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江蘇淮安鄉間老橋原為明代孝子碑
走了50多年的橋竟是明代文物
鄉間老橋竟是明代孝子碑
石碑解放初期拆自一祠堂,村民已在上面走了50多年
淮安市楚州區城東鄉閘口村馮陳組的村民們沒有想到,五十多年來,他們每天經過的一座小橋上的橋板竟是明代時期的一塊石碑。昨天上午,這座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小橋被考古人員拆除,橋面上拆下的明代石碑隨即被送到楚州區博物館收藏。
記者趕到小橋拆除現場時,長約3米、寬約1米左右的橋面已被工作人員換上一塊厚厚的木板,十多位工人正將拆除下來的橋面利用滾木、繩索將其拖向路邊,這塊橋面正是當地村民在上面行走了50多年的明代石碑。
在現場,楚州區博物館考古部張弛主任告訴記者,該塊石碑是明代中後期為重修宋代文學家、孝子徐積的祠堂而立,碑文的內容主要是介紹徐積的生平與孝舉。據其介紹,徐積(1028-1103),字仲車,北宋楚州人,他著有節孝集三十卷,及節孝語錄《四庫總目》等,蘇軾稱之為「古之獨行也,於陵仲子不能過,然其詩文則怪而放,如玉川子(盧仝)」。徐積以孝行著聞,賜謚「節孝處士」。家鄉人為其建 「徐節孝祠」,明清兩代均有修繕,後毀於解放初期。當地76歲的村民馮老漢告訴記者,在他記憶中該橋是解放初期村民為方便出行而自行修建的一座小橋,建橋時共用了兩塊石碑,完整的用於橋面,另外一塊被砸斷後用作橋墩,當初他們只知道石碑上有精美的花紋,但卻不知道是明代時期的文物。
記者發現,因長年做橋面,石碑上部分字跡已磨損難辨,但碑額上造型獨特的二龍戲珠的高浮雕仍依稀可見。斷裂兩截的那塊因做橋墩沒有磨損,所以字跡清晰,上面有精美的仙鶴與祥雲圖案。張主任告訴記者,作為橋面的石碑高290cm,寬92cm,厚20cm。碑額高88cm,這一發現為研究宋代文學家徐積及楚州歷史提供了實物佐證。
此次石碑的發現完全得益於文物保護機構與民間文物保護組織的密切配合。據其介紹,楚州有一個保護楚州歷史文化志願者聯盟。會員發現文保信息會及時與官方機構聯繫。此次徐積祠堂碑便是一位會員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