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南水北調工程新鄉段發掘出隋代開國公乞扶令墓 | 陽光歷史

 

A-A+

[圖文]南水北調工程新鄉段發掘出隋代開國公乞扶令墓

2016年03月20日 古墓探秘, 考古發現-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220 次

895座古墓涉及9個朝代 南水北調工程新鄉段考古發掘頗豐,發掘出的一座隋代開國公墓歷史價值極高


  本報新鄉訊昨天上午,記者從新鄉市文物管理局獲悉:在南水北調工程新鄉段的考古發掘中,已挖掘出古代墓葬895座、古代灰坑8處及漢代糧倉等遺址,其中不乏一些具有較高歷史研究價值的古墓葬和珍貴文物,涉及戰國、漢代等9個朝代的墓葬均有不同數量。


據悉,南水北調工程途經新鄉市的輝縣市、鳳泉區和衛輝市,涉及20多個行政村,全長78公里,文物勘探面積140多萬平方米。自今年5月份,中國社科院、鄭州大學、武漢大學等10餘個文物發掘單位,進入考古發掘工地實施發掘工作。截至昨日,除中國社科院、洛陽二隊、武漢大學、新鄉市文物工作隊仍在進行發掘工作外,其他文物挖掘單位的發掘工作已宣告結束。


在位於衛輝市唐莊鎮大司馬村北的大司馬墓地,四川大學考古隊共發掘出古墓葬28座,其中一座隋代開國公墓震驚了考古人員(如圖)。該考古隊的一名隊員告訴記者,該墓為唐墓,埋葬著隋代開國公乞扶令和他的夫人郁久閭氏。墓中出土有墓誌兩方、四神石刻、彩陶、銅器等百餘件文物,其中包括國家一級、二級、三級文物。一塊《開國公墓誌全名》詳細記載了開國公乞扶令生平事跡,歷史價值極高。


在鳳泉區老道井墓區,河南大學考古隊發掘出一座規模較大,規格較高的明代石室墓,考古專家初步認定為明代潞王夭折的兩個兒子之一的墓室。該墓北距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潞王陵墓僅200餘米。由斜坡墓道、過廳、東西耳室和後室四部分組成,整個墓室均為青石結構,面積約70平方米。記者在地宮內看到,一口石棺已經斷裂,墓室內散落有少量古銅錢和零碎陶片。記者用手推了推兩側耳室的石門,竟還能開合自如。


新鄉市文物管理局文物管理科科長賀惠陸告訴記者,該墓被當地老百姓稱為「太子墓」,地宮仿潞王形制,只是小了點,就連墓室封門的青石結構和墓門石刻輔首紋飾也與潞王陵地宮並無二樣。


記者在輝縣市大官莊發掘現場看到,武漢大學考古隊發掘出的一座東漢墓葬,竟有九個墓室,十分罕見,可惜墓已被盜過,墓主人身份目前還無法確定。(記者 劉新萍文圖)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