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重走尼克松訪華之路 回憶跨越大洋的世紀握手
圖為毛澤東主席在北京會見尼克松。
尼克松總統和夫人一行,1972年2月26日由周恩來總理等陪同,遊覽了杭州西湖。本報資料圖
尼克松總統及夫人一行1972年2月27日抵達上海訪問。
35年前一次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不僅改變了中美關係的軌道,也深刻地改變了世界的格局。
35年後的今天,我們重新按照尼克松總統的訪華日程表,經過他留下足跡的地方,發現的不僅僅是一些鮮為人知的逸聞趣事,還能深刻感受到35年前那次握手的重要意義
北京:堅冰融化一瞬間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周正平發自海口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對中國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訪問,打破了中美兩國長期的冷戰對峙局面,成為20世紀影響國際關係格局的最深遠的事件之一。日前,記者在海口採訪了已經退休在家的中國外交部原副部長、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冀朝鑄,35年前,作為周恩來總理的英文翻譯,冀朝鑄親歷了中美關係史上的破冰時刻。他向記者講述了那段歷史中值得記憶的地方。
跨越大洋的世紀握手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總統乘坐的「空軍一號」專機飛抵北京,新中國成立後,美國國旗首次在北京上空飄揚。
周恩來總理為尼克松在首都機場南機坪舉行了歡迎儀式。在場的冀朝鑄還記得,當飛機艙門打開後,尼克松和夫人先行走下舷梯,在離地面還有三、四級台階時,尼克松就身體前傾,向周總理伸出手說:「我非常高興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周總理的一語雙關地回答說:「你的手伸過了世界上最遼闊的海洋——我們25年沒有交往了!」
冀朝鑄介紹說,尼克松單獨下機和周恩來的握手場面,是尼克松刻意安排的,意味深長。既向世界宣示了對抗了20餘年的中美兩國,改善和發展相互關係的決心;也是為了糾正1954年在日內瓦和談會議上,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拒絕與周恩來握手的錯誤。
周總理細心寫就歷史
親歷了中美關係解凍全過程的冀朝鑄評價說,中美兩國結束長期對抗局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時,中美雙方內部都存在著許多反對的聲音。毛澤東、周恩來,以及尼克松、基辛格等中美老一輩領導人展現了高超的外交藝術,也展示了各自的人格魅力,化解了敵意,推動了兩國關係的改善。
他介紹說,周總理是一個非常細心的人,對接待尼克松訪華團的工作,大到聯合公報的談判,小到招待美國代表團宴會的菜單和伴宴音樂,無論鉅細,都要直接過問安排。21日晚,尼克松在中國政府為他舉行的歡迎宴會上,當聽到了家鄉的鄉村音樂時,十分高興,尼克松舉杯向周總理表示感謝。
在中國政府為美國代表團舉行的所有宴會場合裡,為免對方受冷落,總理都會端著酒杯四處走動,和代表團的成員一一碰杯問候,親切交談。
尼克松為周總理脫衣
與周恩來相似,尼克松在訪問中也很注意細節,以示對中方的尊重。據冀朝鑄瞭解,早在訪華前半年,尼克松和夫人就開始學習使用筷子。他還指示國務院為他準備了大量中國風俗習慣和中國領導人的資料,經常溫習。他瞭解到周恩來一隻手臂受過傷,不太靈活,當周恩來到釣魚台拜會尼克松時,站在樓廳門口迎候的尼克松滿臉笑容地走到周恩來身後,主動為周恩來伸手脫掉了呢子大衣。
冀朝鑄認為,正是兩國領導人謙遜的表現,成為轉變中美對立關係的重要催化劑。在尼克松訪華的行程中,中美兩國領導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事例比比皆是。
給冀朝鑄留下印象最深的是:26日,尼克松前往杭州參觀訪問,他愉快地接受了中國政府的安排,乘坐中國政府安排的專機前往杭州,這是美國總統在國外訪問時,唯一乘坐對方專機的情況;27日,周恩來陪同尼克松從杭州前往上海,他和尼克松一起乘坐「空軍一號」,又給足了尼克松面子。
杭州:西湖泛舟誕生「上海公報」
在尼克松眼中,距離上海200公里之外的杭州,才是公報真正的誕生地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張樂發自杭州 1972年2月28日,中美兩國在上海簽署了聯合公報。但在尼克松眼中,距離上海200公里之外的杭州,才是公報真正的誕生地。
「歷史性文件中美上海公報,也可以說是1972年2月26日在杭州誕生,28日在上海向全世界公佈的。」尼克松在1982年再次訪問杭州的時候曾經這樣表述。因為這份緣由,尼克松對杭州有著很深的感情。
10年後仍記得會談座位
尼克松對杭州印象很好,他當時就曾向記者發表感想說:「杭州很美,我在這裡過得很好。」
1972年2月26至27日,尼克松一行由周恩來總理等陪同,由北京來到杭州訪問。尼克松一行住在風景如畫的西湖賓館,在周總理和浙江省市領導人的陪同下坐船遊覽了西湖。在遊船上,尼克松、周恩來以及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中方隨行的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等一邊欣賞美景,一邊還就公報的相關細節進行討論。26日歡迎晚宴後,喬冠華和基辛格繼續就中美聯合公報的文本作最後商定,直到次日凌晨全部完成。
也許正因此,杭州在尼克松心中的深刻印象不可磨滅。1982年9月9日至10日,尼克松以美國前總統的身份再次訪問杭州,這次來訪,住的還是10年前入住的西湖賓館。一進門,他就和列隊歡迎他的服務員一邊握手一邊打趣:「你們都是年輕人,10年前,你們還不在這裡,都是小孩子。」他還記得曾經入住過的西湖賓館的圓形大吊燈,記得當年遊湖時大家坐的位置:「10年前,我和周恩來總理就在這條船上繼續會談。」他指著時任杭州市市長周峰坐的位置說,當年周總理坐在這裡,又指著當時美大司司長朱啟楨的位子說,這兒坐的是基辛格。「看到這些,使我想起許多事情」,尼克松說,他「很高興能舊地重遊」。
紅杉樹種下中美友誼
尼克松1972年抵達杭州時還帶來了4棵珍貴的紅杉、巨杉樹苗。杉樹是尼克松家鄉加利福尼亞州的著名樹種,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樹種。
時任浙江省外辦交際處負責人的王黎夫老人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尼克松帶來的樹苗被分別栽種在杭州花港公園牡丹園的西面和杭州植物園內。據說,1982年尼克松再度訪問杭州時,還專門到植物園參觀了其中一株紅杉樹。那時,紅杉樹已由原來的2.4米長到了7.75米,紅杉樹的第二代也長得很好。
王黎夫記得,當時,這裡已培育出數千株紅杉苗木,並已在全國18個省市引種成功。尼克松獲悉後,感到特別高興,還邀請他的朋友一起在紅杉樹下合影留念。因為當初把紅杉帶到中國時,能否在中國土壤上成功成長,尼克松也沒有把握。他感謝園林專家和職工的良好管理和辛勤勞動,並說,紅杉樹可活2000年,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要像紅杉樹一樣永存。
杭州植物園管理科黎念林科長告訴《國際先驅導報》,植物園專門有個紅杉繁衍的課題組,負責紅杉的繁衍和在浙江省內的推廣,並特別在和美國海岸氣候相宜的浙江溫州洞頭、舟山定海海邊進行了試種。「我2001年到定海去,還特別看了這株紅杉的子代。其中一株當時的胸徑已經有60多公分了,高度在20米以上,長得比它的『父親』還高大。」黎念林笑著說,尼克松如若知道,定是高興都來不及了。
鏈接:尼克松的「破冰之旅」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閻月凡發自北京 35年前的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踏上了中國土地,實現了中美「兩國領導人橫跨太平洋的歷史性握手」,它標誌著「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國際形勢發生深刻演變,當時蘇聯和美國「兩超」爭霸。尼克松1969年擔任總統後,出於與蘇聯抗衡的戰略考慮,開始逐步調整對華政策,中美兩國逐步從對抗走向對話。
1970年1月中美恢復大使級會談。1971年4月美國乒乓球隊應邀訪華,「乒乓外交」打開了中美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大門。1971年7月美國特使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總理就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交談。這些安排為中美上海公報在尼克松訪華時得以簽署鋪平了道路。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時半,美國總統尼克松偕夫人在國務卿威廉·羅傑斯和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的陪同下,乘專機抵達北京,開始他「改變世界的一周」的「破冰之旅」。
尼克松這一周的行程安排是:2月22~23日,中美雙方在北京進行會談;24日和25日分別遊覽長城和故宮;26日上午9時離京飛杭州,下午遊西湖;27日上午9時前往上海,下午會談;28日上午10時離開上海回國。
毛澤東主席對尼克松的來訪很重視。尼克松抵京的當天下午,毛澤東主席就在自己的書房會見了他。會見時,毛澤東同尼克松就雙方關心的重大問題坦率地進行了交談。此後,周恩來總理與尼克松總統舉行了會談,兩國領導人就中美關係和國際事務認真、坦率地交換了意見。
2月28日,中美兩國政府領導人在上海發表了舉世矚目的《中美聯合公報》(又稱「上海公報」)。 在公報中,美方表示對中方的一個中國立場「不提出異議」。公報還聲明,「中美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的」。
尼克松訪華和中美上海公報的發表開啟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進程,打開了兩國關係的大門,揭開了中美關係史新的一頁,為以後中美建交和進一步發展兩國關係奠定了基礎。
上海:頂著「四人幫」壓力接待尼克松
多虧周總理在上海壓陣,才抵擋住「四人幫」的指責和刁難,以體面的禮節接待尼克松一行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吳宇發自上海 「上世紀70年代初的上海,正籠罩著文革的疾風驟雨。平時逛街,人們都不太清楚商店裡賣什麼東西,因為櫥窗裡擺的全是千篇一律的毛主席語錄和毛主席像,連尼克松來訪下榻的錦江飯店最高級的套房,都是如此。可是,總不能讓尼克松也天天讀毛主席語錄吧?」當時上海市外事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今年78歲的陸露弟,向《國際先驅導報》談起當年尼克松一行的接待工作時仍宛如昨日。
用國畫替換毛主席像
陸露弟介紹說,在周總理和外交部的統一部署下,上海接待部門開始重新佈置尼克松下榻地,其中最顯著的變化,就是用林鳳眠、徐悲鴻等著名國畫大師的作品替換了房間裡的毛主席像和毛主席語錄,其中有些國畫甚至是真跡。
上海接待部門還專門為尼克松準備了中西兩式會客廳,其中中式會客廳裡不僅掛有國畫,還擺放著鑲有貝殼的精美紅木傢俱,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非常濃。但即使如此,也遭到了當時掌權的「四人幫」一派的指責和刁難,反覆了數次,因為這些安排在「四人幫」看來都是所謂「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的東西,都是「文革」要砸碎和破除的。
「我有很多次深切地感到,多虧周總理在上海壓陣,憑借他崇高的威信和領導智慧,才讓我們能以一個體面的禮節接待尼克松一行。」陸露弟說。
第一次和「資本主義」打交道
今年59歲的邱煥錫,35年前在錦江飯店從事尼克松訪華的客房接待工作。他向《國際先驅導報》回憶說,當時隨尼克松訪華的美方人員有300多人,接待任務繁重不說,關鍵是心情緊張。因為在尼克松之前,中國長期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立,中國人很少見到外國人,不知如何打交道,擔心犯錯誤。「比方說,要不要給值勤的美方警衛端茶倒水,能不能和他們說話,大家心裡都沒有底。」邱煥錫說。
尼克松訪華,連飲用水都是從美國隨機帶來的,也沒有計畫在錦江飯店用餐。但飯店出於好客和禮節,主動提供了菜單。沒想到尼克松有一次主動點了鮮菇蠶豆、炒明蝦球、沙律拌雞三道菜。每上一道菜,尼克松都稱讚「Very good!」,而且全部吃光。這讓錦江飯店工作人員非常高興。
邱煥錫拿出與尼克松的合影照片向《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展示。這是繼1972年2月和1982年9月之後,尼克松在1993年4月第三次訪問上海時,特意和當年錦江飯店服務人員的合影。「我記得尼克松1993年故地重遊時興致很高。他在錦江小禮堂對眾人說,『中美關係就是從這裡起步的。』」邱煥錫說。
「關鍵的一按」
和「資本主義國家」打交道還包括向他們展示中國當時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對此,陸露弟也向記者披露了中美關係起步過程中的一個細節。他介紹說,1972年2月底尼克松一行剛剛抵達上海,就從虹橋機場直接前往上海工業展覽會參觀,並在那裡有了「關鍵的一按」。
他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考慮到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專門為尼克松精心安排的上海工業展覽會,可謂雲集了當時中國工業領域最先進的機器設備和最新的發明創造。其中在展廳進門顯眼位置擺放的一架沖床,可以將金屬粉末直接壓製成高強度齒輪。
看到沖床現場表演,尼克松頗感興趣地問陪同參觀的周恩來總理,「我能不能也壓一個?」「當然行!」周總理回答。當尼克松按動按鈕,將壓製出的齒輪拿在手掌上時,周總理說,「這是關鍵的一按。有了你這一按,才成就了美國總統訪問中國的偉大壯舉。」
「周總理的話可謂一語雙關,尼克松和當時在場的人都哈哈大笑。下面一個多小時的參觀活動進行得很順利、很活躍。」陸露弟說。
美國解密史料披露尼克松策劃了訪華的每個細節
毛澤東和尼克松沒有觸及敏感問題,但兩個人都明白:那一天,他們在書寫歷史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李博發自紐約 為紀念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訪華35週年,美國歷史學家瑪格麗特·麥克米倫女士新近出版了《尼克松和毛澤東:改變世界的一周》一書,書中披露了尼克松訪華前後的大量逸事和鮮為人知的史料。
在2月21日美國外交學會舉行的座談會上,瑪格麗特·麥克米倫向《國際先驅導報》指出:一些歷史資料的解密使我們在35年後的今天可以更加清楚地瞭解歷史真相。
飛抵北京時間有講究
尼克松對訪華高度重視,幾乎策劃了每個細節。隨行的90多名記者是尼克松本人從200多名報名者中挑選出來的。
1972月2月17日,登機離開白宮時,一名記者交給尼克松一張美國中央情報局蓋章的中國地圖。尼克鬆開玩笑說:「你認為他們會讓我帶著這張地圖入境嗎?」
「空軍一號」17日從華盛頓起飛,先到夏威夷停留數日,21日抵達上海,當天上午11:30準時抵達北京。這一時間是事先策劃的。北京時間上午11:30是美國東部時間晚上10:30和西海岸時間下午7:30,正是美國當地電視節目播出的黃金時段。尼克松選擇這一時間抵達北京,就是希望所有美國人都能看到他抵達北京機場的這一幕。
飛機降落時,中國總理周恩來和大約25名中國官員已經在機場等候多時了。天氣很冷,周恩來穿著深藍色的大衣,尼克鬆通過舷窗看到周恩來的服裝,自己也換上大衣,以示對等。
毛澤東揮手打斷尼克松
尼克松訪華前並不確定一定會被毛澤東主席接見。抵達北京的當天,尼克松被告知毛澤東要見他後異常興奮。當兩位素未謀面但又彼此熟悉的領袖見面時,毛澤東緊緊握著尼克松的手,握了足足有一分鐘。毛澤東和尼克松談到了幾個他們共同的熟人:台灣的蔣介石、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中美之間的「傳話人」)。當尼克松想引起一些涉及中美關係的「有實質內容」的話題時,毛澤東揮揮手打斷了他,大談哲學和詩歌。大約過了一個小時,中方代表看看表,示意已經談了很久。寒暄一番之後,尼克松起身告辭。
談話中,毛澤東和尼克松沒有觸及敏感問題,但兩個人都明白:那一天,他們在書寫歷史。
對茅台度數感興趣
在尼克松到訪當晚,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設晚宴款待貴賓。尼克松在席間很快學會了用筷子夾菜,基辛格卻「笨手笨腳」很不習慣。
周恩來當晚告訴尼克松夫人中國政府要送兩隻大熊貓給美國,尼克松夫人當場高興得尖叫起來。
在國宴上,餐桌上每個人都有三個杯子:一個盛水或橙汁、一個盛紅酒、一個盛茅台。周總理說:茅台的酒精濃度高於50度,可以說一點火就能著。回到美國,尼克松拿一碗茅台酒試了試,結果險些令白宮起火。
名勝古跡只愛長城
在訪華的一周裡,尼克松一直對遊覽中國名勝古跡不太熱衷,擔心浪費時間,但參觀長城是個例外。2月24日一早,在周恩來、葉劍英等人的陪同下,尼克松和夫人登上長城。葉劍英告訴尼克松中國有句古話叫「不到長城非好漢」。記者們問尼克松當時感受,尼克松想了想說:「長城是一堵偉大的牆(The Great Wall is great wall),是由偉大的人民建造的。」
尼克松和隨行人員還在工人體育館觀看了乒乓球和體操表演。觀後,尼克松感慨地說:「真的太棒了。如果想跟中國人比能力、動力和紀律,不光是我們美國人,世界上任何國家的人都要盡最大努力。」
美國人堅持要搞「聯合公報」
2月23日,尼克松在記事本上寫道:「中國人希望在台灣問題上有所動作;美國人希望在越南問題上有所行動。但兩個問題都不能操之過急,但又不可避免,讓我們不要為難對方。」
在尼克松訪華期間,中美雙方在《中美聯合公報》最後表述上分歧較大。基辛格和喬冠華為此談判了不下十次。喬冠華說,中國人並不需要什麼聯合公報,是美國人非要搞個聯合公報出來給國內一個交代。
從北京到杭州,從杭州到上海,聯合公報的談判非常艱難,涉及台灣問題時幾乎一談就崩。最終,雙方在台灣問題上各讓一步,終於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