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美科學家找到抹去大腦記憶方法 | 陽光歷史

 

A-A+

[圖文]美科學家找到抹去大腦記憶方法

2017年05月14日 科學探秘-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87 次


 


    據《紐約時報》報道,假設科學家可以通過調整大腦中的某種物質,抹去某些記憶,以此幫助我們忘記長期的恐懼或精神創傷,甚至是戒掉不良習慣,這肯定是了不起的科學壯舉。

    化腐朽為神奇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便取得了類似這樣的壯舉,他們將一定劑量的實驗藥物注入對存儲特定記憶至關重要的大腦部位,如情感聯繫、空間知識和運動技能。這種藥物抑制了某種物質的活動,而它顯然是大腦存儲部分信息所需要的。如果對其性能加以改善,這種物質可幫助預防老年癡呆症和其它記憶問題。

    迄今為止,這項研究的對象還僅限於動物。不過,科學家表示,這種記憶機制可能會在人身上發揮幾乎相同的作用。發現這樣一種至關重要的記憶分子及其諸多潛在用途顯然意義重大,因為這是某一科學領域眾多重大發現中的組成部分。過去幾年,該領域讓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化腐朽為神奇,這就是研究大腦的神經系統科學。

    現年52歲的美國著名神經系統學家托德·薩克特(Todd C. Sacktor)博士領導紐約州立大學唐斯泰特醫學中心的研究小組對記憶分子如何影響記憶進行了深入研究。他說:「如果這種分子如看起來那般重要,你便可以想見它的潛在用途了。我們可以利用記憶分子來撫平心靈創傷,戒掉一些後天養成的壞習慣,最終還能用以改善記憶和認知。」

    數百年來,藝術家和作家一直處於個性、意識和記憶探索的最前沿。儘管科學家們已把人類送上月球,把航天器發射到土星上,把潛艦送入海底,卻未能為對大腦探索的壯舉提供一種有力的武器,人類思想看起來就像探險家們當年初見新大陸時一樣的黑暗、廣袤而又神秘。

    現在,神經系統科學,這個在十多年前幾乎不存在的科學領域,正快速發展,吸引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一批批研究人員投身其中。美國神經科學學會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去年對大腦相關研究項目投入52億美元,這幾乎是其年度總預算的20%。另外,像維康基金會和科維理基金會這樣的慈善組織迄今已投入數億美元用於在世界各地的高校建立研究機構,其中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和耶魯大學。

    資金、人才和技術的湧入意味著科學家們終於有機會可以解開圍繞大腦的各種謎團,與此同時,也帶來諸多讓人反應不過來的科學和倫理問題。例如,數百萬人可能會經受不住誘惑而抹去某些極度痛苦的回憶,然而,倘若在此過程中,他們喪失了與之有關的重要個人記憶,又該怎麼辦?或者,一種能幫人們「消除」後天成癮積習的治療方式會不會誘使人們實驗更廣泛的用途?

    「記憶印跡」之謎

    也許更為重要的是,當科學家研製出一種強化記憶的藥物,人們能否抗拒使用這種藥物的誘惑?大腦科學領域存在的風險及廣闊前景只會加快探索大腦機制的步伐。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科學學家埃裡克·坎德爾(Eric R. Kandel)博士說:「在這一領域,我們尚處於一座龐大山脈的山麓地帶。而且,不像其他學科,個人或小團體可以在沒有大量經費或大型實驗室的情況下作出他們的重要貢獻。」

    數百位研究人員正試圖揭開一個自現代研究開始以來便令思想家們目瞪口呆的謎團:一小團組織何以能捕捉並存儲詩歌、情感反應、最喜歡酒吧的位置、遙遠童年情景等一切記憶?薩克特博士便是探究這個謎團的研究人員之一。有關體驗會給大腦留下某些痕跡的想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圖在《泰阿泰德篇》(Theaetetus)中有關蠟上印記的隱喻,到了1904年,德國學者理查德·塞蒙(Richard Semon)把這種神秘痕跡命名為「記憶印跡」(engram)。

    「記憶印跡」究竟是些什麼東西?之前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問題的答案是被某種體驗激活的大腦細胞在「生物快速撥號」中不斷彼此交流信息,就像是一群人共同見證了某個激動人心的事件。被激活的大腦細胞會將信息快速傳遞給更為龐大的細胞網絡,而顯然,每一個細胞都會增加一些細節、視覺、聽覺、味覺。大腦看上去可以令細胞間的通信線路變得更粗或更高效,以此來保存記憶。

    這種快速信息交流又是怎麼實現的?這恐怕是一個價值千金的問題。科學家最早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描述了這一過程,並在隨後的歲月裡發現了在此過程中發揮作用的大量分子。然而,數十年過去了,科學家至今仍難以確定每一種分子的具體功能。問題並不在於此類物質難以被發現,恰恰相反,就是因為它們太容易發現了。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