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惡劣氣候下人類女性數量曾低至500人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惡劣氣候下人類女性數量曾低至500人

2015年07月16日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98 次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上,天氣變化多次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廣島的晴朗天氣決定了它成為第一顆原子彈的目標;拿破侖遠征俄國,卻敗在了寒冬手下;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遭遇了風暴,從此喪失海上霸權……





火山——人類差點就像恐龍一樣滅絕了


自從地球上有生命以來,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滅亡期。曾經占主導地位的種類遭到毀滅,讓位於一種新的生命形式。最後一次這樣的大規模滅亡發生在6500萬年前,恐龍遭到滅絕,哺乳動物取而代之。地理學家和考古學家盡畢生之力探索大滅亡的原因。目前認同度較高的理論認為,自然災害造成的極端氣候條件應該是許多大滅亡的罪魁禍首。


一顆失控的流星撞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在地表砸開了一個直徑180千米,深900米的隕石坑。這一撞擊爆炸相當於1億顆氫彈爆炸產生的當量——熱能使海水蒸發,使大氣層水汽飽和。超熱氣流朝外擴散。撞擊產生的塵埃波及並覆蓋了今天的堪薩斯,衝入大氣層,包裹地球,阻礙了陽光,使地球變冷。植物因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死亡,靠植物為食的生物也隨之死亡。這就是所謂的「大滅絕」。當時近90%的生物永遠消失了。對我們而言,幸運的是,倖存下來的物種之一就是犬齒動物——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


在大約7萬年前,人類自身與滅絕擦身而過。DNA研究表明,人類曾經出現過人口危機,有時又稱為人口瓶頸。科學家試圖弄清為何人類的基因差異如此微小。即便是一群黑猩猩或者一個大猩猩家族的基因差異也比整個60億人口的基因差異大。這說明在人類的某個時期能生育的女性數量很少。一項研究認為,整個人類的女性數量曾一度減少到只有500人。兩萬年後,人口數量才恢復到這個瓶頸期之前的水平。


造成瓶頸的原因是4.5億年前最大的一次火山爆發。位於今天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托巴火山爆發,產生了一個10千米寬的大洞,騰起的煙霧高達30千米,噴發的岩漿和火山灰甚至降落到格陵蘭島。約2800立方千米的熔岩被拋入大氣層,足夠修建100萬個埃及的金字塔。火山灰像毯子一樣遮蔽了太陽,全球氣溫下降了12℃。火山冬季持續了6年。在此期間的積雪增多,進一步反射了太陽的光芒,使得地面無法吸收熱能,地球於是變得更冷。長達千年的冰期開始了。


部分研究人員推測,已經處於發展過程的冰期是火山爆發的原因,而不是結果。冰期可能造成海平面下降,減輕了火山上的壓力,導致火山噴發,就像一瓶香檳拔掉了塞子。爆發的結果進一步加速了冰川的發展,氣候系統由暖變寒。冰川形成後,海平面進一步下降。暴露的土壤被風帶走,沙塵暴怒嘯數日,致使無數動植物死亡。


智人(現代人的學名)也差點重蹈尼安德特人(又稱穴居人)以及其他滅絕的人種的覆轍,不過少數強健的個體在非洲、歐洲以及亞洲的孤立地區存活了下來。於是,我們的人口就只保留下人類曾經具有的大量基因多樣性中的小部分。


這樣的爆發還會發生嗎?不僅會發生,而且幾乎是必然。下一次火山超級爆發最有可能的地點就是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吸引著大批遊客的噴泉、溫泉以及山脈是由寬20千米、深2900千米的巨大地下岩漿房形成的——幾乎深達距地心距離的一半。黃石火山已經爆發了3次,每次間隔60萬年左右。最後一次60萬年的時間點是距今40萬年前。黃石僅僅是40個超級火山點之一,不過其中大部分都已成為死火山,而且其他火山點距人口密集區域也沒有如此近。


科學家說,黃石火山爆發釋放出的能量將超過地球上核武器的總和。衝擊波造成的巨大聲響遠在英國都聽得到。大約10萬人將立即送命。有毒氣體和火山灰將進入大氣層,並在幾小時內降落到美國西部的所有地區。它們還將隨風繼續在全球擴散,導致火山冬季。


洪水——淹沒了所有的生靈


在可能改變歷史的所有氣象事件中,影響最大的非諾亞洪水莫屬。洪水淹沒了所有的生靈,除了諾亞一家以及每種動物的雌雄一對。然而,《聖經》中記載的這次洪水真的發生過嗎?


科研人員認為,他們已經找到了能證明此次事件真實性的證據。這次洪水大約7.5萬年前發生在黑海周圍。


化石證據顯示,在此之前,黑海是一個吸納冰川融水的中等規模淡水湖。沿岸有無數的定居點,一條小的山脊將它與馬爾馬拉海隔開。然而就在突然之間,黑海的化石從淡水軟體動物變成了海水軟體動物。科考家羅伯特·巴拉德利用聲吶和遙控水下相機進行的研究表明,距目前土耳其沿海167米遠處,存在一條海岸線。那裡挖掘出來的石器、泥和樹枝編成的籬笆牆以及陶瓷碎片在海下埋藏了數千年。


部分學者推測,這片水體——我們姑且稱之為「黑湖」——的沿岸或許就是文明的搖籃。這裡的土地比中東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更加肥沃。手工藝、語言類別以及種族關係可以被認為是一次洪水暴發後人們從黑海區域向四處遷移而形成的。當然,這個理論還頗有爭議。不過,科學家們幾乎都不懷疑黑湖周圍曾經存在著聚居區,而且它們全部被一次大洪水沖毀了。


到底發生了什麼?在最後一次冰期,冰河從北極一直向南延伸到芝加哥和紐約。地球上的大部分水都凍結了,結果洋面要比今天低大約122米。隨著冰期的結束,冰河開始解凍,地中海的海面升高,海水開始流進馬爾馬拉海。隨著馬爾馬拉海海水上漲,分隔它與黑湖的山脊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最後,這道天然的大壩決口了。


海水以超過尼亞加拉瀑布20萬倍的力量沖瀉而出。水流咆哮聲至少在160千米以外都能聽到。每天有大約42立方千米的海水湧入湖泊。結果,在今天的土耳其、保加利亞、摩爾多瓦、烏克蘭、俄羅斯以及佐治亞共和國等地的黑湖沿岸村莊全被淹沒。海水的灌入以及海水蒸發造成這些地區的雨量猛增。村民們逃往高地。但水還在不斷湧來。每天都會推進800米。等到最後兩處水面持平,黑湖已經變成了鹹水海,比以前高出了150米。


颶風——失蹤的殖民地成為美國迄今最大的謎


1590年8月17曰,約翰·懷特從英格蘭出發,經歷漫長的海上旅途終於抵達洛亞諾克島。樹木枝葉繁盛。明媚的陽光下,長尾小鸚鵡在樹枝間飛來飛去。懷特馬上就要與他的女兒埃莉諾、女婿亞拿尼亞·戴爾以及外孫女弗吉尼亞·戴爾——第一個出生在美洲的英國夫婦的孩子——團聚了。他們的殖民地有一百多位移民,懷特就是他們的總督。懷特同時也是一位藝術家,他在殖民地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畫詳細的地圖以及美洲本土動植物和人的素描。


懷特的殖民地並不是歐洲人首次嘗試在北卡羅來納州的洛亞諾克島定居。首支探險隊全由男性組成,目的是為了找到一塊合適的居住地,留下15人,然後派船回去接新一波的殖民者,包括女性和兒童。


從新世界歸來的冒險者把新大陸竭力勾畫成一幅幅無邊無際充滿冒險和財富的圖畫,這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原探險隊的船長之一亞瑟·巴婁將北卡羅來納州描寫成一個精美的花園,裡面開滿了芳香撲鼻的花朵。這塊土地是「整個世界上最富庶、甜蜜、健康、肥沃的地方。」美洲土著人「溫和、慈愛、忠誠、沒有絲毫虛偽與奸詐。」自願漂洋過海來到這個天堂的不乏其人。它將成為首個容納婦女和兒童的美洲殖民地。英國人認為只有讓完整的家庭定居下來,洛亞諾克島才能變成一個新的英格蘭。


事實上,洛亞諾克島的本土居民開始確實對這些歐洲移民很友善。但就在那艘英國船隻離開以後,首個殖民地的指揮官拉爾夫·萊恩用粗暴的方式對待土著人,從而使他們對這些歐洲人的態度發生了急劇的轉變。就在巴婁用他美洲伊甸園裡的土著人十分友善的故事來吸引新的冒險者來到北卡羅來納州的同時,印第安人開始攻擊外來者。原殖民地的15個成員失散後再也沒有找到。


與此同時,包括懷特及其家人在內的第二批殖民者正駛向一片新的土地以及一個充滿光明的嶄新未來,全然不知道那裡發生的一切。他們的計畫是先去接留守在第一個殖民地的15個人,然後繼續航行到切薩皮克灣,在那裡他們將建立一個新城鎮。但是當他們到達原先的殖民地時,只看到廢棄燒焦的房屋。沮喪的他們沒有回到船上,就在前殖民者定居的地方搭起帳篷,不再沿著海灘繼續前進。


他們花了一個月來墾地、引水、重建房屋。一個月以後,每個家庭都可以舒適地待在新家了,他們於是派船回到英格蘭去採購供給。當約翰·懷特親吻女兒,登上輪船時,他根本想不到這將是他們的永別。整個航程本來只需3個月,但是英國和西班牙爆發了戰爭,所有可以獲得的船隻都被徵用參戰。過了3年多,他才被允許回到美洲的家人和朋友身邊。


懷特沒有盼到家庭的幸福團聚。他踏上沙石路面,聲音聽起來響得像喇叭。他停下腳步——沒有反應。他慢慢走進先前的定居點,結果只看到廢棄的堡壘、幾件金屬物品以及一根刻有「CRO」3個字母的柱子。過了一會兒,他又找到一條刻在另一棵樹上的信息:「Croatoan」。


再尋找也沒有用,但懷特很肯定他知道信息的含義——這些殖民者一定是到克柔投安(Croatoan)島去與友好的美洲土著人生活在一起了。他懇請探險隊的船長向克柔投安航行,去尋找他的家人。但是他們還沒來得及制訂出航海路線圖,一陣颶風扯斷了一艘船的船錨,其他船錨也被拋得上下翻飛,船長們都害怕被船錨砸得粉碎。他們拒絕在卡羅萊納海岸再多待一分鐘,立即回到港口整修船隻並過冬。那陣狂風使得洛亞諾克島移民的命運始終成了一個謎。


《吶喊》畫中的人為何尖叫


一個受驚嚇、如幽靈般的人物,在一片暈眩火紅的天空下佇立並尖叫著。愛德華·蒙克的畫作《吶喊》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及米開朗琪羅的《大衛像》是廣告中最常模仿的藝術作品。畫中的景像是完全源自創作者的夢魘呢,還是那片給人感受強烈的天空本就是一種真實的天氣現象?


根據蒙克的日記,事情是這樣發生的:夕陽西下,他和兩位朋友外出散步。


「突然間,天空變成了血紅色。我停下來,感覺非常累,於是就靠在欄杆上,眺望著藍黑色海灣和城鎮上方火紅的雲朵。我的朋友們繼續往前走,而我仍站在原地,害怕而顫抖——我感覺到一聲巨大且無盡的尖叫穿越天空。」


來自得克薩斯州州立大學的兩位研究人員相信,他們完全瞭解是什麼原因造成那樣無盡的尖叫。那是一場火山爆發,它幾乎摧毀了一整座島嶼,並奪去了約3萬人的生命,並改變了全世界的氣候。


顯然,1969年拍攝影片《火山情焰》的人並沒有查閱過地圖。喀拉喀托火山是在爪哇島西邊,位於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兩島之間的巽他海峽中。即使將這座火山叫做喀拉喀托也不確切。當地居民和荷蘭貿易商都稱它為「喀拉喀濤」(Krakatau)火山,但是1883年一份倫敦報紙錯拼為「Krakatoa」,所以我們便以為它叫「喀拉喀托」,這也是今天大部分西方人對它的稱呼。這座火山名稱的起源至今仍是個謎,但有一傳說是這樣的:一位外國船長詢問一名當地船夫那座島嶼怎麼稱呼,船夫回答「KagaTau」,這是馬來語的「我不知道」(顯然意思是「我不關心它」)。


這座島嶼是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碰撞導致的火山活動形成的,而且時間早於19世紀的那場火山大爆發。島嶼本身有804.67米高,以3座休眠了近300年的休眠火山峰為特徵。1883年,該島屬於荷蘭屬東印度群島的一部分。當時荷蘭殖民者已經喜歡上了亞洲的香料,而爪哇與蘇門答臘則有肉豆蔻、丁香和胡椒等香料的可貴資源。荷蘭人利用從香料賺來的錢,開闢了街道、運河,以及肯考迪婭俱樂部等高雅的娛樂場所。


1883年8月,當喀拉喀托山脈開始隆隆作響時,爪哇的居民並不在意。那是一個愉快的夏天,馬戲團來到城裡,家家戶戶在海灘上享受時光。只有馬戲團的一隻大象似乎感覺到了什麼,試圖逃跑——它在飯店裡的房間狂怒,馴獸師感到非常奇怪。


星期天,即8月26日,喀拉喀托變得不容忽視了。煙雲噴向空中,遮蔽了太陽。灼熱的火山灰如雨般落下。先有3次規模越來越大的爆發,然後出現一次大爆發:喀拉喀托火山以相當於1萬顆廣島原子彈的威力爆發了。巨大的聲音在4600千米外都可以聽到。這次大爆發引發的海嘯奪走了爪哇與蘇門答臘島上將近3.7萬條性命,160座村莊被水沖走。甚至遠及南非、印度、日本和澳洲,都可以感覺到高高的巨浪。一艘荷蘭戰船被巨浪抬起,擱置在4.02千米高的內陸山坡上,並在那裡停留了好幾年。體積超過25立方千米的岩石被向上拋擲。火山塵與火山灰不僅覆蓋了該地區,並進入到大氣中,改變了氣候——全球氣溫突然下降,而且幾年內仍然沒有回歸到正常的溫度。


火山爆發甚至可能會產生新形狀的雲。1883年,德國氣象學者首次發現了夜間發光雲,也就是位於大氣較上層的小片雲。他們相信,喀拉喀托火山將火山灰塵散播到大氣層中,形成了這種新結構的雲。並非所有科學家都這麼認為,因為夜光雲今天還存在,而火山灰塵早就消散了。


平流層的火山塵與火山灰因日光的干擾,在遠及北歐和美國的地方,創造出戲劇性的夕陽。紐約州波基普西市的一支消防隊甚至衝出來滅火,因為他們以為發生火災了,結果卻發現是如火一般燃燒的夕陽景象。


喀拉喀托的夕陽呈現藍、紫、粉紅、青銅或棕色,有時候出現圍繞太陽的彩色環。鮮艷的色彩激起了藝術家和詩人的靈感,其中包括蒙克。


1883年11月下旬,喀拉喀托火山效應延伸到挪威的天空,並持續到1884年2月中旬。蒙克的《吶喊》這幅最有名的作品創作於1893年,作為「生命的飾帶」作品的一部分,其畫出的疾病、焦慮及精神錯亂等主題是根據創作者的經歷,包括其死去的姐姐的經歷而創作的。


我們最熟悉的《吶喊》是4幅圖畫中的一幅。最早的素描來自於不同的角度——最有可能的是蒙克實際見到那次日落景象的地點。在挪威首都奧斯陸一條名為「瓦哈爾維恩」的路上有一座歷史標誌,就是紀念這個時刻的。


當德克薩斯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來到奧斯陸這個地點時,他們發現這個標誌位於一條馬路上的一處馬蹄彎,而這條馬路19世紀的時候並不存在。他們進一步做了調查,並認為實際的地點應該是在現在稱為莫斯伊維恩的一條路上,因為當地峽灣的景色符合原始的素描。在19世紀的照片中,那段路就像《吶喊》畫作中一樣,旁邊有欄杆。當研究人員到了那個地點時,可以看出當時蒙克朝西南方看去——這個方位恰好是喀拉喀托日落景象可能出現的方位。


飛艇時代為何突然終結


在眾人熱衷於太空競賽的今天,很少人會提到一項早期的科技競爭——飛艇競賽。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飛艇就像是前衛的運輸工具。與飛機不同,飛艇很安靜,燃料成本較低,而且客艙的內部寬敞又豪華。德國和蘇聯都參與了飛艇競賽,致力於生產最大、最令人讚歎的飛艇,以展現本國的超級技術。然而在1937年5月6日,飛艇時代突然終結了,當時「興登堡號」在新澤西州萊克赫斯特鎮著陸時突然起火燃燒。多年來,「興登堡號」一直被認為是毀於氫氣爆炸。最近越來越多的研究則提出,興登堡號是普通雨雲的犧牲品。


飛艇時代始於1900年7月2日,比第一架飛機起飛早了3年。那一天,退休的德國陸軍准將斐迪南·范·齊柏林伯爵,駕著第一艘硬式飛艇飛行了18分鐘。1910年,這艘硬式的「德國號」成為第一艘商業飛艇,而且從1910年和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德國飛艇飛行了172498千米,載運了超過3.4萬名乘客,沒有人傷亡。


「洛杉磯號」的成功,開啟了橫跨大西洋之旅的新時代。「洛杉磯號」之後是有名的「齊柏林伯爵號」——這艘飛艇成了豪華前衛之旅的象徵。「齊柏林伯爵號」完成了首次橫跨大西洋的載客飛行以及後來1929年8月的首次環球飛行。當「齊柏林伯爵號」在這趟旅程中通過蘇聯上空時,造成了相當大的轟動。蘇聯立即著手進行自己的飛艇計畫。從1933年1月開始,蘇聯政府提出了一項五年計畫,目標是建立一支有50艘飛艇的艦隊。


1934年11月5日,蘇聯飛艇艦隊的驕傲——V6,開始了它的處女航,以作為「十月革命」週年紀念的慶祝項目之一。它應該是一艘載客飛艇,但是卻有個意想不到的小障礙:沒有足夠大的機棚可以容納它。正如飛艇曾經是德國人的驕傲一樣,飛艇也同樣變成了蘇聯人驕傲的象徵。V6飛過蘇聯的城市上空,以慶祝共青團成立20週年。


德國當時強勢的納粹黨,也充分利用了飛艇的視覺效果。「齊柏林伯爵號」帶著安定翼上的納粹黨徽飛越德國,投下吹捧納粹意識形態的宣傳單。


然而,齊柏林公司正準備將它最大的成就——最大的人造飛行物公之於眾。優雅的「興登堡號」將是天空中的霸主。儘管埃克納本人是反納粹人士,但是由於齊柏林飛艇被納粹作為宣傳工具,加上害怕飛艇在未來戰爭中的潛在用途,導致美國通過了《氦氣管製法案》。美國是當時唯一的大規模氦氣製造國,而該法案是為了避免德國飛艇使用氦氣而制訂的。


因此,「興登堡號」必須充盈更容易爆炸、更容易燃燒的氣體——氫氣。但是對這艘飛艇的命運而言,更具決定性的是其外殼挑選的塗層。它是氧化鐵外加防潮功能的醋酸纖維製造而成的。這種高度易燃的混合物幾乎等同於火箭的燃料。似乎是為了保證它一定會燃燒起來,覆蓋在醋酸纖維上的漆料是靠鋁粉硬化的,而鋁粉也是高度易燃的物質。


「興登堡號」在1936年4月從德國的腓特烈港升空。在經過將近12次的橫跨大西洋飛行之後,人們依然著迷於這艘壯觀的銀色飛艇。1937年5月6日,它來到了新澤西州萊克赫斯特鎮,準備降落,一群新聞攝影師及電台記者都在場,準備記錄下這個歷史性的時刻。


然而由於下雨天,結果完全出乎意料。已經因為加拿大紐芬蘭上空的逆風而延誤的「興登堡號」飛艇,現在又因為暴風雨而無法降落。它在機場上空盤旋超過一個小時,等待天氣放晴。當「興登堡號」穿過雨雲時,機體充滿了負電荷。當機組人員將濕透的繩子拋下地面準備停泊時,這些繩子就起到了接地線的作用。當飛艇的金屬架因接地而充電,機殼便開始升溫,高度易燃的塗料開始自燃。10秒鐘之內,艇身大部分著火。34秒鐘後,巨大的「興登堡號」就成了地上的一團火球。


到場的記者記下了這一改變飛艇工業的歷史性轉折。悲劇全程都被拍攝下來且通過電台現場直播。


電台記者赫伯·莫裡森發表了著名評論:「噢!對全人類及所有乘客而言,這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災難之一。」


「興登堡號」陷入熊熊大火的戲劇性影像,引發了人們對整個飛艇產業的安全性的質疑。在事件發生時,已經著手建造另一艘與「興登堡號」相同大小的飛艇的齊柏林公司,於1940年倒閉了。美國海軍的「比空氣輕的航空器」計畫則始於1921年。終於1961年。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