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圓明園大水法石魚被無償送回
現在,漢白玉石魚被暫時安放在圓明園大水法的下面。晨報記者 王穎/攝
這張老照片清楚地顯示了兩隻石魚和它們的位置
此次回歸的部分文物。晨報記者 王穎/攝
記者採訪文物發現者,講述兩百年石魚滄桑回歸路
1707年,一座皇家園林出現在北京的版圖上,它就是圓明園。然而,這處輝煌、奢華的皇家園林並未完整地留存後世,它的名稱與一個年份一道,隨著英法聯軍的一把大火被烙入了中國歷史。時至今日,圓明園已整整300歲。今晚,一場回歸儀式把10件流落民間近百年的散佚文物迎回了家,為這位集無上榮耀和劫難於一體的清朝「貴族」獻上生日賀禮。今天,我們推出一組紀念文字,緬懷和追憶這個超越人類想像力的世界奇跡。
最新消息
10件回歸文物顯真容
晨報訊(記者 姜葳)似乎是趕在圓明園300年生日之際,10件流落民間近百年的散佚文物終於回家。「流散文物回歸活動首歸儀式」也將於今晚8時在圓明園大水法前舉行。消息傳出後,究竟是哪些寶貝物件回來,引起多方關注。記者通過多種途徑,揭開了這10件文物的神秘面紗。
據透露,此次回歸的10件文物全部是石雕構件,其中絕大部分位於被焚燬前的西洋樓建築群落。10件中最為珍貴的當數一對具有西洋風格的吐水石魚,兩條漢白玉石魚大小一致,身長125厘米,高58厘米。據專家考證,這對石魚原本位於現在圓明園的標誌性建築大水法前,大水法從乾隆十二年動工,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完成,因此這對石魚至少有248年的歷史。圓明園遭劫後,這對石魚於上世紀20年代末流落民間,今天終於被有識之士無償送回了家。同時回家的其餘8件石刻文物包括台階、欄杆、底座等,是由北京電教館送回的。8個構件中,有6件因雕有精美的西洋花紋,被推測為西洋樓的護欄等,另兩件為中式雕欄。
「這是近20多年來,首次成功『要』回的圓明園流散文物。」發現石魚的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劉陽感慨地說,「今天,該著它們回家了。」
【探訪發現地】
西單四合院:石魚躺了半世紀
在西單橫二條的一處四合院裡,此次回歸圓明園的兩條漢白玉石魚,曾靜靜躺了半個多世紀。四合院的主人——今年59歲的趙玉蘭阿姨告訴記者,從1971年他們家搬進這間院子起,石魚就已經在這裡了。而據前一家住戶說,這對石魚解放前就在這裡了。
幾十年來,石魚「躺」在4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正中間,兩個石座(即須彌座)上,一直沒有挪過窩。「我們很愛惜石魚,沒事兒就澆澆水,洗洗漢白玉。家裡孩子多,從小就不讓他們騎爬,也不准在石魚上亂刻亂畫」,趙玉蘭自豪地說:「除了風吹日曬,其他都沒損壞。」
趙玉蘭記得,家裡老人閒話時曾說起,這物件兒是圓明園拉來的。石魚被發現後,院子的產權單位和圓明園管理處帶著紅頭文件和大水法殘跡照片來看實物,並確定為大水法遺物。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對趙玉蘭一家說:「你們保護得挺好,石魚的紋理、外貌都很完整,看這嘴、眼睛、魚鱗都清楚著呢!」
這間四合院最多時住過一大戶十幾口人,許多成員都是石魚陪著他們長大的。石魚被拉走後,趙玉蘭有點捨不得,「捨不得歸捨不得,但國寶是國家財產,我們當然要無條件地回歸。」此次石魚回歸圓明園,趙玉蘭一家沒提任何要求,唯一留下的是圓明園管理處贈予的一套水晶魚模型。晨報記者 王海亮
發現故事
邂逅石魚:只因院門開啟時的一瞥
從民間發現這對石魚的人叫劉陽,今年26歲的他已是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說起石魚回歸的故事,劉陽感慨地說,發現石魚都是因為四合院大門開啟時的一瞥。
兩次路過鎖定圓明園石魚
那是四五年前,劉陽偶然經過位於西單的一個院落門口,由於是私人住宅,平日通常緊閉的院門正好打開,劉陽扭頭一看,正與門內的一對漢白玉石魚打個照面。研究歷史的劉陽意識到這可能是個老物件兒,遂記在腦中。
後來,劉陽翻閱老照片時,兩張外國人於20世紀20年代拍攝大水法的兩張老照片讓他回憶起當年的「驚鴻一瞥」。這是一本名為《十八世紀耶穌會士所作圓明園工程考》的書,根據拉米梯耶·非特洛先生對他的教友莫裡斯·亞當的回憶整理出版。書中記載:在20世紀20年代,莫裡斯·亞當在中國海關工作時,曾親自去圓明園調查,搜集到大量有關圓明園西洋樓的文獻圖片,並且親自拍攝了大量西洋樓殘跡照片,照片上記錄了在圓明園被毀前大水法景點有石魚的存在,這也是目前唯一掌握的關於石魚的資料照片。
後來,劉陽再次路過那座宅院時,似乎冥冥中注定的一種緣分,大門恰好又開著,隨身帶著相機的劉陽沒敢說自己的真實身份,只說「個人感興趣」,蹲在石魚身旁拍了個夠。回來跟莫裡斯·亞當的照片一對,一模一樣。「但那家放石魚的底座不是原裝的,因為大水法上的石魚嘴朝下,是懸置吐水的。可能當初捎帶手從別的地方抄了一個底座。」
石魚曾經被兩撥兒賊惦記過
一對石魚彷彿落難的公主,流落民間80年後終於回家,令人欣慰的是,這對石魚至今幾乎絲毫無損。
「據我所知,這對石魚就先後被至少兩撥賊惦記過。」擔任過西長安街派出所管片民警的打擊隊隊長陳曦對轄區內幾處藏有文物的院落格外關照。「就連四合院門口的門墩兒都有人惦記,更別提這對國寶了。」
據陳警官回憶,存放石魚的四合院是獨門獨院,但與另一處小居民院相通。一天夜裡,幾個人進來想要把石魚偷偷搬出去,幸好被住在外面小居民院的一位派出所職工發現並制止。還有一次,文物販子趁有住家裝修時,塞給民工點錢想把石魚趁亂搬出來。「多虧了石魚重,得三四個人才抬得動,動靜一大就容易被發現。」晨報記者 姜葳
對話發現者
「石魚價值不可估量」
記者:如何判斷一件文物是不是圓明園的?尋找圓明園文物的依據和手段有哪些?
劉陽:中國經歷過幾次戰爭洗劫,好多東西都是打著「圓明園」的旗號賣出去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往圓明園上靠更「值錢」——同樣乾隆年間的石刻,圓明園的石魚比四合院門墩價值高得多。判斷它是不是圓明園的文物,主要是靠保存下來的文字和圖像資料與實物相對照。
找文物以老照片為主,輔以銅版圖。當時乾隆修完西洋樓後,按圓明園當時的規模找人畫了銅版圖,印了40張,國內目前只有遼寧省博物館有一套,故宮博物院有一套。在圓明園被焚燬後,當時照相機已隨著洋人進入中國,因此留下了很多圓明園被焚燬後殘跡老照片。我個人更多地以遺址殘跡老照片為依據,因為它更客觀更真實,銅版圖有個雕刻手法的問題,有時看不出顏色甚至質地。
記者:為什麼老照片裡西洋樓的照片多?
劉陽:圓明園1860年被燒掉後,西洋樓景區在管理上基本處於無人管理狀態,可以隨便進出,因此很多洋人拍了照片;而中式建築部分仍是皇家園林,慈禧就在此吃過飯喝過茶,直到1904年圓明園才徹底被廢棄。與中式傳統的木結構建築不同,西洋樓採用石料多一些,保存下來的遺跡也多一些。
記者:這次回歸的石魚是位於大水法的什麼位置?
劉陽:根據銅板圖和老照片顯示,應該共有6個石魚分別位於大水法前的左中右位置。這兩隻應該是右側那對。
記者:這對石魚的價值如何?
劉陽:文物市場上,乾隆時期精品石刻比較值錢,更何況這是圓明園的文物,價值難以估量,完全可以把那座宅院買下來。晨報記者 姜葳
【探訪發現地】
西單四合院:石魚躺了半世紀
在西單橫二條的一處四合院裡,此次回歸圓明園的兩條漢白玉石魚,曾靜靜躺了半個多世紀。四合院的主人——今年59歲的趙玉蘭阿姨告訴記者,從1971年他們家搬進這間院子起,石魚就已經在這裡了。而據前一家住戶說,這對石魚解放前就在這裡了。
幾十年來,石魚「躺」在4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正中間,兩個石座(即須彌座)上,一直沒有挪過窩。「我們很愛惜石魚,沒事兒就澆澆水,洗洗漢白玉。家裡孩子多,從小就不讓他們騎爬,也不准在石魚上亂刻亂畫」,趙玉蘭自豪地說:「除了風吹日曬,其他都沒損壞。」
趙玉蘭記得,家裡老人閒話時曾說起,這物件兒是圓明園拉來的。石魚被發現後,院子的產權單位和圓明園管理處帶著紅頭文件和大水法殘跡照片來看實物,並確定為大水法遺物。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對趙玉蘭一家說:「你們保護得挺好,石魚的紋理、外貌都很完整,看這嘴、眼睛、魚鱗都清楚著呢!」
這間四合院最多時住過一大戶十幾口人,許多成員都是石魚陪著他們長大的。石魚被拉走後,趙玉蘭有點捨不得,「捨不得歸捨不得,但國寶是國家財產,我們當然要無條件地回歸。」此次石魚回歸圓明園,趙玉蘭一家沒提任何要求,唯一留下的是圓明園管理處贈予的一套水晶魚模型。晨報記者 王海亮
萬園之園的輝煌
1707-1860
一座無與倫比的奇跡
圓明園到何時所建,有據可查的年代為1707年——張思蔭在《圓明園變遷史探微》中談到,康熙帝將圓明園賜給皇四子胤。康熙四十六年(1707)時,康熙皇帝曾親臨該園遊賞進宴,此時的圓明園已初具規模。
後來,這座園子的主人胤繼承帝位,即雍正皇帝。按照御園的功能要求,在圓明園的南部修建了宮廷區,並在全園大興土木。至雍正末年,著名的圓明園四十景,當時至少已有33景基本建成。嘉慶時期的圓明園,園內約有50處主要風景群,所懸匾額不少於800幅,掛有匾額的各式園林建築達600座,實為古今中外皇家園林之冠。
一座收藏奇珍的博物館
著名清史學家戴逸先生在《圓明園——歷史·現狀·論爭》一書的序言中談到,圓明園氣魄宏大,格局多變。其水面十分開闊,平地造園,鑿池引水,堆山植樹,宮殿樓台、亭軒橋塔、形式多樣,創造了一個神仙樂土、壺天勝景。
專家認為,圓明園內的建築薈萃了全國各地的風景和建築樣式。如「上下天光」模仿洞庭湖的美景。「西峰秀色」是模仿廬山景觀。「斷橋殘雪」、「蘇堤春曉」、「雷峰夕照」、「柳浪聞鶯」連名字都從杭州搬來。此外幾個園中園也是模仿而建:如安瀾堂模仿海寧陳氏;獅子林模仿蘇州倪氏;如園模仿南京徐氏……
圓明園不僅是一所輝煌的宮殿、園林,而且也是收藏豐富、琳琅滿目的博物館。其室內之陳設均為貴重木材製成的桌椅床幾,牆壁飾以精美之壁畫,懸掛著歷代名人的書法繪畫。玉器、瓷器、銅爐、漆匣、琺琅、水晶應有盡有。
萬園之園的覆滅
1860年10月18日
這一天,於圓明園、於國人、於中國歷史都是一個永遠難以忘卻的日子——這也是「萬園之園」遭遇滅頂之災的遇難日。
一個參與劫掠的英國書記官寫道——「十月十八日(1860年),聯軍司令部正式下令可以自由劫掠,於是英法軍官與士兵瘋狂搶奪,每個人都是腰囊纍纍,滿載而歸。這時全園秩序大亂,法國兵駐紮園前,法人手持木棒,遇珍貴可攜者則攫而爭奪,遇珍貴不可攜帶的如銅器、瓷器、楠木等物則以棒擊毀,必至粉碎而後快。」
為了掩蓋罪惡的劫掠行為,侵略者竟喪心病狂,想出了一條放火滅跡的毒計。英軍司令額爾金說:「只有焚燬圓明園一法,最為可行。」10月18日,侵略軍下達放火焚園的命令。
對於這場罪惡大火,在《我們是怎樣佔領北京的》中這樣描述——「焚燬的命令發下後,不久就看見了重重的煙霧,由樹木中蜿蜒曲折升騰起來……萬萬千千的火舌,往外噴發,煙青雲黑,掩蔽天日。所有廟宇、宮殿、遠古建築,被視為舉國神聖莊嚴之物,其中收藏這歷代富有皇家風味和精華的物品,都付之一炬了。」
首席記者 楊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