暴雨,向雁田撤退。戰鬥作風勇猛的「小鬼班」擔任尖兵隊,不料在老虎山腳沙嶺村附近與日軍籐本大隊主力400餘人遭遇。敵人很快佔據了有利高地,我軍被暴露在一大片開闊的稻田地帶,形勢非常不利。

  在黃友的指揮下,「小鬼班」打退了日軍的數次進攻,順利掩護後面的大部隊撤離,但終因寡不敵眾,傅天聰、尹林、賴志強、李明等先後犧牲。激戰一個多小時後,黃友大腿被打斷、身負重傷。最後時刻,他將駁殼槍和掛包裡的《黨員須知》埋入稻田淤泥裡,奮力向敵人投出了最後一顆手榴彈,直至光榮犧牲。

  戰後,飛鷹中隊收集黃友等烈士的遺體,找到黃友塞在淤泥裡的手槍和《黨員須知》。全體隊員無不痛哭失聲。兩個月後,他們用自製的定時地雷,在石馬橋巧妙地放置在敵碉堡內,全殲日軍一個班,用繳獲的歪把子輕機槍等武器,奠祭英雄黃友。

  1944年12月23日,延安《解放日報》第一版刊出《東江縱隊五少年英雄以一當百光榮殉國》的報道。五位英雄少年,就是東縱第三大隊飛鷹隊的「小鬼班」。一群20歲不到的少年,用稚嫩的雙肩擔負起國家興亡的重任,深深感動著後人。

  在敵偽心臟辦報鼓舞民眾

  在位於深圳市坪山新區石灰陂村的東江縱隊紀念館內,有一座小平房,當年曾是東江縱隊機關報《前進報》的辦公地址。

  為了宣傳抗日救亡,曾生和王作堯領導的抗日遊擊大隊分別於1941年創辦抗日報紙《大家團結》和《新百姓》,這兩份報紙就是後來東江縱隊機關報——《前進報》的前身。

  《前進報》誕生在日軍、偽軍、頑軍三面夾擊的環境中。時任《前進報》社長、93歲高齡的楊奇,對抗戰期間在東江創辦《前進報》有著特殊的情結。在他看來,「最為艱難驚險而又富於傳奇性的,莫過於辦《前進報》那四個年頭了」。

  《前進報》是油印,報社無固定地址,經常跟隨部隊在東莞、寶安和大鵬半島一帶輾轉流動。楊奇曾回憶,在東莞厚街鎮雙崗村,緊挨著《前進報》編輯室巷子的那一邊,就住著偽軍,中間只隔著一堵高牆,偽軍士兵的吵鬧聲和沐浴時的潑水聲,都聽得一清二楚。

  由於戰鬥頻繁、環境惡劣,報社工作人員有時住破茅棚,有時蹲山洞,有時在深山密林裡或灌木叢中,把軍氈作為帳篷,把籐籃工具當作桌子。有時印報遇到風沙,沙礫會鋪滿蠟紙。那時候,敵人經常來掃蕩,挨家逐戶搜查,但是報社編輯部得到老百姓的掩護和支持,得以生存下來。

  《前進報》所刊登新聞以「短」「多」見著,少則幾十字,多則數百字,如「戰鬥簡報」專欄,語言通俗活潑,有時還加上一些廣東地方方言。也很注重版面裝飾,如標題美術字經常變化,重視插圖和顏色,刻寫和油印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前進報》一共發行百餘期,它宣傳黨的路線、綱領以及抗日主張,報道東江抗日根據地和全國戰事新聞,喚醒和鼓舞民眾,成為廣東抗日根據地戰士和群眾愛讀的報紙。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