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簡介 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夷陵之戰介紹 | 陽光歷史

 

A-A+

夷陵之戰簡介 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夷陵之戰介紹

2015年11月23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466 次

  夷陵之戰: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夷陵猇亭之戰。爆發於221年(蜀漢章武元年),結束於222年(蜀漢章武二年),是三國歷史上東吳(孫權)和蜀漢(劉備)為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南部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而進行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夷陵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國歷史上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夷陵猇亭之戰。爆發於221年(蜀漢章武元年),結束於222年(蜀漢章武二年),是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和蜀漢(劉備)為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南部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而進行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夷陵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國史上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這三大戰役就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概況:

  戰役名稱夷陵之戰、彝陵之戰、猇亭之戰

  戰役時間蜀漢章武元年至章武二年(公元221年—222年)

  戰役雙方昭烈帝劉備(蜀漢)、都督陸遜(孫吳)

  兵力投入蜀漢:前鋒馮習、張南4萬,江北黃權5千,蠻兵沙摩柯數千,江南夷道2萬,劉備身邊1萬,共8萬多。孫吳:朱然江陵5千,北方潘璋數千,孫恆江南夷道數千,步騭荊南數千,陸遜身邊3萬,共5萬多。

  戰役趨勢劉備先勝後敗、陸遜先敗後勝

  戰役結果劉備大敗,3路撤回白帝城,黃權降魏。


  赤壁之戰後,曹操勢力退保北方,劉備勢如破竹,佔據荊南四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孫吳都督周瑜花了一年時間,從曹操手中奪得軍事重鎮江陵(屬於南郡)、夷陵(西入蜀川的唯一陸地通道)。後來,劉備又從孫權手中借得南郡(治所為江陵),後又入蜀佔據益州,留大將關羽坐鎮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劉備佔據蜀川後,孫權因為劉備不還荊州(主要是南郡)而懷恨在心,派遣呂蒙偷襲荊南三郡(長沙、桂陽、零陵),劉備忙來爭奪,但此時曹操消滅了在漢中的張魯,蜀川岌岌可危,於是劉備毅然求和與孫權,約定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孫吳,南郡、零陵、武陵西屬蜀漢。此時劉備已經將所借荊州(南郡一個郡),用三個郡(江夏、長沙、桂陽)歸還給孫權了,雙方不存在「借荊州」之說了。

  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得戰略重地——漢中,同年,關羽率軍北伐曹魏,圍曹操大將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幾欲遷都避其鋒。後來曹操採納謀士司馬懿、蔣濟建議,利用孫、劉之間的矛盾,勸孫權向荊州進攻關羽後方,以緩和關羽北上的壓力。

  雖然孫、劉不存在「借荊」之說,但是劉備所據荊州(主要是南郡)居於建業上遊,直接威脅孫權江東政權的安危,又是蜀與魏爭奪中原的戰略要地,東吳只有佔據南郡才算真正鞏固了東吳。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219年),孫權趁關羽與曹軍在樊城作戰之際,派大將呂蒙偷襲荊州南郡治所江陵,當時的江陵守將為南郡太守糜芳,是劉備的小舅子,劉禪的親舅舅,關羽北伐曹魏時,他後勤工作出了差錯,關羽說了一句「還當治之」,他就很害怕,便投降東吳。使得關羽進不能速下樊城,退不能回荊州,腹背受敵,士卒離散,十二月,關羽率領殘兵南返至章鄉(今湖北當陽東北),與子關平皆為吳將俘殺。孫權佔領荊州六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江夏),吳、蜀聯盟關係破裂。

  曹丕於220年(漢延康元年)十月廢掉漢獻帝后,建立魏國,定都洛陽,接著劉備為了延續漢祚,於221年(魏黃初二年)四月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改元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在劉備稱帝3個月後,劉備不聽丞相諸葛亮等大臣的勸阻,毅然決定傾全國之力,親率蜀漢軍隊七十多萬人攻打吳國,為關羽報仇。

  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率領4萬多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孫權在幾次求和都遭到拒絕的情況下,奮起應戰。在首戰不利的情況下,他毅然果斷的派出年輕的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