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一工地出土大量唐宋古幣首現「錯版」古銀幣
自江蘇姜堰城區原壩口工地挖出唐宋古幣後,29日,該市文物人員仍在發現地繼續考古挖掘,並加強了安保措施。
27日晚7時許,姜堰城區原壩口廣場工地傳出挖出古錢幣消息後,姜堰市文廣新局文物科負責人竇亞平、文博人員陳煒、當地派出所警員及時趕到現場加強保護和清理工作。
29日,竇亞平告訴記者,經清洗分類,發現被挖出的古錢幣有「開元通寶、祥符元寶、熙寧元寶」等25個年號、56種版本,共432枚。其中,21枚為唐代錢幣,其他均為宋錢。
這些古錢幣做工精細,大多字跡清楚,光澤較好。直徑2.2厘米到2.5厘米,厚0.5毫米到1毫米,內有方孔,方孔邊長約5毫米。初步分析,這些古錢幣歷經千年,光澤依舊,估計是窖藏。竇亞平說,次日凌晨時分,被挖掘出來的古錢幣入了姜堰市博物館的庫房。
據悉,432枚古錢幣中,有一枚略微殘損的古錢幣,被鑒定為銀質,雖光亮依舊,但已無法看清上面的字體,還有一枚古錢幣,中間孔呈六角形,表面字體也模糊不清。
竇亞平說,宋代方孔古銀幣傳世稀少,姜堰地區還是首次發現這種古銀幣,那枚內孔為「六角形」的古錢幣,又稱「花穿孔」。「花穿」即古錢澆鑄中穿孔錯位不成正方形者,其中呈六角形的叫「龜甲穿」,就像極少數錯版的人民幣,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據史料記載,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開元通寶開創了新紀元。唐初沿用隋五銖,輕小淆雜。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為整治混亂的幣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範,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
姜堰市文廣新局副局長錢志強說,據考證,姜堰市的壩口那塊地方,在宋朝時期是個比較繁華的地段,目前被挖掘出來的古物還不好具體確定,要經過一系列的考古工作之後,才能確定,加上現在文物人員還在現場挖掘考古,等這項考古工作全部完成後,才能確定被挖掘出來的古物的「真面目」。
29日16時30分左右,記者在考古現場看到,碗、瓶等古物陸續地被挖掘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