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之戰的結局 歷史上漠北之戰所帶來的影響
漠北之戰結局:漠北之戰最終以漢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在這次戰役中,共殲滅匈奴軍9萬餘人,使其一時無力渡漠南下。西漢亦損失兵力數萬人,馬10萬餘匹。左賢王所部主力幾乎全部被殲。
伊稚斜單于因與兵眾失散十餘日,以致於被誤認為戰死沙場,右谷蠡王自立為單于,十幾天後伊稚斜單于復出,右谷蠡王乃去號,匈奴王廷的混亂與狼狽狀態由此可見其嚴重。由於大批有生力量被殲、大批物資喪失,匈奴單于不敢再在大漠北緣立足而向西北方向遠遁,因而出現了「幕南無王庭」的局面。如果說漠南之戰後匈奴單于移王廷於漠北還可以看作是一種戰略轉移的話,那麼,漠北之戰後的「幕南無王廷」則標誌著匈奴勢力大範圍的退縮。此後,雙方暫時休戰,經過這次大決戰,危害漢朝百餘年的匈奴邊患已基本得到解決。
戰役評論
漠北之戰,是西漢與匈奴戰爭中規模最大也最艱巨的一次作戰,是在草原地區進行的一次成功作戰,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漢軍作戰指導明確,準備充分,漢武帝在取得河南、漠南、河西三大戰役的勝利的基礎上,根據漢軍經過實戰的鍛煉積累的運用騎兵集團進行長途奔襲與迂迴包抄的作戰經驗,利用匈奴王廷北徒之後誤以為漢軍不敢深入漠北的麻痺心理,決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大膽地制訂了遠途奔襲、深入漠北、犁廷掃穴、尋殲匈奴主力的戰略方針。與此同時,他又細心進行戰前的準備,除集中全國最精銳的騎兵和最優秀的戰將投入戰鬥外,還調集大批馬匹與步兵,運送糧草輻重,以解決遠距離作戰的補給問題。
在作戰中,漢軍統帥又發揮了出色的指揮才能,充分利用大騎兵集團快速、機動與衝擊力的特點,以優勢兵力,分路出擊,不僅敢於深入敵境,而且善於迂迴包秒,特別是衛青,在遭遇單于主力後,機智地運用了車守騎攻、協同作戰的新戰術,先借助戰車的防禦能力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繼而發揮騎兵迅速機動的攻擊能力,迂迴包妙敵軍的兩翼,一舉擊潰單于的主力,更顯示出其戰役指揮方面的優異才能。所有這一切,都為漢軍的勝利提供了保障。漠北之戰最終以漢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給予匈奴前所未有的打擊。經過這次大決戰,危害漢朝百餘年的匈奴邊患已基本上得到解決。從這個意義上說,漠北之戰實是漢武帝反擊匈奴戰爭的最高峰。
影響
漢朝為這次勝利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漢朝軍隊損失了80%的馬匹,這其中既包括戰鬥損失,也包括非戰鬥因素,如長途奔襲中的損耗,以及由於匈奴人在水源中投毒造成的瘟疫。漢朝中央政府在戰後為了彌補戰爭損失而增稅,加重了百姓的負擔。由此引起的饑荒與重稅使得漢帝國的人口顯著下降。
另一方面,匈奴遭受了更嚴重的打擊。匈奴人在戰爭和瘟疫中損失了大量人力,與此同時,家畜的大量損失造成了食物的短缺。而影響更為深遠的是,由於失去了南部的大量肥沃草原,匈奴部落被迫北遷至貧瘠而寒冷的北部戈壁沙漠和西伯利亞地區,面對更大的生存壓力。因此,漢朝與匈奴之間的實質性停火只維持了短短七年,匈奴人就在前112年南下侵擾五原。而匈奴帝國在此戰後再也沒有恢復到往日的強大,數十年後就分裂為多個小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