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旗袍是民族融合的最好見證
「最能代表中國服飾的旗袍,是由滿族旗袍演變而來的,它融合了漢族的刺繡等工藝之後,在民國時期成為中國婦女最流行的服飾,也是最能體現東方女性美的一種『禮服』,這也說明了中國各民族是兼容並尊、相互融合的。」最近,滿族清史專家、瀋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悅在接受本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歷史證明,每個少數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民族團結、民族融合、共同進步是歷史的主旋律。
瀋陽是滿族的發祥地
「我們都知道滿族原名是女真族,1635年,清太宗皇太極在瀋陽將女真族改名為滿族,可以說瀋陽就是滿族的發祥地。」在談到滿族的起源時,佟悅主任說,到現在,滿族已經有300多年歷史了。
滿族的先人從兩千多年前起,就世代生息繁衍於東北地區「白山黑水」之間廣袤的沃野叢林,主要依靠狩獵、捕魚和採集人參、榛蘑等山貨野果為生。
佟悅主任告訴記者,滿族也有自己的節日,那就是「頒金節」,也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曆10月13日,皇太極發佈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誌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曆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
佟悅介紹說,據最新的人口統計,全國有滿族人口1100多萬,是僅次於壯族的中國第二大少數民族,而遼寧就有500多萬滿族,佔了一半多。
旗袍就是民族融合的見證
「旗袍最早是清朝滿族女子的服裝,是貴族的衣飾。而現在的中國旗袍,就是滿族服飾與漢族服飾相互交融的偉大成果。」佟悅主任說。
滿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為長期適應寒冷氣候,而選擇了包暖性較好的袍裝作為日常服飾。後來吸收中原漢族的襖式服裝,改進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裝」也稱「旗袍」。
佟悅主任介紹說,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盛行於三四十年代。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全國各地,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注定了旗袍的流行,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國服」。
「滿族旗袍高雅華麗,在我國民族服飾中獨樹一幟,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吸納了江南刺繡等漢族服飾的優點,成為中國婦女最流行的服飾,也是最能體現東方女性美的一種『禮服』,這也說明了中國各民族是兼容並尊、相互融合的」。佟悅主任說。
「沙琪瑪」就來自滿語
「滿族的進步,就是不斷吸收和借鑒漢族的文化發展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民族政策的推行,滿族的語言和文字正在得到有效保護。」佟悅主任說。
「現在,在遼寧新賓赫圖阿拉就有專門教授滿語的小學,今年遼寧大學還專門開設了滿語班。這樣做一方面為了搶救民族文化,另外,我國有上百萬的滿族檔案需要翻譯,必須有掌握滿語的人來做這項工作。」佟悅主任介紹說。
佟悅主任告訴記者,「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都與滿語有關,如食品『沙琪瑪』就來自滿語,原意為『糖纏餑餑』。」另外瀋陽的地名「牛錄」「章京」「法哈牛」等都來自滿語。據統計,在北京和東北的方言中,大家能聽明白的,至少有三四十個詞都是由滿語直接音譯過來的。
此外,大家熟知的「滿漢全席」「白肉血腸」「豬肉酸菜」等菜餚都是滿族的傳統美食。
民族傳統需要繼承
瀋陽故宮是中國現存完整的兩座宮殿建築群之一,已經被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是瀋陽人的驕傲,是遼寧人的驕傲,更是中國人的驕傲。提起這一建築不得不提滿族的「八旗制度」。
佟悅主任說:「『八旗制度』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由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錄製基礎上建立的。滿族人按八旗制分隸各旗,平時生產,戰時從征。初建時,不但在軍事上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產職能。清太宗時,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同。在清朝初期,所有重大決策都要由八旗投票決定,少數服從多數,這也是一種政治民主的體現。」
「一說到滿族大家就想到清朝,實際上滿族是滿族,清朝是清朝,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佟悅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把滿族等同於清朝是一種誤解。「滿族和其他民族一樣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她也有自己的淳風和民俗,她的先進文化和藝術成就,都值得我們去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