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上玩轉四代皇帝第一人是誰?李泌
玩轉四代皇帝第一人:李泌
在古代,一旦牽扯到皇家二字,必然是小事化大,大事更能頂到天上去。是非多,人事雜,稍有不慎,介入其中,都很難全身而退。老子最親信的心腹,到了兒子手上,必然會被使絆子,這樣的例子一抓一把。但是唐代李泌,卻是在幾代父子之間,遊刃有餘。
說起李泌的先祖,那也是威名赫赫。往上數六代,從西魏八柱國李弼開始,李氏就是著名的簪纓之家。在講究門第的時代,這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資產。李泌身為高門之後,深得文化浸濡的他從小便展現出了非凡的能力,七歲年紀,就已經通儒釋道三家學識,深得玄宗及其屬下張說等人的欣賞,張九齡甚至還稱他為小友,不過,他似乎更愛追求長生之術,所以一直在嵩山隱著。
天寶年間,他上書論政,深得賞識。玄宗召他講《老子》,並供奉東宮。雖只是待詔翰林,李泌卻做得有聲有色,與皇太子兄弟關係也十分要好。當然,有朋友會說了,只是個文學清客式的人物,有什麼好炫耀的,事實上這會兒有多少人有實權?不都是楊國忠一黨的嗎?對於李泌這樣深受玄宗欣賞的能人,楊國忠可是準備了好多小鞋。唐玄宗早已被楊國忠兄妹整得五迷三道的,李泌又不是傻子,眼看天下大亂,多說無益,還不會趕緊跑嗎?
果然,安史之亂爆發,天下大亂,玄宗倉皇逃跑。宗廟不保,江山不再,唐玄宗終於甩出了棄楊家兄妹保自家性命的一招,從此離開了權力中心。而皇太子李享,經過一番精心運作,半推半就的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
唐肅宗接過的大唐帝國,其實已經千瘡百孔。藩鎮割據,尾大不掉,外邦虎視眈眈,一不小心,大唐從此就要分崩離析。李泌絲毫不擺架子,出謀劃策,做了不少事。雖然李亨已經即位稱帝,但天下可不是由他一人說了算。要想收復天下,必須得有一套計畫,但同時,肅宗又極其擔心。
為此,李泌給先吃了一顆定心丸。他認為安祿山史思明等不過就是一群烏合之眾,他們根本沒有宗旨,不能長遠,誰見過打劫的人當上了皇帝?為長遠計,他請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陘,郭子儀取馮翊,入河東,隔斷敵方四大將。同時,他讓郭子儀放開華陰一角,這樣可以讓他們來往關中,但他們要保持打通狀態,北守范陽,西救長安,就算騎兵再多再精,也是疲於奔命,而我方只要以逸待勞,趁機各個擊破。至於范陽這個賊窩,他建議派建寧王李談為范陽節度使,聯合李光弼找機會端了即可。
或許天意弄人吧,雖然肅宗聽了大部分建議,郭子儀等也取得了輝煌戰績,但是可惜的是,唐肅宗太過貪功,沒有肅清河北,給晚唐甚至是五代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傷害。
我們可以理解肅宗的心情,他雖然登基稱了帝,但卻是一個有名無實的皇帝,甚至連長安都沒收回來,這皇帝當得有什麼意思?既然郭子儀等手握大軍,那麼就收復兩京,真正的過一把皇帝的癮。至於戰爭,從來都是無法預料的事情。眼下才最重要。雖然收復失地費了一番周折,但眼前卻沒什麼大礙,時間上慢了點而已。
作為功臣李泌,得到了三品祿位。但李泌志不在此,眼見唐明皇成了太上皇,唐肅宗重用上了李輔國,為保老命,他明智地選擇退休,到衡山修道去了。
轉眼唐明皇死了,唐肅宗也崩了,唐代宗上位。唐代宗還是皇太子的時候,李泌這個老師,就和他有著深厚的感情。唐代宗一改父皇的做法,讓他住宮內蓬萊殿書閣,賜他府第,甚至還要他娶妻吃肉。面對這並不算特別出格的要求,李泌全都照做。可是對於其他人來說,這明明就是諂媚事主嘛,你李泌不是要修仙修道嗎,不是長期吃素嗎?這會兒皇帝一下令,你就猴上去了,這不是奸臣是什麼?於是,以宰相元載為首的大臣,集中力量發起猛攻。風頭之盛,連代宗都不得不暫避一二,外放李泌為地方官。臨行前,代宗特地安慰他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把他請回來。只是,這不久有點長,長到德宗告別人世也沒能做到。
不久後,元載被殺,代宗第一時間招李泌回京。只是,代宗為人暗懦,雖然他準備再次重用李泌,卻被常袞給阻止了。李泌又只得在外地打轉。當然,李泌不是那種混日子的人,他干一行愛一行,雖做地方官,卻也一直與民謀利,不失純臣本色。
德宗繼位後,李泌正式出任宰相,實現了達則兼濟天下的目標。在大唐內外交困之的情況下,他勤修內政,充裕國庫,保全功臣李晟,調和將相,安定邊陲。德宗從太子時代就知道李泌這個曾祖輩的人,受過許多委屈,想過替李泌報恩報怨。但李泌認為多行不義者早自斃,至於有恩之人,也多憑一已之才得到顯達,自己也無他求。倒是身為皇帝,應以天下為重,不能時常多疑。這句話才是他具正想說的,德宗皇帝一生矛盾,對於功臣,往往多疑。李泌勸他,也算是對得起他們一場緣份。
宮廷父子之間,歷來就容易產生矛盾。很明顯,皇位只有一個,老子與兒子都為了皇位費盡心機。自然,唐德宗和太子之間也一樣。李泌主動前去調和。這說來說去,無論哪都是大忌。對於這個老愛喜歡摻和他家事的老頭子,德宗很憤怒,甚至要殺他全家的心都有。李泌直言相告,自己冤死不要緊,殺了自己兒子,也還有侄子可以過繼,但黃泉之下,未必能得到他的祭祀。言外之意就很明顯了,皇家和臣子家都一樣,父子雖爭皇權,但卻依然是父子,血脈相連,有矛盾,可以調和,相反,父子互相爭鬥,就沒有不亡國的例子!他一面以大唐往事勸德宗,另一方面又勸太子能敬重孝順德宗,自然德宗父子的死結被打開了。
李泌不邀功,雖成功調和父子矛盾,但是他卻激流勇退。貞元五年,李泌去世。
李泌一生四次被排擠,但是又都再次回到朝堂之上,難得的是受重視的程度越來越高。居廟堂,他建功立業,處江湖,他修心養性,雖屢遭迫害,卻始終不改賢之本色。布衣道士的身份,為國出力,身在權力中心,卻始終保持距離,這個度可不是那麼好把握的。李泌一生歷經四朝,朝朝得重視,尤其是他敢在皇帝父子敏感時刻出手相幫,不得不說是古今第一人。(百家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