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湧:中國必須為衰落作準備
隨著強勁的¾濟增長,中國已被公認為是崛起中的大國。國際媒體不厭其煩地討論中國何時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由此還觸發了「中國威脅論」。在國內,「大國」話語也主導媒體和人們的思想,「大國論」鋪天蓋地。再看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以經濟起飛震動世界之時,電影《日本沉沒》轟動全國。雖然這不過是一部科幻災難片,但日本居安思危的末日感,和中國太平盛世的陶醉,形成了鮮明對比。
筆者認為,中國社會現在應進行準備的,不是未來的崛起,而是意想不到的衰落。也許20年後,中國衰落的可能性更大。崛起好駕馭,衰落則很難對付。如果現在缺乏準備,到時候會措手不及,使國家陷入深重的危機。
前車之鑒:日本的衰落
20年後中國有可能衰落,看上去聳人聽聞,其實有人口、環境、經濟、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先看看20世紀的世界史。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崛起並即將超越美國,似乎成了不爭的事實。《大國的興衰》、《日本第一》等著作成為美國的暢銷書。耶魯大學歷史學家保羅・甘迺迪在《大國的興衰》中預言:美國面臨的已經不是會不會衰落的問題,而是如何像當年的大英帝國那樣體面地衰落。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人均所得確實超過了美國,隨後以堅挺的日元大肆收購美國資產,乃至媒體風行「日本併購美國」之說。但到了90年代,日本立即陷入「平成不況」,經濟停止增長甚至出現負增長,轉眼間生活水平又落到了美國之下。
這一戲劇性的變化,當然和日本當時的經濟泡沫、冷戰結束後對美國有利的國際形勢有關。不過,一個更深刻的原因恐怕還在人口。日本戰後,65歲以上的被撫養人口僅佔總人口的5%,遠低於美國和歐洲。而1947到1949年,日本平均每年有270萬人口出生,形成一個巨大的嬰兒潮。這代人在上世紀60年代末進入工作年齡,使日本有了比歐美更年輕的勞動力。不過,日本的嬰兒潮雖然來得比歐美猛,持續時間卻短。美國的嬰兒潮一直延續到上世紀60年代初,日本的出生率則在50年代明顯下降,過度限制移民的政策又使日本難以大量進口勞動力。結果,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人口老化、勞動力供給趕不上美國,經濟增長受到抑制。
中國最近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正好和計畫生育產生的人口紅利同步。如今四五十歲正當年的勞動力,也屬於嬰兒潮一代。上世紀70年代末計畫生育政策的實施,又抑制了被撫養人口和教育投資的增長,現在是中國的勞動力供給最充分、最沒有負擔的時候。再過10年,嬰兒潮一代先後步入退休期,將形成龐大的被撫養人口,而計畫生育造成的低生育率無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中國的人口優勢將很快喪失。
喪失人口優勢並非最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是,中國目前的經濟過度依靠人口優勢。一旦這一優勢喪失,則全無依托,後果不堪設想。目前日本是發達國家中衰老最快的國家,預計2050年人口數量會從現在的1.27億跌到9500萬。現在日本四個勞動力養活一個退休者已感吃力,可到2030年,將出現兩個勞動力養活一個退休者,到2050年,將出現三個勞動力養活兩個退休者的局面。不過,相對而言,日本應付得相當出色,儘管經濟衰退,但社會富足安定,秩序井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日本上世紀60年代初把勞動力成本一下子提了上去,逼著企業走高技術、高創新的道路,否則根本無法競爭。到了七八十年代,日本企業雄貫全球。上世紀80年代,美國企業界的風尚就是向日本學管理。到90年代,日本經濟已開始走下坡路,但筆者親眼看到日本普通的公司僱員到了美國,依然花著美國人花不起的錢,甚至連婚禮也「外包」到美國,動不動包下最好飯店的整整一個樓層。高技術、高創新使勞動力創造的剩餘價值高,這一高額的剩餘價值,使現有勞動力能夠承擔較多的被撫養人口。另外,日本的終身僱傭制度促使企業為職工的一生設計,進行長期的培訓。這樣,日本的工人不僅素質高,而且「折舊率」低——當勞動力短缺時,許多退休職工被召回,他們身體健康並保持著良好的勞動技能,這減緩了勞動力不足的壓力。
當心中國丟掉自己的「王牌」
中國走的則是相反的路。近代以前西方人剛到中國時曾驚歎:中國的老百姓不是勞動力,而是莊稼——使用勞動力要付錢,莊稼則割下來就行。如今這種狀況依然沒有顯著改變。中國經濟的主力是能討來薪就不錯的民工,他們沒有工作保障,沒有基本的福利,孩子得不到教育,使完了就被炒掉,成本微乎其微。所以,一些外國先進企業到中國設廠,不僅不採用高技術,第一件事情反而是把已有的先進設備淘汰,改用人工,因為人工比機器便宜得多。廉價勞工成為中國「良好的」投資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這一廉價模式,在勞動力充足、被撫養人口少的情況下,自然有其競爭優勢,但在被撫養人口急劇增加、勞動力緊缺的情況下,這種發展戰略如何繼續維持?企業不為勞動者作長遠打算,民工子女的教育也被耽誤,這樣,民工將很快喪失勞動技能,折舊率非常高;其子女也無法成為高品質的勞工。未來維持被撫養人口的責任,要由更少數勞動力來分擔,可這些勞動力本身創造的剩餘價值就低,養自己都困難,更談不上撫養別人了。
中國經濟已起飛30年,明後年就將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但國際一流企業少之又少。在美國的書店找不到《中國第一》、《向中國學管理》之類的書。事實上,未來5年、10年內也很難看出中國能造就多少國際一流的企業,幾十年內難以出口先進的管理技術。而日本在經濟起飛1/4世紀後,也就是上世紀70年代前期,已湧現了一批世界級企業。日本以如此高超的管理和技術,在人口老化過程的初期還出現10多年的「平成不況」,中國目前這種狀況如不改變,20年後豈有不衰落的理由。
中國面臨的真實挑戰,不是什麼崛起,而是能否像日本的「平成不況」時代那樣「體面地衰落」。日本幾乎是亞洲最為均富的社會,大部分國民都有技能和資源參與市場經濟的競爭,社會在這種競爭中也格外有創意,所以能夠做到井然有序地衰落;而中國的貧富差距較大,有訓練的國民依然不多,也缺乏創意的土壤,在未來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這種沒有創意、沒有高附加值、缺乏保障的經濟一旦衰落,維持基本的社會秩序,都將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另外,中國的經濟發展已遇到巨大的環境屏障,如不採取果斷措施,這種環境屏障將變得不可逾越。不久前,「綠色GDP」計畫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反對下擱淺。其中一個理由是,如果根據「綠色GDP」核算,許多地方的經濟增長接近於零。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工業化製造的環境禍害,以後總是要償還的——要投入大量資源進行長年治理,並在經濟增長速度上付出代價。也就是說,如今這種不計環境損耗的高增長,實際上是把未來增長的百分點加到了現在的增長上,透支了未來。
問題是,環境的透支還能支持多久?20年後,中國不僅人口老化、勞動力供應萎縮,而且環境污染威脅國民健康,經濟增長前景堪憂。
如今中國的環境問題只是冰山一角,即使現在開始全力治理,在未來10年內僅靠過去的慣性也會愈演愈烈。之所以走到這一步,是因為一段時期內一味尋求以最省錢的辦法促使GDP增長,竭澤而漁。比如,中國每產一噸鋼,要比國際鋼鐵業的平均標準多消耗1/5的能源,水泥多45%,乙烯多70%,建築物內供暖和製冷所需要的能源,則是歐美的一倍。
總之,從勞動力到環境,中國正在消耗自己的本錢。過去30年,中國趕上全球化打開的國際市場和有利的國際環境,沒有經歷上世紀70年代那樣的石油危機和大的國際經濟蕭條,這些都是中國經濟得以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但我們不能指望未來20年還一切如故。所以,從現在起,中國就要趁著日子還相對好過的時候,為「體面的衰落」作準備。其中一個核心戰略,就是大幅提高勞動力的成本並強制企業支付環境代價。只有追求高技術、高附加值,減小對環境傷害,優化企業管理,才能在競爭中勝出。不能讓那些被慣壞了的企業,不進行技術、管理競爭繼續躺在廉價勞工的優勢上睡大覺,肆意進行環境掠奪。廉價勞動力的優勢是不可持續的,隨著像印度這樣勞動力更充足、價格更便宜的國家的崛起,中國現有的王牌將丟得一乾二淨。
俗話說,「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便宜的雜牌貨使用壽命往往不長,經久耐用、性能穩定的,多是貴一點的名牌。經濟發展模式也是如此。廉價勞動力其實就如同石油等自然資源,如果僅以此為本錢,資源枯竭後就沒有了出路。中國的時間已不多了,現在如不改弦易轍,未來的衰落可能會真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