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朝鮮戰爭的歷史評價:明朝贏得了穩定的東北 | 陽光歷史

 

A-A+

萬曆朝鮮戰爭的歷史評價:明朝贏得了穩定的東北

2017年05月09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273 次

  萬曆朝鮮之役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影響。由於此役,朝鮮從亡國到復國,付出了數十萬軍民傷亡的沉重代價。由於此役,日本元氣大傷,豐臣秀吉集團的勢力徹底垮台,日本從此進入德川幕府時代。因此,從長遠來看,萬曆朝鮮之役實際上起到了重新整合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的作用。

  明朝

  這場戰爭前後打打停停7年(大多時間在和談)。明朝方面雖勝,但卻帶來了嚴重的後果:戰爭消耗了明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戰爭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實力,為一些少數民族首領發展勢力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潘州的楊應龍趁機發動叛亂、建州的女真迅速崛起,等等。已陷入全面政治經濟危機之中的明王朝,在戰後不到50年終告滅亡。根據1569年兵部侍郎譚綸的記載,明朝全國軍隊定額為313萬8300人,而實際上僅有84萬5000人。推測北邊服役的軍士為50萬人,馬匹10萬匹,這些數據是根據黃仁宇所著《16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中引述大明會典與皇明經世文篇所推估的。就支出的經費方面,對於明朝也是一個巨大的負擔,明朝稅收有一個特性是稅率極低,據統計稅率在5.5%~12%之間,所以一般正常情況下,政府稅收是無法支應突發狀況,而援助朝鮮的支出在實質上是由太倉庫支應的,太倉庫在1592年時有700萬兩,每年流入是約當209萬2000兩,以軍費而言,一年支出平均是240萬兩左右,也就是援助朝鮮的支出造成了太倉庫的赤字,再考慮到萬曆三大征發生的年代幾乎都接近,這也就是為何在萬曆過世後,根本上太倉庫是已經完全匱乏的原因,也造成財政的紊亂。此戰遼東軍傷亡慘重,精銳損失殆盡。據戶科都給事中李應策統計,遼東原有兵額95000,至萬曆二十八年(1600)只有40000,也就是說減少了60%;遼河東西25個衛所中,每衛當時僅有1600個士兵,壬辰戰爭後,遼東兵力之不足、防禦之單薄可見一斑。這恰恰成為一些有野心的少數民族首領提供了擴展勢力的良機,播州之役的楊應龍叛亂、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便是明證。

  朝鮮

  朝鮮在戰爭裡被日軍侵略,使得人民流離失所,在戰爭期間,大量人口死亡或被日本軍隊擄掠,。在戰後百業蕭條,農產量更大減,使得朝鮮社會處於崩潰邊緣,因本場戰爭之故,朝鮮與日本從此不共戴天。在戰爭之後,朝鮮斷絕了與日本的邦交,直到1604年時朝鮮高僧惟政訪日,此為與日本和解的破冰之旅。至1609年,朝日簽訂《己酉約條》,宣告正式結束戰爭狀態。經此戰爭後,朝鮮受此戰爭影響多方重視火器的發展與訓練,所以在炮手的訓練上甚為卓著,可以參考李光濤先生的《記明季朝鮮之(丁卯虜禍)與(丙子虜禍)》一書,裡面提到為了對明戰爭,清朝的藩屬國朝鮮所派出的炮手在松山之役重創了明軍。

  日本

  日本的豐臣家侵朝失敗,使其損兵折將,期間更造成豐臣家內部出現文治派與武功派的內部鬥爭。此事遭到五大老之一德川家康的利用,於1600年展開關原之戰,反德川聯合軍與豐臣文治派的聯軍(史稱西軍)同德川軍與豐臣武功派的聯軍(史稱東軍)間的戰爭,豐臣秀吉之子豐臣秀賴雖然尚年幼,其母澱夫人實際掌權,在東、西兩軍中保持中立。但此戰之以德川家康的大獲全勝而結束,故使豐臣家的威信大不如前。1603年,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將軍,開創江戶幕府。1615年大阪夏之陣德川家康徹底殲滅豐臣家。

      萬曆朝鮮之役是明朝戰史上較為精彩、較為曲折的戰例之一,史稱「其軍威之盛,戰勝之速,委前史所未有」。這是一場公平的較量,在戰場上,明軍和日軍均有過良好表現,當然,雙方也都在不同時期犯過錯誤,遭受過敗績。而在停戰議和期間,中日雙方政治和外交手段的角逐,一波三折。同時,戰爭期間也有極富戲劇化的人物和荒謬的事件參差其中,頗具野史和演義色彩。戰與和期間無休止的紛爭,使整個戰爭的進程詭譎多變。當後人透視這場戰爭的全過程時,必會被其跌宕起伏、風雲變幻的場面和情節所吸引。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