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探秘中國最離奇的千年古城 | 陽光歷史

 

A-A+

[多圖]探秘中國最離奇的千年古城

2015年04月28日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330 次

  松潘古稱松州,追溯歷史可至戰國時代。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後在今松潘川主寺鎮建立湔氐縣;唐貞觀十二年(638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向唐求婚未允,率兵攻打松州,促成了後來的唐番連姻文成公主進藏。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1935年,范長江先生走中國西北角,經過古城松潘時留下了一段悲慘的文字:剛到松潘第一天,第一個心酸的印象,即是隨處倒閉的死人太多。城內外大路大街上,到處有死屍。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他還寫道:藏人本多糧,然而他們卻坐視漢人成百成千的餓死而不救……由此可了然民族關係之重大,凜然藏人對漢人之敵意,而痛徹反省我們民族政策之錯誤……。我們在松潘住了兩天,所看到的松潘完全是一座死城……。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時間過去了70年,此次我重走中國西北角,到達松潘古城的時候,第一個印象是繁榮和祥和。走在古城的大街上,各色人等悠閒走過,各種物品一應俱全,身著不同服裝的漢、藏、回、羌四個民族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在這個千年古城又逗留了幾日,感受更深的是這裡的離奇。中國的古城我自詡走過不少,卻沒有見過像「大唐松州」這樣離奇的。概略總結一下,離奇之處有七。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離奇之一:西門在山頂,高城五百米。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在人們的印象中,幾乎每座城池的城牆與城門都分佈高差不大的一個水平面上。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然而,松州古城卻一反常理,四座主城門之一的西門(古稱威遠門)建在古城西側山頂,垂直出古城500米。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這在我國現存的古城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我在採訪中瞭解到,歷史上,松州最初修築的城牆,西沿山麓、東跨岷江,古城左側西山無防禦工事,敵兵由西側山麓來犯,城內防禦狀況盡收眼底,形成易攻難守之勢。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為解決這一問題,明英宗正統年間,負責松潘兵備的僉御史寇琛主持將城牆分別從東南兩側山腳延築至山顛,並增築了西門,至此形成了「西門在山頂,高城五百米」的離奇景象。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離奇之二:城牆翻山過,形狀似屋頂。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目前,我國現存有不少沿山脊修築的牆,主要是用於防禦的邊界牆,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萬里長城。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但是,僅僅因為一座城池的防禦需要,就改變了城市的城牆佈局,沿著山脊修築城牆,卻十分罕見。松州古城的內城並不是四邊形,而是五邊形,猶如一座房子。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西門至東門、西門至南門兩段城牆沿山脊而築,長度幾乎相等,如等腰三角形的兩腰。遠遠望去,「兩腰」將古城西門高高撐上雲端,猶如屋脊,給人巍峨之感。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讓人惋惜的是,在文革中,這兩段城牆的損毀十分嚴重,現在只能看到當年雄偉的痕跡。要全部修復,還有待時日。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離奇之三:沒有護城河,只有穿城河。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古時,幾乎每座城池的城牆四周都建有護城河,目的是增強城池的防禦能力。而松州古城卻一反常理,沒有護城河,只有穿城河。這的確奇特!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歷史上松州地處邊陲,商賈雲集,為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和商貿集散地。戰亂之際,蕃兵時常圍攻古城,導致城內斷水。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明嘉慶年間,松潘總兵何卿主持增築外城時,將原本沿著古城東側山腳流淌的岷江人工改道,將河道鑿為「Z」形,使岷江穿城而過,及時解決了因來犯之敵長期圍城,城內斷水之困,同時也給古城消防取水帶來了方便。此作法在中國古城建築史上極為罕見。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離奇之四:古城北門奇,厚度國之最。松州古城城牆圍長6.2公里,內城跨江沿山構築,外城土石堆砌而就。城牆與山勢、水流巧妙融匯,富有特色。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每座城門以條石和大青磚拱成,精美宏大,浮雕石刻精美,堪稱傑作。特別是現存的古城北門,在歷史上稱為「鎮羌門」,它寬6米、高8.5米、進深度為31.5米。據《阿壩州志》記載:「松州城牆的厚度,特別是城門洞的進深度,為全國明代城門之冠。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著名的北京故宮城門、南京、西安明代城門,現存均無如此之厚」。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離奇之五:城磚有名字,糯米桐油粘。你見過磚上鑿有編號與姓氏嗎?在松州就可以見到。「上窯藍氏貳貳伍」,松州古城幾乎每塊城牆磚上,都標鑿有類似的編號和造磚人姓氏。這種嚴格的工程質量責任追究制不能不令人驚歎!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在具有較高科技水平的今天,這樣的質量控制同樣值得我們學習。築城所用粘合劑更奇,是以桐油、糯米、石灰混合熬製而成,這種特殊的粘合劑歷經千年而不腐,時間越長,越顯牢固。在強力的粘合作用下,眾多的城磚已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在水泥沒有發明前,在生活異常艱辛、本地不出產糯米的情況下,古松州人採用人背馬馱的古老運輸方式,從數百公里以外運進數十噸糯米用於製作城磚粘合劑,更是顯示了古人堅韌不拔的幹勁。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離奇之六:城牆似跑道,鬼子誤轟炸。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像松潘這樣偏遠的縣城,抗日戰爭中竟也遭遇了日本侵略者的轟炸,而且轟炸的原因十分離奇:因為鬼子飛行員「花了眼」,錯把城牆當作飛機場的跑道。這著實令人稱奇!你要是不信,請看坍塌了半截的阜清門和兩壁佈滿彈孔的延薰門。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民國24年(1935年),國民黨中央軍胡宗南部為阻擊紅軍,在松潘漳臘山巴建一簡易飛機場。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為控制川、甘、青、康邊區,在松潘設中央直屬十六區特別黨部,開設航空站(五七加油站),動用8000多頭犛頭經平武馱運大量汽油到漳臘機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秘密得到消息的日本侵略軍隊,隨後派出27架日本飛機由湖北武漢起飛,經平武向松潘方向逼進。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機群在大霧迷漫的漳臘機場上空未尋找到轟炸目標後,隨即在松州古城上空盤旋,並誤將松州古城牆看成機場跑道,大規模向古城投下炸彈。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霎時,硝煙瀰漫,塵土飛揚,房屋倒塌,大火蔓延,街上哭聲喊聲一片,毫無安全防護準備的人們驚惶失措、亂作一團。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古城牆被炸坍數處,城內外遍佈彈坑,大街小巷屍骸如山,城內大部分民房、鋪面被燒燬,其中饒有盛名的鼓樓、鐘樓也付之一炬,「晨鐘幕鼓」成為了絕唱。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據事後統計,此次轟炸共造成人員傷亡近千人,炸毀民房187幢,炸死牛、馬、驢等牲畜2000多頭。家住進安鄉東裕村,已有94歲高齡的周曉初老人至今仍清晰地記憶著那段血淚史。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離奇之七:四族一街居,風俗卻相異。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松州自古即為「茶馬互市」之地。歷史上廣袤的松州草地盛產馬匹、犛牛,牧民們以牛羊肉、酥油、糌粑為食。「腥肉之物非茶不解」。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而封建王朝連年征戰,需有足夠的戰馬,須從藏區獲得,互惠互利的茶馬生意由此悄然興起。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地處邊陲的松州自然就成為了商貿中心,饒有經商意識的眾多人們匯聚於此。長此以往,松州逐步形成了多民族雜居的格局。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現在,松州古城內主要居住著藏、羌、回、漢四種民族,甚稱阿壩州民族結構的縮影。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在每條古街上,你都能看到風格迥異、相互毗鄰的建築,各族人們身著各色服飾;古城西側的城隍廟、觀音角與城北的清真寺、拱北遙遙相望,城南的藏傳佛教寺廟與羌碉毗鄰而建。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千百年來,藏、羌、回、漢各族人們居於一城,卻沒有彰顯太多同化現象。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現在,各民族依舊沿襲著各自的風俗習慣,互不干擾,但也能夠相互尊重、相安而居,這的確讓人稱奇。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回首千年,這七大離奇,記載著一段段歷史,展示了松州人民的智慧,彰顯了古城獨特的風格,讓人印象深刻,久久難忘。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