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日本在唐朝時就向我國遞過國書
早在唐朝時期,日本就向中國遞交過國書,而不是像日本一直以來所強調的「從未向中國遞交過國書」。而且在唐朝時期,不僅日本的律令來自中國,甚至一些詳細的法規細則也完全抄自唐朝——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韓昇對於日本史研究的最新發現,推翻了日本宣傳了多年的結論。近日日本《朝日新聞》用整版的篇幅,報道了韓昇教授的這一發現,認為「改變了全日本對於日本史的研究結果」。
據介紹,事情的源起是西北大學在西安買到了一個唐朝時期墓碑的拓印,上面記載著一名公元734年在中國死去的名叫井真成的日本人的墓誌,這在日本引起了很大轟動。因為這個墓誌中第一次出現了日本國名,而且墓誌中稱此人「強學不倦」。為此,日本特地設了一個國家級基地來進行研究,最後日本的所有日本史學者和中國史學者達成共識,認為井真成是日本派到中國的留學生,在唐朝留學20年,還被唐朝授予5品官員,死在中國。
但是韓昇發現,日本學者在研究時並不瞭解中國的歷史尤其是唐史,因為被發現的這一墓誌只有30厘米見方,而在唐朝官員序列中,即使最小的宮女的墓誌,也要達到40厘米見方。而且所謂的「在唐朝留學20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唐朝對於留學生每年考核一次,考核不合格的就要遣送回國,最長只能待9年。之所以日本學者會認為井真成在中國待了20年,是因為他們在日本史料中發現,日本平均每30年左右派一批遣唐使,在717年派出了遣唐使,由此推斷井真成是717年到唐朝的。
而至於墓誌中的5品官員,韓昇根據史料發現,這僅僅是贈官,並沒有在唐朝任職。因為根據我國史料,733年一個600人的日本遣唐使團來到中國,井真成是這個遣唐使團的總判官,734年1月就死了。而733年秋季,長安發生大災荒,唐玄宗帶百官到洛陽躲避饑荒。這樣一來,日本的使團也只能趕到洛陽。可是,身為判官的井真成還沒等到拜見皇帝就死了。按照規矩,使團成員拜見皇帝時,都會得到官銜,死了也要官葬。可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沒有時間也沒有條件這樣做,只能臨時找個墓碑,讓負責官員寫個墓誌,草草把他下葬。根據史料記載,唐朝時期所有來訪的使節都必須遞交國書,然後才能被承認,否則不可能自由來去。井真成在遞交國書前就死了,所以他的墓碑上沒有日本的官職,只有唐朝的官職。這也就意味著,那個時期日本已經向唐朝遞交國書了。只是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後篡改歷史,否認了這一切。
韓昇認為,遣唐使問題是東亞文化的核心問題,因為這是制度和文化移植的過程。遣唐使可以說是日本國家的塑造者。「我研究遣唐使其實是為了爭一口氣。日本人老是講大話,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我現在想說,日本史研究也可以在中國。而且通過對遣唐使的研究,可以考察中國文化是怎麼被傳到日本去的。唐朝給外國使節的授官,在於接待規格。授大使三品,相當於現在的總理規格,是國賓待遇。而不同的授官品級意味著使團的規格。對比唐朝授官的品級可以看出,日本當時的授官品級和唐朝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