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巖畫發現新符號
亮相「2007年上海書展」的大型畫冊《賀蘭山巖畫》,傳遞出一個驚人信息:在賀蘭山驢尾溝巖畫點,發現一組新的巖畫符號。
發現於1969年的賀蘭山巖畫,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在世界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綿延250公里的賀蘭山,位於銀川平原的西邊,山巒層迭,雲霧繚繞。歷史上匈奴、突厥、黨項、吐蕃、蒙古等民族,在這裡駐牧狩獵,繁衍生息。先民們在崖前溝畔留下的數以萬計的巖畫,表現了上古時代遊牧民的生活方式和對自然、圖騰的崇拜。專家對歐洲巖畫和賀蘭山巖畫比較和研究認為,歐洲先民還處在對動物崇拜時,中華先民已進入對太陽圖騰崇拜的歷史階段。這就是東方文化魅力之所在。
2006年夏季,北方民族大學巖畫研究中心,組織科研人員對賀蘭山巖畫開展實地調查。往返六七次、累計行程1.8萬公里的跋涉,使他們完全摸清了賀蘭山巖畫的「家底」。調查發現,賀蘭山巖畫,在數量上遠比目前人們所認知的要多。同時,新發現了一些已經滅絕的動物種群,和穗狀、羽葉狀的植物、紅色空心手印等巖畫。
驢尾溝是這次調查新發現的巖畫點。這組巖畫位於南側高達20多米的懸崖上。其內容多為人物狩獵時的場景。人物的體態呈「S」型,展示了人體的優美與高雅。動物形象,比例適度,動感強烈。而最令人驚喜的是一方寬25厘米、高60厘米,畫有4個符號的岩石。符號為磨刻製作。上部是兩個圓圈,似人的雙眼,又似捕獵工具。中部有一個多層的圓圈,似太陽。下部有2個如「日」樣的圓圈,似人面圖案。專家認為:看圖識字,這組符號表達的是人類對天象的認識,對太陽的崇拜,對人類自身生殖的崇拜。
巖畫符號,在學術界被認為是「前文字」。對文字的起源、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新發現的賀蘭山驢尾溝巖畫符號,具有象形文字的具象形和表意形,不僅有空間結構,在書寫形式上還有先後層次。北方民族大學校長張春雨說:「巖畫符號的發現,提升了人們對巖畫的認知價值,使巖畫研究進入一個新的天地。」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賀蘭山巖畫》,為大16開,共3冊。這部巨著,第一次全面展示了賀蘭山巖畫的瑰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