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官揭秘1977年高考內幕 | 陽光歷史

 

A-A+

考官揭秘1977年高考內幕

2015年08月28日 歷史真相 暫無評論 閱讀 116 次

  回憶30年前的高考,人們敬佩鄧小平撥亂反正的魄力之餘,也不會忘記那些促成高考恢復的幕後英雄,從今天開始,本版將推出親歷者的訪談,再現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旁白:1977年,對於林川和蔡明錯而言,是緊張的一年,大會小會開了不下百次,政策的反覆、與會人員的意見分歧、組織工作的複雜繁瑣,令他們時刻處於戰鬥的狀態。



十年停招 一朝恢復



蔡:1977年,剛開始,上面傳來的消息是仍然按照推薦的老辦法上大學,誰知過了2個月,鄧小平又提出,還是恢復考試制度為好。於是,我們開始重新組織報名考試等工作。



(旁白:1977年6月底,教育部在太原召開全國高校招生工作座談會,基本沿襲按推薦的老辦法,招收「有實踐經驗的工農兵」,「群眾推薦」,堅持「階級路線」。1977年8月中旬,教育部在北京重開招生會議,確定高考招生辦法,招收應屆高中畢業生,取消勞動兩年限制,恢復考試制度。)



林:1977年10月,為加強招生工作的領導,省革委會決定成立省高等中專學校招生委員會,吳南生任主任,我任副主任,兼辦公室主任,辦公地點在省高教黨委,委員會有20人。由於10年停招,一下子恢復考試,不僅考生人數規模巨大,而且由於當時的環境限制,考場的分佈比較分散,因此,我們需要的組織統籌的工作人員特別多。,我們從高等院校等單位抽調了一些政治好、業務強的黨員教師和幹部組成招生工作組。當年11月初,派赴各地參加招生工作。



蔡:我是1959年開始在省招辦搞招生的,之後由於「文革」,大學停止招生考試,在這段時間到1977年前,我先後在基層干校和廣州外語學院工作過。到了1977年10月,林川副主任把我從廣州外語學院抽調到省招生辦公室工作。



錄取如何擇優引發激辯



(旁白:考試招生的大政策確定下來後,廣東省委召開了科學教育工作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廣州市、海南行政區、各地區(自治州)、各縣、市黨委主管科教工作的負責同志,科教辦主任,科技、教育局長共500多人。會議的第一階段,大家學習了黨的十一大文件,學習了鄧小平對科學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第二階段討論當年大學招生問題。)



林:當時,我們在大學招生的問題上討論得比較多,其中討論最熱烈的是「如何理解擇優錄取」這個問題。大專院校有的同志說,現在強調文化考試,擇優錄取,是否意味著把文化考試放在首要地位,以考試成績為前提,這樣,怎樣與過去批判過的「分數掛帥」、「認分不認人」劃清界限;先進行文化考試,後進行政審,這與「智育第一」如何區別?有的同志說,擇優就是根據文化成績高的錄取,有的同志不同意這個看法,認為擇優是根據德智體全面衡量錄取好的。有的同志則說,擇優就是錄取總分高的,有的認為報考的專業單科100分,總分比較低也可以錄取。



還有的同志提出,如果按照擇優錄取的原則,知識分子的子女肯定比工農子女錄取得多,可能城市比農村多,有的地方,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可能一個也錄不上,這是否要規定個比例。



小學生竟被推薦上大學



林:1977年是整個教育事業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的關鍵一年,由於之前高校招生採取的是推薦上學的政策,導致一大部分生源科學文化素養比較低,因此,在實行新的招生制度的時候,考試內容應體現整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蔡:我在廣州外語學院工作的時候,1970年,該校恢復招生。我們當時把招進來的學生叫做「小大學生」。為什麼呢?因為這部分學生基本還沒完成高中學業,更多的是初中生,有的甚至僅是小學生,有個別學生甚至連26個字母都念不全。這批次的學生學制為5年。



(旁白: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山大學對7個系20個專業1764名畢業生的業務質量進行了調查,未達到教學計畫要求的226人,占畢業生總數的12.95%。廣東師範學院數學系對1976年入學的新生進行了一次數學考查,出了12道初中一般水平的數學題,結果錯了6題以上的占80%,幾何題基本上沒有人做出來,有的連高小的四則運算都不會。)



林:作為中斷十年後恢復的高考,1977年的高考有很多特別之處,其中最特別的是開卷考試。



蔡:儘管報考人數很多,錄取比例比較低,但考生的心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輕鬆的,由於是開卷考,不少考生覺得考不上回到工廠裡工作也無所謂。當年的招生考試由廣東省統一命題,統一考試時間,統一標準評卷。考試的科目並不多,報考文科的考政治、語文、數學、史地;報考理科的考政治、語文、數學、理化。文理科不能跨類填報,但無論是報考文科還是理科,都可報考外語專業,前提是加試外語。



兒子高考招辦主任「保密」



林:當年一下子報考的人數近90萬人,「文革」十年百廢待興,學校校舍、師資力量非常單薄,考場怎麼設?監考怎麼弄?當時非常頭疼,連覺都睡不好。我家都基本成了一個辦公室了,整天來匯報工作的人絡繹不絕,處理緊急情況通常也是在家裡進行。如當年在試卷轉運過程中,聽到海口那邊有試卷袋出現破損,我們在廣州的工作人員非常緊張,連夜打電話去核實情況,並且還向各地招辦嚴加叮囑,千方百計一定要保證試題不洩密。後來發現,海口試題洩密是虛驚一場,我們才稍微定下心來。



1977年,廣東53萬人參加高考,最後只有8000多人能上大學,競爭的激烈遠非現在所能想像。我的小兒子也是1977年參加高考的,當他被華南理工學院錄取時,大家才知道我有一個孩子也參加高考。當年由於我所處的位置比較特殊,我從未對任何人說起家裡也有個高考考生,免得帶來不必要的誤會。我也從來沒有給自己的孩子走過後門。



當時有300多名考生上線,但沒有被錄取,我為這些考生感到可惜,於是找來廣東各所院校的負責人,開了三天會,終於把這些考生都錄取「消化」了。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