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在古代人們是如何觀測日食的? | 陽光歷史

 

A-A+

[圖文]在古代人們是如何觀測日食的?

2014年10月20日 歷史真相 暫無評論 閱讀 166 次


古代的日食觀測是指十七世紀經典天文學誕生以前所進行的日食觀測和記錄。世界文明古國無論是巴比倫和埃及還是中國,對日食的觀測和預報都極為重視。


一般認為,世界上最古的日食記錄是中國《尚書·胤征》篇中記載的夏朝仲康王時代的一次日食。國內外許多研究者對這次日食做過探討,有的把這次日食發生的年代推算在公元前2165年,有的則推算在公元前1948年,相差頗遠。由於對這條記錄的真偽和內容解釋有不同的看法,同時也涉及中國上古年代學中懸而未決的問題,因此還沒有公認的結論。


然而,對於甲骨文中的日食記錄卻是公認的。例如《殷契佚存》第347片記載:「癸酉貞:日夕有食,佳若?癸酉貞:日夕有食,非若?」意思是說:癸酉日占,黃昏有日食,是吉利的嗎?癸酉日占,黃昏有日食,是不吉利的嗎?關於這次日食,雖然由於各研究者推算方法不同,所求得的發生日期不同,但大多認為發生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比起巴比倫的可靠的日食記錄仍要早一些。


從春秋時代開始,中國即有完整的日食記錄。雖然有些歷史時期,戰亂頻仍,史志散佚,但總的來說,大量日食記錄仍妥善地保存下來。據中國天文史家朱文鑫初步統計,從春秋到清初,載入正史的日食記錄共916條。近年來,中國有關單位正在聯合普查地方志中的日食記錄,重新編製古代日食記錄表。英國天文學史家R.R.牛頓系統地考證過東西方的古代日食記錄,編寫成《古代天文觀測》一書。


古代日食記錄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從科學史研究的角度來看,古代日食記錄很可能保存著人類發現太陽外層大氣結構的一些寶貴信息。目前,國內外研究者對這些記錄頗為重視,有的利用日全食時對太陽外層大氣發光情況的記載來推測當時太陽活動的盛衰,以探討太陽活動的規律。


根據現代天體力學理論,月球軌道運動和地球軌道運動都有微小的長期的加速項存在。地球軌道運動的長期加速又和地球自轉的長期加速有密切關係,因此也和日長(每晝夜長度)的變化有關。日長大約每世紀增加1~2毫秒。這樣,經過二十個世紀積累的時差可達兩個多小時。在公元前發生的日食,其實際發生時刻同根據引力理論推算所得的發生時刻相比較,要差幾小時。同時日食實際發生地點同推算所得的發生地點在經度上會相差幾十度。因此利用古代日食的發生時刻和地點的記錄,就可以推算出月球和地球軌道運動的加速度。美國天文學家福塞林哈姆在二十世紀初首先對這個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為運用古代日食資料解決現代天文課題開拓了道路。利用古代日食記錄,同推算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還有可能解決上古年代學和古代曆法中的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