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哉!十萬軍民投海齊殉國 南宋亡國最後一戰 | 陽光歷史

 

A-A+

悲哉!十萬軍民投海齊殉國 南宋亡國最後一戰

2015年03月29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533 次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愛國義士文天祥之生命絕唱,也是大宋王朝最雄渾的撼世之音!雖然大宋出了一個遺臭千年的秦檜,但絲毫不影響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氣節最盛忠臣最多的朝代。

  一度橫掃中亞、西亞、東歐的蒙古軍隊曾被阿拉伯人、西方人稱為「黃禍」、「上帝之鞭」。它們是當時世界上最可怕的野蠻力量。蒙古人征服中亞霸主西遼、蕩平花剌子模帝國(今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等地區)都不過用了一年的時間。馴服斡羅斯聯盟(今俄羅斯、烏克蘭等地區),滅亡木剌夷國、黑衣大食(今伊朗、伊拉克等地)都用了不足五年的時間。蒙古人屠滅中國境內的西夏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搗毀大金帝國用了二十幾年時間;征服南宋則用了五十年的時間。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是宋末宋朝軍隊與元軍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戰役。中國方面對參與這場戰爭的人數有30萬及50萬兩種說法,但據日本方面的記載,宋元雙方投入軍隊50餘萬(其中宋方面20萬,但20萬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屬、宮廷人員、普通百姓,實際戰鬥力只有數萬),最終宋軍全軍覆滅告終。此次戰役即標誌著南宋王朝的徹底消亡。


  一、元軍攻破臨安,南宋組建流亡小朝廷

  元朝軍隊在襄樊之戰大破宋軍以後,直逼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宋度宗的楊淑妃由國舅楊亮節陪同,在謝道清密命攝行軍中事的江萬載父子所帶殿前禁軍的護衛下,帶著自己的兒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趙是、廣王趙昺)出逃,在婺州(現浙江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到溫州後再與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

  接著進封趙是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趙昺為副元帥。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二王窮追不捨,於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剛滿7歲的趙是登基做皇帝,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楊淑妃為楊太后,仍由老臣江萬載秘密攝行軍中事,統籌全局;公開則加封弟弟趙昺為衛王,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並組織抗元工作。

  二、元軍加快滅宋步伐

  趙是做皇帝以後,元朝加緊滅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淪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張世傑要求借船,卻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拒絕,隨即早有異心的蒲壽庚投降元朝。張世傑搶奪船隻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廣東。


  宋端宗準備逃到雷州,不料遇到颱風,帝舟傾覆,端宗差點溺死,被江萬載救回,但宋軍民的實際統帥江萬載卻因此被颱風海浪捲走殉國,端宗也因此得驚悸之病。左丞相陳宜中建議帶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並自己前往占城,但後來二王數次召其回來都不返;最後逃到暹羅(今泰國),最後死在那裡(陳根本沒去越南,而是到海陵島躲了起來,宋亡後變成某支田姓的祖宗)。

  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死去,由弟弟7歲的衛王趙昺登基,年號祥興。趙昺登基以後,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太子的老師)張世傑護衛著趙昺逃到崖山,在當地成立據點,準備繼續抗元。不久,在現時廣東和江西二省交界處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張弘范部將王惟義在海豐縣的五坡嶺生擒,在陸地的抗元勢力覆滅。南宋流亡朝廷逃到海上,一場事關南宋流亡朝廷生死存亡的海戰已是一觸即發。

   祥興二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漢人投降大將張弘范進攻趙昺朝廷。後來在不久以前攻佔廣州的西夏後裔李恆也帶領援軍也加入張弘范軍。 

       三、崖山海戰

  此時宋軍兵力號稱20多萬,實際其中十數萬為文官、宮女、太監和其他非戰鬥人員,各類船隻兩千餘艘;元軍張弘范和李恆有兵力十餘萬(一說為三十萬),戰船數百艘。這時宋軍中有建議認為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

  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風縱火衝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

  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軍吃乾糧十餘日,飲海水之士兵嘔洩。張世傑率蘇劉義和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范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戰爭示意圖

  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張弘范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弘范認為火炮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張弘范將其軍分成四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弘范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里餘,並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恆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鬆懈了。

  正午時段,張弘范的水師於是正面進攻,接著用布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餘部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背著八歲的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壯烈殉國!(編者註:元軍)《宋史》記載戰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向世人昭示了一個民族寧折不彎,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后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中不幸溺卒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勢力的徹底滅亡,中國第一次整體亡於遊牧民族之手。「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哀歎的是故宋故明,是對華夏文明惋惜和懷念,也體現了漢文化在元清的洗劫摧殘下遭受了空前的破壞,發生了斷層。

  陸秀夫背幼帝投海

  南宋雖然覆沒,但輸得是這樣的悲壯,這樣有節烈之氣,勇士們面對外族入侵和壓迫,拚死抵抗,為爭取民族生存、自尊、自衛而英勇獻身,義無反顧。他們中的領袖:張世傑、陸秀夫與文天祥,被稱為「宋末三傑」。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