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鄭州考古發現9000年前古人所住一室一廳
這是一個斜坡式門道雙間式房址,由門道、東室、西室三部分組成。門道西南向,房屋分東、西兩間。畫面上方較小的圓坑為儲藏室,下方左側為灶台,右側為臥室。在當時,這應是一座「豪宅」。晚報記者 張翼飛/圖
在發掘區西南部的一處集中的房址,發現居住排水系統1條。該排水系統的發現,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懂得利用自然地勢來建造排水設施,反映了較為先進的建築理念。晚報記者 張翼飛/圖
一個剛剛發掘出來的先人遺骸。晚報記者 張翼飛/圖
考古現場已經搶救發掘出來的部分文物。這是一件生產工具的石器。晚報記者 張翼飛/圖
鄭州晚報訊:(記者 徐富盈) 南水北調干渠新鄭唐戶遺址的考古,近日有重大發現:在這座目前國內已知的最大規模的裴李崗文化遺址內發現9000年前古人類最大規模的聚居群,從房屋可推斷出當時先人已有相互聯繫的生產組織。62座房址中有3處是雙間房,可算是當時的「豪宅」,首次發現了「一室一廳」的房子,他們還利用自然地勢建了繞房排水溝,並發現石器作坊、排水系統、安全壕溝等。
30萬平方米裴李崗聚落遺址為國內最大
昨日上午,記者趕到新鄭市觀音寺鎮的唐戶村,一大片如兩個足球場大小的開闊地內,縱橫交錯著大大小小的深坑。唐戶遺址考古工作隊工作人員信應君介紹,這片考古現場,就是將來南水北調主幹渠要通過的地方,他們從去年6月份進駐,已發掘6000餘平方米,發現房址62座、石器加工作坊一個、灰坑176個、安全壕溝1條,讓人驚訝的是,在房屋遺址內,竟然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繞房排水系統,這是中國發現的距今最早的排水系統。這片遺址的發現,對中國研究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房屋建築方式,以及裴李崗文化時期聚落形態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信應君介紹:「目前發現該遺址總面積共140餘萬平方米,文化遺存堆積豐富,以裴李崗文化(9000年)為主、還有仰韶(5000年)文化、二里頭文化及商、周文化,屬多時代的聚落群址,僅單純的裴李崗文化遺存面積就達20萬平方米,如果包括被仰韶文化疊壓的區域,裴李崗文化遺址已超過30萬平方米。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裴李崗聚落遺址。」
正在申請南水北調工程繞過該遺址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唐戶遺址領隊張松林對此遺址感歎不已:「這是目前國內已經發現的距今約9000年最好的一批房屋遺址。其中從房屋聚居情況可發現當時已經有生產組織,這個遺址是中原先祖從森林穴居走向臨水建房、從茹毛飲血到刀耕火種、從愚昧走向文明的最好見證,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張松林表示:「南水北調作為跨世紀民心工程,渠道占壓遺址區的面積甚大,我們正在申請,能不能讓南水北調工程繞過該遺址,在這裡建一個博物館,讓人們瞭解先人的生活方式。」
古人豪宅:首次發現「一室一廳」房屋
在遺址現場,記者看到,已經清理出的房址中,均為半地穴式,就是在房下挖一個坑。坑的周圍還留有原來支房頂的柱子所留下的小圓坑。每間房的面積大小不等,約有3平方米,有橢圓、圓、圓角長方等形狀。
工作人員指著一個雙間式斜坡門的房屋遺址對記者說:「這裡共發現3處雙間房,也就是兩間房子建在一起並互通,與現在的一室一廳很相似。」雙間都是一大一小,大的一間偏角有灶台,一側可睡人,小間多放置貴重物品,如食物或工具。「這也是第一次發現該文化時期的雙間房,可以說是那個時期住宅中的豪宅了。」工作人員指著門口介紹,他們的門都較小,易用草或樹枝、簾子等把門堵上,晚上睡覺可能更安全。
生產組織:居住在中間位置的應該是族長
考古人員說,他們發現,遺址中的房屋聚居群中,有幾個相對聚居的群落,可以看出當時的先人已有了相應的生產組織或者社會組織,生產力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信應君介紹,幾個相對親近的群落,聚在一起,還有幾個單間,都圍著中間一個較大的房子建房的特點,說明已經有相應的社會組織,也就是說,被圍在中間的可能是族長或者頭人。
排水系統:古人懂得利用自然地勢繞房排水
「我們也發現了人類最早的排水系統,這個發現可能會改寫歷史。」工作人員指著住房遺址外相連的小溝,向記者介紹。只見兩條排水溝依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延伸,溝為斜直壁,下部內收,底近平。「這條排水系統的發現,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懂得利用自然地勢來建造排水設施,反映了較為先進的建築理念。」工作人員介紹,這應該是迄今國內發現最早的排水設施。
石器作坊:石製鋸齒鐮上還裝有木把兒
在一間遺址內,到處都有打磨掉的碎石塊,明顯有人類加工的痕跡,工作人員初步斷定這是一個石器加工作坊。只見一把鋸齒鐮做工較為精美,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把石器已具有較高的水平,不僅打磨了鋸齒,而且在石鐮一角留有一個拴繩的孔,那時的人們已知道在石鐮上裝一木把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