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解讀新疆出土文物:唐朝新疆女子流行戴假髮 | 陽光歷史

 

A-A+

[多圖]解讀新疆出土文物:唐朝新疆女子流行戴假髮

2014年11月29日 考古發現-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318 次


 


唐代假髮髻呈棕色,髮絲精細勻稱。


 



 


人俑圓頭圓臉,頭髮短而曲捲。只穿了橘紅色的短褲。


 





 


銅眼罩


 



 


彩繪泥鞍馬。


 



 


佉盧文木牘的功能類似於現在的信封皮。




  「多彩新疆·古道遺珍展」廣州博物館開幕


  酷似孫悟空的黑人百戲俑,形色如同現代摩登女郎的假髮,既可防護又兼備抵擋風沙的銅眼罩……昨天,首次在羊城越秀山廣州博物館舉辦的「多彩新疆·古道遺珍展」,向廣州市民展示了大批古代新疆出土文物。


  展覽分為「古老的西域文明」、「多彩的社會生活」等6大部分,其中展出的95件作品有近20件為國家一級文物。


  「解讀這批古代新疆出土文物,整整花了幾代大師級人物數十年時間」,廣州博物館館長程存潔表示,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新疆是路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兩地的交流非常重要。據透露,廣州博物館打算選擇部分珍藏的海上絲綢之路相關文物到烏魯木齊展出,推動兩地的交流。


  黑人百戲俑酷似孫悟空


  手拿一木棍,好像在飛舞金箍棒,酷似孫悟空卻不是孫悟空。據悉,這座黑人百戲俑是用細泥捏塑再施彩繪而成的,以造型和服飾打扮推測,人物原型應為一個十多歲的非洲黑人少年「崑崙奴」。


  黑人俑又叫崑崙奴,多出現在樂舞戲中。在唐代,「崑崙奴」主要由於戰爭、進貢或人口販賣等原因被帶到中國。據考證,崑崙奴主要來自東南亞屬馬來人種的「南海黑人」,少部分來自非洲東部的「非洲黑人」。


  銅眼罩可擋風沙


  銅眼罩極具特色,造型如同現在的墨鏡,邊緣鑽有一圈小孔,可縫綴棉、麻、絲綢、錦等織物來裝飾。眼罩的中央部分,錐刺有細小的孔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館長侯世新介紹,這種眼罩是新疆特有的,通過中間的小孔可看到外面的東西,還可擋風沙。據悉,該銅眼罩是以銅片模壓打製成型。唐代吐魯番地區出土的眼罩並非實用品,而是作為障目的冥器使用。


  最古老信封是用木做的


  古人用的信封會是啥模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館長侯世新向記者展示了一塊佉盧文木牘。記者所見的信封分一大一小兩塊,一塊是方形,兩頭高於中間部分,呈凹狀,信內容在中間。另一塊木牘略小,其功能類似與現代的「信封皮」。據說信寫好後,將兩板契合,然後用褐色細毛繩捆紮,再把泥放進泥封坑。


  值得關注的是,信的內容至今仍未解讀出來。據介紹,木牘書法為佉盧文。這是一種起源於印度佛教的文字,但如今在印度已失傳了。


  唐代假髮髻很摩登


  假髮並非現代社會的專利,在唐代吐魯番地區的婦女中早就已十分流行。記者看到的唐代「假髮」,呈棕色,盤成了一個很漂亮的髮髻,髮絲精細勻稱。專家介紹,該髮髻是以麻布為襯裡,把棕毛纏繞在麻布上,製成一個造型,再染色就完成。「這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假髮髻」。


  據瞭解,固定髮髻飾物在唐代也十分流行。這種飾物稱之為網幘,又叫巾子,用以固定髮髻,很有西域文化特點,為研究服飾和和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資料。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