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歷史人物簡介 赤壁之戰的主人公是誰? | 陽光歷史

 

A-A+

赤壁之戰歷史人物簡介 赤壁之戰的主人公是誰?

2016年12月18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559 次

      赤壁之戰是西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與曹操之間發生的一場重要戰役。

  赤壁之戰中的人物簡介

      魯肅(172~214)字子敬。三國時臨淮東城(今定遠)人。出身士族。初率部屬百餘人跟隨周瑜到江南,為孫權所敬重。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大軍南下,嚴重威脅孫吳政權,他與周瑜堅決主戰,並建議聯合劉備協力抗曹,孫權採納其建議,任贊軍校尉,協助周瑜大破曹軍於赤壁(今湖北嘉魚縣境)。周瑜死後,任奮武校尉,代領其兵。他為人嚴格,生活節儉,治軍有方,禁令必行,雖忙於軍備,手不釋卷,又善談論,擅長文辭。魯肅(172-217),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人。幼喪父,有壯節,好為奇計,喜擊劍騎射。他與周瑜交好,孫策經營江東,他與周瑜同歸之。孫策死,他繼續輔佐孫權,為孫權所敬重。赤壁之戰前夕,他力主與劉備聯合抗曹。赤壁之戰後,又從大局出發勸孫權把南郡暫時讓給劉備。周瑜死後,孫權任魯肅為奮武校尉,代周瑜統兵,繼續維持與劉備的聯盟。魯肅死時,孫權親臨其葬,諸葛亮亦在蜀國為他發哀。他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


  孫權(182-252),字仲謀,吳大帝,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生於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於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孫堅次子,幼年跟隨長兄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起兵西進,收復甘寧,剿滅了黃祖。同年,曹操南下,劉備大敗,曹操佔了荊襄後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東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黃蓋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一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說明戰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為主帥,出兵三江口,與曹操決戰。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戰後,孫權為聯合劉備,將其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後又從魯肅之計,將荊州借給劉備。後劉備取川成功,孫權讓劉備歸還荊州,劉備不從。魯肅單刀會後討回了三郡。後孫權出戰合淝,被張遼擊敗。217年,魏吳大戰於濡須口,雙方均不能獲勝。濡須口之戰後,孫權與曹操和睦,並簽定了魏吳秘密同盟,共伐關羽。

  219年,關羽攻打樊城,孫權任命呂蒙取下荊州。呂蒙用白衣渡江之計取下荊州,又在麥城生擒了關羽。關羽被帶到建業後,孫權將關羽殺害,並將頭顱送給曹操。220年,曹丕代漢。孫權宣稱東吳是魏國的附庸,曹丕授予孫權九賜。221年,劉備稱帝,然後立即起兵攻打東吳,名曰為關羽報仇,實為爭奪荊州。孫權果斷任命39歲的陸遜為都督,迎戰劉備。陸遜在彝陵火攻大破劉備。223年,劉備病逝,諸葛亮為了北伐,派鄧芝過江講和。孫權與蜀漢和睦,共伐曹魏。224年曹丕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讓徐盛火攻破敵。226年,曹丕病逝。孫權親自率軍攻打江夏,卻因太守文聘的堅守而敗。

  關羽,字雲長,原字長生,公元161年生,河東解良人,在三國演義裡提到他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關羽殺之後逃難江湖,於184年黃巾起義時逃至涿郡(河北涿縣)遇到劉備在召集人馬,便跟張飛一起追隨劉備,當時他只有23歲。三國演義裡描寫的關羽是身長九尺(漢尺一尺是現在的23.4公分),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大家都知道關羽所用的武器是青龍偃月刀,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重82斤。劉關張三人是三國中乃至歷史上有名的異姓兄弟,關羽終日隨同劉備,八方征戰,不畏艱險。關羽是三國時代中武力數一數二的人物,在三國演義中側重刻畫他神威勇武的一面,初對付黃巾軍時先斬程遠志,後在汜水關前「溫酒斬華雄」,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這都是三國演義裡描寫的單挑戰鬥,公元200年劉備偷襲徐州,殺死徐州刺使車胄,關羽駐守下邳,這是三國演義裡描寫的「關公賺城殺車胄」。同年曹操東征,擊敗劉備,關羽被俘,曹操待他禮遇十分周到,拜他為偏將軍。

  公元201年,袁紹進軍黎陽,派顏良在白馬攻打劉延,曹操派關羽張遼迎擊顏良,關羽於萬眾之中斬殺顏良,取下他的首級回到陣中,袁紹諸將無一人敢阻攔。這可以說是歷史上關羽的成名戰,而在三國演義裡關羽早因「斬華雄戰呂布」聞名於諸侯,小說裡斬顏良誅文醜的不過是給關羽的勇武錦上添花而已,但歷史上關羽在斬顏良後被封為漢壽亭侯,而且離開曹操到袁紹軍中投奔劉備去了,小說中添加的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並不是真實的情況。關羽曾被流箭射中,因箭頭有毒,每逢陰雨天骨頭便疼痛,關羽接受醫生的建議刮骨療毒,並在動手術時舉杯暢飲,談笑自若。小說中提到的是公元219年他攻打樊城時中曹仁軍毒箭,得華佗進行醫療。

  公元219年,劉備自立漢中王,封關羽前將軍,在小說中也是那時封關羽為五虎上將之首,命其攻打曹仁守衛的樊城(湖北襄樊),曹操派於禁、龐德率領七軍援助曹仁,結果在樊城北十里罾口川處被關羽水淹七軍(罾口,網者也,「魚」入「罾口」豈能久乎?此乃小說一戲劇性解釋),於禁投降,龐德被關羽斬殺,自此關羽威震華夏。曹操曾因欲避關羽鋒芒而從許昌遷都(樊城乃魏都城許昌最後屏障),後因司馬懿、蔣濟力阻並建言鼓動孫權襲擊關羽後方。在此之前孫權曾派使者到關羽處,希望娶關羽之女為子媳,而關羽沒有遵照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之言,侮辱來使,惹孫權大怒。同時,南郡太守糜芳,將軍傅士仁屯兵公安,由於平時關羽對他們輕視而造成忌恨,不盡力供應軍需,在聽聞關羽「還當治之」之言後勾結孫權,襲取關羽後路,曹操派大將徐晃增援曹仁,關羽攻打樊城失利,引軍退回時江陵已被孫權奪取,關羽軍潰散,關羽及其子關平被孫權斬於臨沮,享年58歲,蜀漢後追諡關羽壯繆侯。縱觀關羽一生,無愧於戎馬生涯,歷經百戰,而最後卻輸在他的弱點「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魯迅曾評三國演義裡的關羽:「惟於關羽,特多好語」。宋、元時期關羽被尊為「真君」、「武安王」,至明、清時期被尊為「大帝」,四處立廟。關羽有三子一女,一義子關平,關平原是汝南關定莊上關定次子,有兄關寧,學文。次子關興,字安國,受諸葛亮器重,北伐時任龍驤將軍,關興有子關統、關彝。關羽三子關索,諸葛亮平定南蠻時曾用其做先鋒,水滸傳裡楊雄名號「病關索」我想應該就是指他,另有一女關鳳,孫權為其子求婚未果。關於關羽的武力是無可非議的,他溫酒斬華雄,僅一合斬顏良,戰不二合斬文丑,五關六將等無名下將則必說了,他能在老年勇戰龐德也可以看出他過人的武力,但虎牢關前他與張飛二人合戰呂布卻不能勝,可見呂布之勇武要略勝一籌,而關羽與張飛誰更強呢?我不好下定論,但在看他們二人戰袁術部將紀靈可略窺一二:關羽與之戰三十合而不勝,張飛戰十合斬紀靈於馬下。有對聯贊關羽:匹馬斬顏良河北英雄喪膽單刀會魯肅江南文武寒心。


  周瑜(175-210),字公瑾,東吳四英將第一位,廬江舒城人。幼年與孫策相識,結為生死之交。後孫策脫離袁術自立後,周瑜主動投奔孫策。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的雙重作用,用計謀收服了太史慈。孫策平定江東後,周瑜任水軍都督。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後,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孫權西征黃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標直指江東,孫權戰和未定。周瑜及時從鄱陽湖趕回,正確分析了曹操遠來的種種弊端,使孫權決定與曹操一戰。周瑜身為水軍大都督,用火攻之計大破曹操,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後,周瑜攻打南郡時中毒箭,但還是拚死取下了南郡。隨後周瑜割長江南岸給劉備,但劉備至京口見孫權,要求得到整個荊州,孫權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養傷,在生病期間周瑜提醒孫權要提防劉備。210年,周瑜領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時箭傷發作,英年早逝,年僅36歲。孫權聞訊後,立即素服迎接周瑜靈柩回柴桑。

  歷史上的周瑜風姿英發,心胸廣闊。東吳老將程普,早年跟隨孫堅,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輕的周瑜。但周瑜並不與程普計較,最後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說道:「與周公瑾交,如飲醇繆,不覺自醉。」到宋代時,世人還是很喜歡周瑜,這一點從蘇軾的《念奴嬌》一詞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後,人們就逐漸對周瑜進行醜化,至到《三國演義》成書時,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個人了。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劉備的關係,周瑜一方面主動割長江南岸地給劉備,但這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外交行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劉備的梟雄本色,不願劉備一天天壯大,因此上書孫權,要求孫權將劉備軟禁在京口(這就是《三國演義》中美人計的由來,但其實周瑜本人並未施美人計,孫尚香也是由孫權主動嫁給劉備的),但孫權不願。在對劉備一方的態度上,周瑜和魯肅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進派,而魯肅則眼光看得更遠。遺憾的是,千百年之後,這兩個人都成為了當時還默默無聞的諸葛亮的墊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狹窄的代名詞,而魯肅則變成了一個老實得笨得出奇的人.

  馬超(176~222)三國時期蜀國將領。字孟起,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父馬騰與韓遂等於漢靈帝時起兵割據涼州。後因內部矛盾,馬騰復歸漢,至京師任衛尉,馬超因領其眾,為偏將軍,甚得羌、胡等族人心。建安十六年(211)曹操西征關隴,馬超與韓遂等關中割據勢力屯據潼關,聯合抵抗,曹操施離間計,致使馬、韓相互猜疑,遂一舉擊敗。馬超率羌、胡退出關中,轉戰隴上攻陷冀城,殺涼州刺史,並其眾,自稱征西將軍,督涼州軍事。不久原刺史故吏楊阜起兵討伐,殺其妻子,馬超投奔漢中,依其地割據勢力張魯,不得志。建安十九年,歸劉備。時劉璋被劉備圍於成都,馬超率軍抵城下,城中震怖,加速了劉璋覆敗。諸葛亮讚他文武全才,勇猛過人。建安二十二年,劉備率軍進攻漢中,馬超從征。二十四年,劉備為漢中王,拜馬超為左將軍,假節;章武元年(221),遷驃騎將軍,領涼州牧。次年卒。

  袁紹(?-202),字本初。因為祖上四世三公,故在諸侯中很有影響。在董卓霸京師時,袁紹和董卓發生了正面衝突,便離開洛陽回渤海。董卓想追殺袁紹,李儒對他說:「袁紹好謀無斷,不足為慮。」然後曹操發檄文,十四路諸侯共伐董卓,袁紹被推為盟主。由於孫堅的突出表現,諸侯聯軍攻進了洛陽。諸侯解散後,董卓被呂布、王允誅殺。謀士獻計讓袁紹將獻帝迎到鄴城,但袁紹怕以後事事要請奏,太過麻煩,就沒有採納。後來曹操將獻帝迎到許昌,袁紹聽說後又後悔不矣。198年,曹操正在攻打徐州的呂布。田豐獻計讓袁紹攻打空虛的許昌。但袁紹竟以他的小兒子有病拒絕出戰,失去了一個絕好的機會。然後袁紹起兵攻打北平太守公孫瓚,經過一番努力後,於199年終於消滅了公孫瓚。後來劉備殺了袁術,袁紹反而和劉備結了盟。最終劉備被曹操擊潰,袁紹又收留了劉備。然後袁紹發了討伐曹操的檄文,並起兵白馬,但先鋒顏良被寄居在曹操手下的關羽斬殺。袁紹又起兵延津,但先鋒文丑中了曹操之計,又被斬殺。袁紹聞知關羽在曹操處後讓劉備去招關羽回來,關羽投奔劉備後,袁紹讓劉備至汝南駐紮。此時江東孫策病逝,孫權繼位。袁紹得知孫權無意和自己合作後就親率大軍出戰官渡,以七萬人攻打曹操的二萬人。但一時竟攻不下來。第二年,曹操成功襲擊了袁紹的糧倉烏巢,活捉守將淳於瓊。然後大敗袁紹。這就是有名的官渡之戰。袁紹只帶幾百騎逃回鄴城。然後袁紹起兵倉亭,要雪官渡之恨。結果又被曹操打敗。袁紹回鄴城後就一病不起。次年,袁紹長子袁譚起兵攻打曹操,結果又一次大敗。袁紹聞訊後,吐血身亡。臨死前,他傳位給三子袁尚。這為以後的二袁之爭埋下了禍根,也為曹操以後平定北方鋪平了道路。

  終袁紹一生,不過羊質虎皮一個。袁紹在當時的諸侯中,實力最強,按說他統一天下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但他的性格使他錯過了一次又一次絕好的機會,最終在官渡之戰中敗給實力比他弱得多的曹操,也是必然的。

  袁術(?~199),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漢司空袁逢之子,袁紹從弟。曾任漢河南尹、虎賁中郎將。董卓進京專權,袁術出奔南陽,被劉表薦為南陽太守。在州不修法度,為百姓之患。後與袁紹鬧矛盾,北結幽州公孫瓚,遭袁紹、曹操夾擊。袁術抵擋不住,率眾奔九江,自領揚州刺史。建安二年(197年)在壽春稱帝,肆意搜刮民財,採選後宮,驕奢淫逸,把江淮一帶弄得殘破不堪。建安四年(199年)被曹操所破,在投奔袁譚的途中病死。

  呂布,五原郡九原人。東漢末年董卓部將。字奉先,五原(今內蒙古包頭)人。素以勇武著稱,熟習弓馬,膂力過人使一枝方天畫戟,箭法高超,號稱︰「飛將軍」,三國時代最優秀的武將。

  呂布勇武非常,然無謀而多猜忌。初為丁原部下,後殺丁原而投董卓,認卓為父。遷中郎將,封都亭侯。董卓暴虐,曾因小事失意,拔手戟擲布。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亦難安。時司徒王允與僕射士孫瑞密謀誅卓,用連環計使呂布殺了董卓,得到了美女貂蟬。王允以布為奮威將軍,儀比三司,封溫侯,共秉朝政。

  李郭兵變,呂布投袁紹,合攻張燕。後袁紹欲殺呂布,呂布無奈投張揚,奔走四方。曾與曹操戰於濮陽,兵敗投劉備,乘劉備攻袁術,襲取下邳,譴劉備屯小沛,布自稱徐州刺史。又曾轅門射戟解劉備之難。建安三年,再敗於曹操,被縊死於白門樓。

  呂布一生有勇無謀,反覆無常,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後人有詩歎道:

    洪水滔滔淹下邳,當年呂布受擒時。

  空餘赤兔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

  縛虎望寬今太懦,養鷹休飽昔無疑。

  戀妻不納陳宮諫,枉罵無恩大耳兒。

  程普,字德謀,右北平土垠(河北豐潤)人。三國時吳國大臣。

  程普初為州郡吏,曾隨吳國的奠基人孫堅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董卓。他"攻城野戰,身被創夷"。

  孫堅死後,他又從孫堅之子孫策。漢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元),孫策開始了平定江東的戰爭,先攻廬江,然後回師東渡,直落吳、會稽、丹陽、豫章、新都等五郡。程普因戰功,被封為吳郡都尉。後遷丹陽都尉。有一次孫策軍隊被圍,處境險惡,程普率騎兵緊緊保護孫策突圍。他手持長矛,驅趕坐騎,大聲呼吼著衝向敵陣,敵方個個心驚膽戰,無人敢當,孫策因而脫身。程普因捨身救主拜為蕩寇中郎將,改零陵太守。建安四年(199年),船隻總數又隨孫策征討劉勳,襲破廬江郡,得袁術部曲3萬餘人。

  孫策死後,他與張昭等人共同輔佐孫權。轉戰東西,鎮壓反叛,征討江夏,平定樂安,始終是戎馬倥傯,"人不解甲,馬未卸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20萬大軍南下,企圖統一中國。佔據長江中下遊的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共拒曹操。孫劉以5萬人的聯軍在赤壁(合湖北嘉魚縣西北),與曹軍決戰。主帥周瑜與程普為東吳軍隊的左、右都督。

  他協同周瑜及其他戰將,利用火攻,擊破曹軍。曹軍敗走華容,"劉備、周瑜水陸並進,追曹至南郡",程普直按參加了進攻南郡的戰鬥,驅走曹操的征南將軍曹仁。赤壁大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建安十四年(209年),程普任江夏太守。

  程普是東吳的開國重臣和三代元老之一,是軍界、政界舉足輕重的人物,朝野內外,皆因其德高望重而尊稱他為"程公"。

  程普"好性施與,喜上大夫"。曾以年長功高自居,瞧不起周瑜,多次當眾施加凌辱。然而周瑜"性度恢郎",心胸寬廣,能忍辱負重,每每寬容,從不計較。程普為之感動。他知錯則改,從此心悅誠服,並和周瑜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主動對人說:"與周公瑜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周瑜死後,程普代任南郡太守,孫權分荊州與劉備,他又"還領江夏",被任命為蕩寇將軍。孫權稱帝后,"追論普功",封他的兒子程咨為亭侯。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初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後在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懂卓的戰爭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為袞州牧,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從此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河北割據勢力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輯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黃蓋,三國時零陵郡泉陵縣人。字公覆,本南陽太守黃子廉之後,祖父時遷居零陵郡泉陵縣(今零陵)。幼時家貧,備嘗艱辛。打柴負薪之餘,常誦讀經書,並研習兵法。

  後舉為孝廉,辟公府職。東漢末年,孫堅在江南起兵,黃蓋往從。屢經征戰,被堅拜為別部司馬。堅死後又從孫策和孫權。曾任潯陽令,又遷丹陽都尉,使山越歸服。凡境內動亂,蓋常被委為守長。先後共歷9縣,多得安寧。

  獻帝建安十三年(208),隨都督周瑜、魯肅等迎擊曹操於赤壁。曹軍北來,不習水戰,用連環將船艦聯結,以求平穩。蓋建議火攻,而又先作書報曹操,詐稱欲降。約期以戰船十艘,裝載柴草,灌以膏油,用布蒙蔽,順東南風向江北疾馳而去。曹軍以為蓋果真來降,紛紛出營觀望。及近曹軍戰船,蓋因風縱火,火借用勢,曹軍倉皇失措,全軍大潰。蓋以破曹功任武鋒中郎將。後為郡守,平定「武陵蠻」和長沙、益陽等地「山賊」,加偏將軍。

  蓋姿貌威嚴,性情剛毅,辦事果斷,從不延緩,而又能體恤部屬,善於治軍。卒後,時人繪像祭祀。《三國誌》有傳。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