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河北張北縣驚現六代長城並行的罕見奇觀
7月23日,在河北省張北縣鎮邊台古長城邊,一群羊在藍天白雲下悠閒地吃草。當天,張北長城論壇舉行,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深入張北周邊考察古長城。據專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張北境內存留有戰國、秦、漢、北魏、北齊、明、清等多代古長城,這在全國極為罕見,被譽為「解開長城之謎的地方」。
張北縣鎮邊台古長城的烽火台
專家在正邊台古長城遺址實地考察。
壩頭正邊台秦長城遺址。
來自國內的50多名長城專家日前聚集到張家口市的張北縣,參加了由中國長城學會、河北省文物局主辦的「中國·張北長城論壇」。
經實地考察和研究發現,張北縣至少存在六代長城,這些分屬於不同朝代的長城,在該縣境內縱橫交錯,在全國200多個有長城的縣中非常罕見。中國長城研究會會長成大林甚至表示,張北或將成為解開長城之謎的地方。
【探源】
有長城的地段
總長108公里
張北縣位於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的接合部,自古就是軍事重地和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趙國北部疆域「無窮之門」就在張北,地處壩頭位置的野狐嶺曾是遼、金、元時期的古驛道。1211年,成吉思汗在野狐嶺以不足10萬兵力打敗40萬金兵,金國從此一蹶不振。明代瓦剌、韃靼入侵明境也是通過此地。
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張北成為中國北方歷代長城必經之地。據實地考察,張北長城主要分佈在樺皮嶺和東部、南部壩頭一帶。樺皮嶺從刀楞山至壩頂村長15公里,東部從侯英壩頭至周壩村東山55.3公里,南部從周壩村東山至鹿尾溝南山張北、尚義、萬全三縣交界處37.7公里,有長城的地段總長108公里。目前,文物工作者又在張北東部18公里地段上新發現了古長城。
據張北縣原文化局長、長城專家胡明介紹,張北長城主要是夯土長城、土石混雜長城、毛石干插長城三種類型,樺皮嶺有十分壯觀的在土石混雜長城的上邊又續建了毛石干插牆的長城。張北境內的烽燧則以夯土包磚高台敵樓、土石混雜堆積墩台、毛石干插墩台為主。據考察,趙國北界長城是張北境內最早修築的長城,史稱趙武靈王長城。
【發現】
六代長城並行
非常罕見
目前,張北縣境內保留下來的長城具有多朝多代的鮮明特點,尤其在新發現的野狐嶺上南北長約500米的範圍內,並列著六道長城,已被國內長城學界公認的有五代長城,即:趙、秦、漢、北魏、明五代長城,另外一道長城具體年代尚不明。
去年,當地文物工作者在張北縣野狐嶺一帶進行踏查時,在東坊子村發現一座古城。專家分析,這是一座漢代障城。
專家們根據史料記載論證分析,東坊子附近並列六道長城,從北向南排列,分別為:第一道土石混雜長城,是這座漢城的北垣,即漢長城;第二道夯土長城被壓在城下,位於城東牆外、距漢長城33米,這是秦長城;第三道毛石干插長城兩道疊壓從城上直接通過,距秦長城23.3米,這是明長城;明長城疊壓下的土石混雜長城,則是東坊子第四道土石混雜長城,即北魏長城;第五道長城是從南山頂峰下來的,現在尚未確定年代;第六道壓在城西南角下的長城從西坡而下,這應該是趙長城。目前,對於第五道長城的年代歸屬問題,有關專家及文物工作者依然在進行進一步考察求證。
中國長城研究會會長成大林說,國內也有多代長城並行現象,但多為兩代或三代並存,張北境內多達六代長城並存的現象很奇特,這在全國200多個有長城的縣中非常罕見。
【觀點】
盡快劃定長城保護區
記者從張北縣文物部門瞭解到,研究張北長城不僅對弄清山西、遼寧、內蒙古、甘肅等地長城走向具有重大意義,而且為全國研究長城歷史價值提供了十分寶貴的實物資料。為了確認、研究、保護這些古長城,張北縣專門成立了「六代長城」辦公室,並多次向省及國家文物部門匯報情況,邀請知名專家對張北長城進行考察。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張北境內,除了明代長城遺跡較為完整外,由於年代久遠,自然風蝕,加之農耕等原因,明以前的古長城或者被埋於地下,或者露出地面卻斷斷續續。由於這些古長城殘損嚴重,居住和生活在周邊的人們無從認識其價值。
當地長城專家胡明表示,現在迫切需要做的是兩個層面的工作。首先是專家們通過實地考察和研究,需要盡快對古長城做出年代認定;其次就是政府有關部門盡快劃定保護區和控制地帶,避免生產生活活動對殘留的遺跡繼續造成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