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國:北宋晚期的一次「大折騰」
北宋的第六個皇帝宋神宗趙頊執政時,任用王安石為宰相,實行變法。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
改革一開始,即受到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的抵制和反對,蘇軾、蘇轍兄弟也站在保守派一方。但趙頊還是努力堅持下來,儘管有過動搖。可惜的是,趙頊只執政18年,38歲就「駕崩」了。他的兒子趙煦即位,即宋哲宗。當時趙煦還是個娃娃,於是由太皇太后也就是趙煦的奶奶垂簾聽政。太皇太后本就不同意改革,一旦垂簾聽政立即重用司馬光為宰相,將王安石的變法全盤推翻。保守派得勢,改革派或被貶官,或被逐出朝堂。
然而8年後,太皇太后死,趙煦親政,馬上重新重用當初支持變法的人士,把保守派趕出朝堂或貶往外地,處分之嚴厲,遠遠超過了保守派得勢時對變法派的處分。太皇太后垂簾聽政時的年號為「元祐」,保守派也因此被稱為「元祐黨人」。此時司馬光已死,但仍被追貶,幾乎被破棺鞭屍;他主編的《資治通鑒》險些被毀版,多虧有宋神宗為之作序,才逃過一劫。蘇軾兄弟則一貶再貶,開封(當時是京城)的上清儲祥宮立有一方石碑,其文乃蘇軾所撰,也被毀棄,改由蔡京撰文並書寫。而元祐年間各地所立之碑刻紀事等,悉令毀之。嚴厲清查的元祐黨人竟達七八百名,不但他們自己永不得敘用,連他們的子孫也大受牽連。
宋哲宗趙煦真正在位只有6年多,死後由他的弟弟端王趙佶繼位——這就是寫得一筆「瘦金體」書法的宋徽宗。宋徽宗執政之初,貶斥了哲宗時嚴厲整肅元祐黨人的幾個朝臣,並給司馬光等恢復名譽。但這位「書法家」皇帝是反覆無常之人,不久就又對元祐黨人再次整肅,且更為嚴厲,稱呼也上升為「元祐奸黨」。他下令將司馬光為首的「奸黨」309人刻名於石,立於朝堂,各州各縣亦刻之,蘇軾、秦觀、黃庭堅均在其中。名列「奸黨」的人的著作統統焚燬。「奸黨」子弟無論有官無官均不得隨便進京,只能居住於外地。趙家宗室不得與「元祐奸黨」或「奸黨」之親戚結婚,已訂婚尚未成禮者應予退婚。以「元祐」學術、政事聚徒傳授者,嚴罰無赦。
在這種險惡的政治氣候下,官員唯恐與「元祐奸黨」有染,為了證明自己立場堅定或為了陞遷,都對「奸黨」口誅筆伐。若想攻擊某個官員,則只需對他的言論尋章摘句,對他的行為吹毛求疵,找出他是「奸黨」的蛛絲馬跡。於是,整個朝廷甚至整個官場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對「奸黨」的追究和鬥爭上—— 一時間,這成了朝廷、官場的「頭等大事」。雖然兩年多後,趙佶又下旨毀掉朝堂的「元祐奸黨」石碑,各州各縣亦毀之,對「元祐黨人」的處分有所寬鬆,「可復仕籍,許其自新」,但整個官場已被整得千瘡百孔了。而且這種朝令夕改,也使官員心有餘悸,無所適從。蘇軾、黃庭堅的詩文仍為禁書,收藏者必須焚燬,否則以「大不公論」。這就使當時的官場、當時的社會仍不能不「緊繃」著這根神經。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書法皇帝」趙佶也感到無法收拾局面,遂將皇位傳給了太子趙恆,自己當起了只享福不管事的太上皇。趙恆(宋欽宗)只當了一年多皇帝,在此期間也想力挽狂瀾,怎奈北宋王朝已病入膏肓,誰也不能妙手回春了。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大舉南下,宋軍望風披靡。黃河天險竟然無兵防守。倉促從京城調派的宋軍,一些人上馬以後,「輒以兩手捉鞍,不能施放,人皆笑之」——這樣的軍人還能打仗嗎?很快,金兵便攻破開封,徽宗、欽宗父子雙雙當了俘虜,北宋由此滅亡。
北宋滅亡當然不全由這一場「窩裡鬥」所造成,但肯定同長達10年對「奸黨」的整肅有密切的關係。唐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其實,滅北宋者,亦非金人也——實乃北宋自己,乃長達10年的內鬥「大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