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請安和跪安有什麼區別? | 陽光歷史

 

A-A+

清代的請安和跪安有什麼區別?

2017年10月21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867 次

  請安

  請安原是明代軍禮中的一項,見於《大明會典》。當時全國各指揮使司、各衛所都有這個禮節,稱為「屈一膝」。

  到了清代,在八旗和明朝遺留下來的綠營中仍然沿襲舊習。本來,兵士見到上級軍官應該下跪,但因為身上有盔甲,只屈一膝或半膝,久之,不穿盔甲時也以屈一膝為禮,並和叩首、打恭一樣,含有問候請安的意思。

  在八旗人家和部分漢族官宦人家,晚輩見長輩,平輩中幼見長,奴僕見主人至親友相見,都行這個禮,所以屈一膝又叫請安。但在衙門或公共場所,則不論旗人漢人都行打恭禮,不能請安。

  男子請安的姿勢:先端正姿勢,如「立正」的樣子。然後向前邁左腿,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右腿半跪,略微停頓;眼平視,不許低頭、揚頭或歪頭;雙肩平衡,不許彎腰,左右腿的間距不可太大,保持左腿向前邁的自然距離,不可向後蹬腿。

  女子請安姿勢與男子同,只是左右腿的距離要近,動作幅度小,雙手扶左膝,右手不下垂。

  跪安

  「跪安」這個禮節行於皇宮和五公府第以及宗室家庭中。皇帝每日召見軍機大臣之外,常常還要另外召見某些官員,這是屬於密談性質,不同於朝會大典,所以官員同皇帝不必叩頭。

  召見的程序是這樣:先由外奏事處登記,再由內奏事處安排在某日第幾起。皇帝吃早飯時(天尚未明),桌上擺好綠頭簽,飯後分起召見。有合在一起(如與軍機大臣一起)的,太監們都退出。內奏事處太監副食應召官員來到暖閣門前,掀起簾子讓官員進去,太監退到殿外。

  這位官員進門,站著說:「臣(某人)恭請皇上聖安。」然後跪安、起立,走幾步到皇帝面前,跪在一個紅邊白心很厚的氈墊上奏對。奏對完畢,皇帝說:「你下去吧。」於是官員起來跪安,面對皇帝倒退幾步,轉身出門。如果在奏對時有謝恩的事,就在原地一叩,說:「謝皇上聖恩。」如果在奏對時說錯了話,就摘下帽子,以頭碰地一下,表示承認錯誤。皇帝日常晨昏定省、見皇太后時,進門要跪安,退下時也跪安。

  太監有事向皇帝、太后、皇后、妃嬪等主位啟奏,王公府第及宗室家庭中晚輩見長輩,奴僕見主人,都要跪安。

  跪安的姿勢和請安的姿勢,相同部分是先端正姿勢,左腿向前邁步。但跪安時右腿須全跪,然後左腿也跪下,右腿隨即起來,左腿也起來,恢復立正的姿勢。這一連串的動作要節奏均衡,不可慌忙,不可拖拉。其他和請安的要求一樣。

  清代后妃以下,公主、格格、福嚴明以及品官命婦(漢人品官命婦不在此列)穿朝服、吉服,行大禮,有一肅、一跪、三叩及六肅、三跪、九叩的儀節。(一肅是一次肅立。一跪是跪下和起立各一次。三跪當然就是各三次。三叩和九叩的區別也是次數的區別。)

  穿朝服、戴朝冠時的叩首和男子一樣。穿吉服的在晚清不戴吉服冠,而戴鈿子,則跪下之後不叩首,只以右手扶兩把頭翅。這裡需要解釋的是「肅」。這個動作和女子請安差不多,先端正姿勢,慢慢地一直下跌到底,再慢慢起來,恢復立正的姿勢。也是要求不彎腰,不低頭,兩肩平穩,腰板筆直。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