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曾令秘密研製原子彈 | 陽光歷史

 

A-A+

蔣介石曾令秘密研製原子彈

2015年10月04日 歷史真相, 蔣介石 暫無評論 閱讀 177 次

提要:十餘份1945年至1947年間的國民政府機密電報證實,中國政府曾在抗戰勝利初期,秘密網羅被俘日本原子彈專家,嘗試原子彈研製工作。蔣介石還延聘著名科學家吳大猷、鄭華熾、曾昭掄、華羅庚等十餘人,成立「原子能研究委員會」,復又籌組「中央原子物理研究所」,積極部署原子彈研製方案,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嘗試研製原子彈


李宗仁給蔣介石密電原文寫道:渝委員長蔣:(9965密)據報,敵「華北交通會社」日人西田稱:


(一)日陸軍省曾派來我國張家口地區,技術人員七十餘,端事採取原子原料,於日軍投降後有三十餘人投入奸黨,其餘人員均散居北平。如我政府願予留用,西田決能招集彼輩在中國研究,並將原子能設計成功報告,盡量使其早日成功,否則均不願予以發表。


(二)該項技術人員曾在張家口取得一部原子彈原料,空運回國,對察綏各地礦產,探查甚詳,兩地原子鈾之出產,僅百靈廟一處,年產鈾可達六噸。


(三)在日本投降前,日本已裝有五部機器,開始研究原子彈,後以美國發現,致將該項機器全部破壞。但此項技術人員,均在日本內地,並詳悉其姓名住址等情,關於是項研究工作,我國尚無人主持,似應由中央指派專家商討研究,如何之處,謹電呈核。發電地點 北平 發電人 李宗仁 電尾日韻 參二華子世 發出日期 民國35.2.1 22:00 收到日期 民國35.2.2. 06:50



《南方人物週刊》特約記者 唐人 發自台北(人物週刊供騰訊深度專稿,更多人物報道請閱讀即將出版的南方人物週刊)



兩封國外密電


日本廣島、長崎遭受美國原子彈攻擊後,原子彈成為二戰結束後舉世矚目的「新科技」。日本投降尚不滿兩個月,國民黨重慶政府駐瑞典大使何鳳山,從斯德哥爾摩給蔣介石打了一通密電,這是駐外大使必須定期呈給蔣介石的例行「輿情報告」。


電報內文是這樣寫的:「據瑞典新聞社稱:莫斯科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自一九三四年,在卡普甲教授督導之下,已完成分離原子之試驗。據蘇聯發言人稱,用蘇聯製造爆炸性原子之方法,製造原子彈,其成本較美國所制者為廉。」


蔣介石批閱公文一向非常仔細,他在這份電報上用紅鉛筆輕輕點上標點句讀,但卻未注記任何批示。習慣上,蔣介石對外國政府發言人的談話,除非關係到中國事務,一般並不批注意見。


十天後,另外一封也是有關外國發展原子彈的文件,也由侍從秘書以工筆楷書謄寫呈給蔣先生,那是「軍事委員會」專門管情報的第二廳中將廳長鄭介民呈上來的一份《情報輯要》,這份簡短情資報告是軍統局駐伊朗德黑蘭的情報官黃於安呈報回國的密電,電報聲稱:「據伊朗參謀本部密息,德國流亡科學家在喀爾巴阡山,造成新原子彈,較美國者簡單,力大,成本亦低,英蘇兩方正力圖羅致,確否待證。」


這兩通電報敘述內容,畢竟和中國無直接關聯,並未觸動蔣介石的神經,而蔣先生真正起心動念,開始積極計畫著手研製原子彈,還是受到他的黨內對手、桂系大將李宗仁提議的刺激,李宗仁一度為蔣介石最初嘗試研製原子彈的幕後推手。


李宗仁的建議


1946年1月間,北平行營上將主任李宗仁,得到了一項極為可靠的情報,訊息指出,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期間,日本陸軍省秘密派遣了一支技術人員隊伍,到張家口採掘原子放射性原料。日本投降後,這個研發原子彈的小組中,有三十餘人被中國共產黨逮捕,其餘未遭逮捕的人員,全都隱姓埋名藏匿在北平。


李宗仁有意按圖索驥,尋覓蜇伏躲藏在北平的日本原子彈專家的下落,希望這些日本專家協助國民政府當局研發原子彈。1946年,世界四個主要強國中、美、英、蘇當中,美國依舊是惟一擁有原子武器的強國,種種跡象顯示,蘇聯正努力爭取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原子國家。


李宗仁彙集了所有的情報訊息,於1946年2月1日,打了一份報告,以密電形式拍發給在重慶的國民政府主席(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密電原文寫道:渝委員長蔣:(9965密)據報,敵「華北交通會社」日人西田稱:


(一)日陸軍省曾派來我國張家口地區,技術人員七十餘,端事採取原子原料,於日軍投降後有三十餘人投入奸黨,其餘人員均散居北平。如我政府願予留用,西田決能招集彼輩在中國研究,並將原子能設計成功報告,盡量使其早日成功,否則均不願予以發表。


(二)該項技術人員曾在張家口取得一部原子彈原料,空運回國,對察綏各地礦產,探查甚詳,兩地原子鈾之出產,僅百靈廟一處,年產鈾可達六噸。


(三)在日本投降前,日本已裝有五部機器,開始研究原子彈,後以美國發現,致將該項機器全部破壞。但此項技術人員,均在日本內地,並詳悉其姓名住址等情,關於是項研究工作,我國尚無人主持,似應由中央指派專家商討研究,如何之處,謹電呈核。發電地點 北平 發電人 李宗仁 電尾日韻 參二華子世 發出日期 民國35.2.1 22:00 收到日期 民國35.2.2. 06:50


李宗仁的這份密電,給蔣介石極大的提醒作用,李宗仁的意思,是要運用這批日本原子專家,為中國提供原子彈的製造方法。然而,蔣介石基於幾項理由,存有若干疑慮。


其一,日本原子科技明顯落後美國;其二,研製原子彈的科技,應該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裡,而不應該依賴日本人,因此,最重要的還是要培植中國原子專家;再其次,蔣介石和桂系軍人之間,畢竟存有矛盾,蔣介石對李宗仁不敢盡信。


由於蔣介石不放心李宗仁,故而私下交付給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代局長戴笠一項任務:查明抗戰時期日本在中國境內研製原子彈的詳細經過。

戴笠的調查


不消兩三天功夫,戴笠接連呈報給蔣介石几份密電,證實了李宗仁密電的內容。


既然僅百靈廟一地蘊藏的鈾礦一年就可以挖掘六噸,原材料供應不成問題,而專業人才又有日本留在中國的原子專家,天時、地利、人和,三大條件已具備了兩者,激發了蔣介石原本對原子彈的濃烈興趣。(註:百靈廟位於今內蒙自治區,烏蘭察布盟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政府所在地。)


戴笠的第二份密電到達後,由國民政府軍務局上校參謀陳廷縝,轉呈給蔣介石。


戴笠的調查,進一步證實日本有一名叫西野的原子物理學家,日本當局並在東京設置了「理化研究院」,並且有西野專用的研究室。早在戰前,日本東京大學和大阪帝國大學,以學術研究為名義,自美國進口了一部原子分解器,專供西野研製原子彈之用,日本戰敗之後,美軍佔領日本,這部原子分解器和西野研製原子彈的部分成果,全部被盟軍統帥麥克壓撒下令拋入海中,化為烏有。


戴笠向蔣介石報告,假如李宗仁之前提及的西田,如果正是西野本人的話,應該趕緊派人把他爭取過來,以免西野落入其它國家手中。據戴笠查證,西野的實驗室已提煉鈾元素22磅,如果能把西野爭取到手,不但22磅的精煉鈾掌握在中國人手上,要進入原子能研究的堂奧,顯然要事半功倍得多了。


戴笠密電中最有建設性的一項建議,是希望蔣先生仿照美國最初研製原子彈的成例,成立一個「顧問委員會」,由專事製造武器槍炮的兵工署督導研製。


蔣介石看過報告全文之後,在公文的批閱欄上用毛筆寫下「如擬」二字,表示批准之意。


呂文貞的密電


追查日本研製原子彈後續情報的任務,蔣介石固未交付給李宗仁,但李氏畢竟是軍人出身,先天上對原子彈研究,及原子彈在戰略和戰術上的重要價值,興致頗高,依舊對日本人的原子研究計畫保持著高度興趣。


在給蔣介石第一通密電之後二十五天,李宗仁又發來第二通密電給蔣介石,呈報了西田草擬的全新研究計畫。


這份計畫在呈給蔣介石本人批閱之前,首先交給軍政部核辦,軍政部長時為蔣介石最信任的陳誠。


1946年初,國民黨當局正忙著把部隊和軍政人員大批運往國統區,進行復員工作,哪有心思投入研製原子彈?因此不論日本人西田提出的計畫是否切實可行,軍政部都無暇立即付諸施行。然而,有關日本人過去從事原子彈研究的片段情況,仍從接收北平的國民黨駐軍和行營主任李宗仁那兒,斷斷續續呈報來零星的訊息。


1946年6月1日,第十一戰區司令部參謀長、兼第十一戰區華北受降區北平前進指揮所主任呂文貞,從駐防的北平市發了一通密電,致蔣介石。根據呂文貞呈報的訊息,第十一戰區司令部秘密留置了一個日本人,此人名叫石原茂光,據稱是日本研究原子彈專家之一。


石原茂光在接受偵訊時聲稱,日本方面在中國已採集了將近五公斤的鈾原料,這批鈾原料後來儲存在日軍駐華北野戰軍的兵器庫中。呂文貞在發給蔣介石的密電中表示,第十一戰區正秘密追查鈾原料的下落,石原茂光還聲稱,以儲存在中國的現有材料,即足夠試造「酸化鐵原子彈」,這種原子彈的威力估計為鈾原子彈的四分之一,破壞範圍可達64平方公里之廣。


呂文貞最後向蔣介石請示:「查原子彈為國防潛力所關至巨,除已照實驗計畫準備各項材料外,擬請指定地點准予秘密試驗,俾獲成果,以資利用。」


蔣介石最後是否同意北平第十一戰區,尋覓場地試爆所謂的「酸化鐵原子彈」?到底這個傳聞中的「酸化鐵原子彈」有沒有造成呢?


國民黨當局陸續接到來自四面八方的關於研發原子彈的情報,畢竟,研製原子彈對當時的中國而言,不僅是科技上的考驗,更是財政能力的一大考驗,然而事關國防科技的突破,蔣介石還是很認真地看待這來自各方的情報訊息,一一查證它們的真確性及可行性,蔣介石似乎也在有關原子彈情報交迭呈閱的過程中,燃起了心中更強烈的原子彈興趣。


為了詳細釐清紛至沓來的原子彈情報,1946年7月24日,軍政部長陳誠整合各種訊息之後,給蔣介石上了一份堪稱完整的報告,針對從抗戰勝利以來,那些自稱能研製原子彈的情報來源,一一過濾其可行性和真確性之後,向蔣先生提出簡要報告:


「……。二、辦理經過 經轉電北京大學吳教授大猷洽辦結果如後:


1.日人西田已返國,未能晤及其所擬計畫。可注意之部分,僅為日人調查我國北部鈾礦之結果,所擬『提煉』及『化學』部分俱無具體計畫。該日人既已離華,其調查結果現亦無法取得。


2.日僑石原茂光等所擬之計畫及圖樣等,多屬謬誤,顯未受物理與化學基本訓練,無考慮之價值。


3.擬定辦法 俟呂參謀長與北大鄭教授洽復後再行呈核。」


陳誠這份報告,說明自抗戰勝利以後,各種有關日本科研人員在中國研製原子彈的訊息,經國民黨當局逐一查證過濾,其結果似乎都是「確有此事,但是查無實據」。

組建專家班底、派出留美學生


然而,對研發原子彈產生高度興趣的蔣介石,已經把注意力從尋求日本專家協助的方向,轉移到由我們中國人自行研製的途徑。陳誠的報告結尾提到的北大教授吳大猷、鄭華熾等人,就是受命組織班底研製原子彈的第一批中國物理學專家。


其實,早在李宗仁向蔣介石匯報北平遺留有日本原子彈專家的情報之前,蔣介石正悄悄計議著中國人自行研製原子彈的可能性,負責執行此一計畫的,是兵工署副署長俞大維。


國民黨當局斯時尚未還都南京,蔣介石在重慶召見了當時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教授吳大猷。吳教授系由俞大維保薦給蔣介石,俞氏建議由吳擔任原子彈計畫的專家核心。蔣先生晤見吳大猷時,當即向吳大猷表示,他已下令撥給經費十萬元法幣,激活這項秘密計畫,並且指示兵工署挪出一間大禮堂,供作原子彈研究室之用。


吳大猷聽完蔣介石一席談,向蔣先生建言,發展原子彈,錢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人才,有了專門人才才能克服研製原子彈的困難。蔣介石清楚了問題癥結所在,當即向吳大猷承諾,美國退還清朝賠償八國聯軍的庚子賠款,可以撥用作為獎助人才赴美國深造的經費,至於人才名單,則請吳大猷選拔開具。於是,在吳大猷帶領下,包括楊振寧、李政道、朱光亞這批研習物理學的年輕學子,踏上了留學美國的旅途,只是蔣介石萬萬想不到,三四年後,國民黨即從大陸全面潰敗,撤退台灣。朱光亞等人在毛澤東的號召下,於1964年10月研製成功中國第一枚原子彈。


蔣介石召見過了吳大猷以後,交代兵工署副署長俞大維,應延聘人才繼續積極展開原子彈研發工作。除了吳大猷教授之外,其時擔任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主任的鄭華熾、知名化學學者曾昭掄(曾氏為曾國藩曾孫)、數學家、西南聯大教授華羅庚(華羅庚和陳省身、許寶當時被譽為西南聯大數學系「三傑」),皆為兵工署研發原子彈的核心專家。


吳大猷等人選定的年輕學者,已經陸續赴美深造,中國的原子彈研究計畫正式激活。1946年6月,一個以研製原子彈為核心任務的單位正式組成,這個名為「原子能研究委員會」的特殊單位,也是「軍事委員會」改組為國防部之後,第一個成立的國防科技研究單位,但由於事涉機密,這個單位始終是鴨子划水,只在檯面下秘密運作。「原子能研究委員會」成立,核心人物包括俞大維、曾昭掄等十一人,按照計畫,「原子能研究委員會」和早先成立的「國防科學委員會」密切配合,展開原子彈研發作業。


胎死腹中


然而,隨著國內局勢的日益緊張,以及遼沈戰役的開打,國民黨當局的軍費漸呈捉襟見肘之勢,為了研製原子彈而派遣的年輕學者,仍在美國繼續深造之中,當局仍然持續供給經費,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但是,為了撙節經費預算,「原子能研究委員會」徒然維持著虛有其表的空殼子,研製原子彈的組織單位不僅不再擴大,還有逐步縮減的打算。從一份國防部長白崇禧草擬計畫擴大研發原子彈計畫卻遭上級否決的密件公文,可以窺見國民黨當局原子彈計畫逐步胎死腹中的端倪。


白崇禧於1947年4月21日,呈送了一份《要件演示文稿》給蔣介石,開宗明義建議蔣介石「請設立原子物理研究所」。


白稱:「本部對於原子能研究問題,曾報奉鈞座批准成立原子能研究委員會,聘請俞大維、曾昭掄等十一人為委員,因無的款,僅能做策動及建議諸工作。關於實施研究方面,前軍政部已派吳大猷、曾昭掄、華羅庚等三教授,赴美國考察原子物理研究。頃據該員等擬呈國立物理科學所設備計畫及預算,應需開辦費約一百四十餘萬美元,第一年補充設備費一百萬美元,共為二百四十餘萬美元,至建築所需之國幣數字尚不在內。」


白崇禧將這份公文發出後,卻有如石沉大海,完全沒有下文。一個多月後,由蔣介石兼任院長的行政院,終於把這份公文遞送到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的辦公室(無異蔣介石的左手交給蔣介石的右手)。蔣在這份公文上批示:「目前國庫支應浩繁,外匯亦須節用,所請設立原子物理研究所一案,似應緩辦。」


國民政府第三局的上校參謀陳廷縝,在這份公文的「擬辦」欄中寫下:「本案經飭據行政院五月卅日核議,擬從緩辦理。廷縝,六月六日」同時擔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則以紅鉛筆,寫下「如擬」二字。


「如擬」,即意味著本來計畫大張旗鼓的「原子物理研究所」,最後終因內戰軍費支出過於龐大,蔣介石被迫忍痛割愛,國民黨當局在大陸時期的原子彈研製工作,即如曇花一現般成為明日黃花。計畫擱置後不到三年,蔣已敗退台灣,他二度準備研製原子彈,已是四五年後的事。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