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皇帝的尊號和徽號是怎麼來的?應該怎麼理解
皇帝的尊號,是皇帝生前接受的尊崇褒美的稱號。唐垂拱四年(688年)。為配合武則天稱帝,武承嗣偽造瑞石,上有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武則天因此加尊號稱「聖母神皇」。嗣後,她又根據需要不斷增加,如她在稱大周皇帝後,「加尊號日聖神皇帝」。三年後又加為「金輪聖神皇帝」,次年又在「金輪」前加「越古」兩字等。這樣在唐宋時代,帝王為自己稱號加美稱的做法成為故事,所不同的是,唐代加稱並不形成定制,而宋代則確定在每年大祀之後,「群臣詣上東閣門,拜表請上尊號。」
宋太祖於乾德元年(963年)受尊號「應天廣運仁聖文武至德皇帝」。尊號是臣下所上,而且可以上好幾次,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有的皇帝死後仍被奉上尊號。如唐高宗李治死後70餘年,到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被上尊號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這種死後奉上的尊號,可以說是加長了的謚號。
徽號,是對皇帝和帝后表示尊崇褒美的稱號,即「尊號」。後來多把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尊號,稱為「徽號」。如清咸豐之妃、同治皇帝之母葉赫那拉氏,在同治皇帝即位後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徽號「慈禧」。每逢慶典,徽號可以累加,越來越長。以葉赫那拉氏為例,她的徽號最後共有「慈禧」等16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