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美軍事互信難建立?
美國一直在進行冷戰式軍事行動
是的,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可笑的矛盾。中美兩國是全球經濟體量最大的國家,也是雙邊貿易額最高的兩個國家。總體來說,中國主要向美國出口技術含量較低的工業品,美國則主要向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農產品,兩國經濟的互補性遠強於競爭性。這兩個全球最大的國家本應該成為最好的夥伴,可現實卻是中美兩國在軍事上相互視為"假想敵"。
"假想敵"並不是筆者的臆測,這是有事實依據的。例如:美軍一直堅持對中國沿海進行艦機抵近偵察,但他們不會如此對待印度,甚至烏克蘭危機前的俄羅斯也在豁免之列。有人提到了"冷戰思維",但美軍的抵近艦機偵察早超越了思維,偵察是為了日後戰爭作準備,這是標準的冷戰式軍事行動,在冷戰結束後,中國是唯一受此對待的國家。
美軍飛機會飛到海南島附近進行電子窺探,但解放軍的飛機從來沒去過關島轉悠。前面說中美相互視為"假想敵",實際情況更多地美國先入為主的戒備和不信任。不是一定要將美國視為敵人,而是美國一直將我國視為潛在的敵人。美國人信奉的是力量法則,他們擔心力量對比的改變會帶來所謂"規則"的改變,使美國的影響力受損,高速崛起的中國值得防備,而俄羅斯江河日下、印度經濟軍事發展均比較緩慢,當然不太值得關注。
這從近年的南海問題可以看出,南海島礁之爭從70年代末起就一起存在,為此中越甚至爆發過小規模海上衝突,對南海爭議美國在2000年前基本上是一個不持立場的態度。但近年美國明顯偏向了菲越等國,這是因為我國近年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海上執法力量,已有能力採取行動去維護南海主權及權利。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飛彈危機
美國信奉力量,還可以從冷戰歷史去尋找答案。例如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談起這次人類唯一的核戰邊緣事件,很多著作將責任歸咎於蘇聯的窮兵黷武,認為事件的導火索是蘇聯向美國後院--古巴部署SS-4中程核飛彈。
但事實並非如此,危機的真正起源是美國先於1959年在義大利、土耳其部署了45枚對準蘇聯的"雷神"、"朱比特"中程核飛彈。當年洲際飛彈尚未出現,美國人希望通過在蘇聯附近部署中程飛彈,以獲得軍事優勢。蘇聯後來在古巴部署SS-4飛彈,不過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或許珍珠港事件的刺激實在太大,二戰結束後,美國人在軍事上的策略一向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當發現蘇聯在古巴部署SS-4飛彈後,立即調動強大海空力量,對古巴實施全面封鎖,攔截蘇聯赴古巴的所有船隻、包括潛艦。事件以蘇聯從古巴撤出飛彈,美國宣佈不再對古巴進行任何入侵,撤回部署在土耳其、義大利的飛彈而結束。
但美國人最後還耍了一個心眼,其從土耳其撤出飛彈要比蘇聯晚數個月,還是秘密撤離。這使得至今有人認為蘇聯是危機的始作俑者,美國的甘迺迪總統果敢決策贏得了鬥爭。
在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美國方面的小細節,可以看出他們對軍事手段的使用是非常認真、執著的。例如全國軍隊進入三級戒備狀態,戰略轟炸機部隊進入一級戰備,集結二戰後最大規模的登陸艦隊……完全擺出一副準備打核戰的姿態。蘇聯方面則完全沒有如此激烈反應。
更為嚴重的是,美國海軍在對古巴封鎖時採取了戰爭邊緣行動——向一艘水下的蘇聯潛艦投擲教練用深彈。儘管教練深彈裝藥量少,擊沉蘇聯潛艦的幾率不大。但水下潛艦與岸上指揮部無法進行無線電聯絡,指揮官對事態最新進展缺乏瞭解,深彈的爆炸聲讓本來已非常緊張的蘇軍潛艦指揮官以為戰爭已經爆發,下令用核魚雷進行反擊。幸好潛艦上的另外一位軍官提出了反對意見,從而使人類避免了一場核戰。
美國一直在堅持絕對軍事優勢
在反導問題上,美國同樣只關注了單邊的絕對安全。美國近20年來一直發展飛彈防禦系統,口頭上一直宣稱反導是為了應對伊朗、朝鮮飛彈威脅,但從他們的實際措施可以看出目標遠不僅限於此。
美國現在在歐洲部署了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還向日本提供了海基宙斯盾反導系統,並構建東亞反導系統。現在宙斯盾反導系統採用的攔截彈是標準3 block1A/B,對洲際飛彈的攔截能力還較弱。但宙斯盾反導系統是可升級的,未來幾年服役的標準3 block2A飛彈的最大速度就會有較大提升,而已提出發展計畫的標準3 block2B飛彈的極速更是達到每秒6.5公里以上,可用於攔截處於上升段的洲際飛彈。
按照現在的發展情況,美國在未來十年完全有能力針對我國洲際飛彈建立起3道防禦線。近兩年來,美國提出在韓國部署TPY-2雷達,其潛在用途就是識別我國洲際飛彈的真假彈頭。
儘管核武器為和平愛好者們所不齒,但現實的情況是,大國基石之一就是具有威懾力的核武庫。現在美國戰略學者的主流觀點甚至仍是中國對美不具有可靠的核威懾能力,在美國加強反導系統的形勢下,我國不提升洲際飛彈、戰略飛彈核潛艦數量,就不會具備與美國同等的談判能力。
美國人同樣珍視自己的核優勢,歐巴馬在2009年發出"無核世界"呼籲從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但事實又是如何?在他任上,美軍開始實施核武器翻新項目,以最大限度保持可用核彈頭數量,新一代戰略飛彈核潛艦也開始提升研發日程。
前面提到,有人認為朝韓統一了,美國自然會撤出駐韓美軍。這當然是一個美好的希冀,但歷史告訴我們,也不能太過於理想化。冷戰結束,東西德統一,但直至20多年後的今天,駐德美軍仍然保持著第一機步師和第一裝甲師兩個重裝師的部署。駐德美軍在人數上比冷戰期間有所減少,這不過是編製改革,兩個重裝師及部分指揮、後勤單位"瘦身"的結果,作戰能力是不變的。
對於繼續在歐洲保持強大兵力,美國人的說法是維持全球快速反應的需要,當然現在還可以加上俄羅斯威脅了。日後若朝韓真統一了,美軍會不會仍然出於"全球快速反應需要"而留在朝鮮半島?或者像美國一些戰略學者那樣的實誠——軍事優勢是美國"冷戰"勝利的紅利,任何人無權過問?
結語
為什麼中美軍事互信不能有所進展?說白了,矛盾在於無論中美經濟交往如何緊密,美國堅持它的軍事優勢、地區影響力不能受到任何削弱,中國的軍力隨著經濟崛起而增強,美國就要進行限制、戒備。甚至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爭端中,美國不允許中國進行哪怕一丁點、不流血的權利伸張,他們認為這會降低其作為亞太地區仲裁者的威信,從而影響美元體系的穩固。
這樣的現狀,中國要如何與美國協商,要不要進行適當的軍事準備?就請大家發表意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