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簡介 唐代著名道士醫藥學家孫思邈生平
孫思邈(581-682),漢族,唐朝京兆華原(現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藥學家。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後人譽為「藥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
孫思邈幼年體弱多病,湯藥之資而罄盡家產。他自幼聰明過人,日誦千言,西魏大將獨孤信贊其為「聖童」。他通百家之說,崇尚老莊學說,兼通佛典。他生於西魏大統七年(公元581年),卒於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零一歲。
十八歲立志學醫,二十歲即為鄉鄰治病。他對古典醫學有深刻的研究,對民間驗方十分重視,一生致力於醫學臨床研究,對內、外、婦、兒、五官、針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項成果開創了我國醫藥學史上的先河,特別是論述醫德思想、倡導婦科、兒科、針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於藥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終南山、下江州,隱居太白山等地,邊行醫,邊採集中藥,邊臨床試驗,他是繼張仲景之後中國第一個全面系統研究中醫藥的先驅者,為祖國的中醫發展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功德。
孫思邈醫德高尚。他認為,醫生須以解除病人痛苦為唯一職責,其它則「無慾無求」,對病人一視同仁「皆如至尊」,「華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體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畢生精力實現了自己的醫德思想,是我國醫德思想的創始人,被西方稱之為「醫學論之父」,與希波克拉底齊名的世界三大醫德名人之一,中國古代當之無愧的著名科學家和思想家。孫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卻做官召請。周宣帝時,徵召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欲授於爵位,唐高宗欲拜諫議大夫,他都固辭不受,一心致力於醫學。
孫思邈一生勤於著書,晚年隱居於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五台山(藥王山)專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嘗釋卷。一生著書八十多種,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響最大,兩部巨著60卷,藥方論6500首。《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稱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醫藥學成就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對後世醫學的發展影響很深遠。
孫思邈是中華醫學發展先河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在中外醫學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功勳,千餘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贊孫思邈「鑿開徑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合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宋徽宗敕封為「妙應真人」,被後世尊稱為「藥王」。現今我國各地都有祠堂紀念。陝西耀縣藥王故里孫原村現存有藥王孫思邈誕生遺址、幼讀遺址、藥王墓及孫氏塋園,藥王碑苑和宏偉壯觀的藥王紀念中心藥王祠堂,每年農曆二月二開展規模宏大的藥王孫思邈文化節紀念活動。平時有來自日本、台灣、香港和全國各地的遊客絡繹不絕。
不好意思。我是用手機寫的。我有一本很久的古藥書。是華陀神醫。思孫邈編集。我不是醫生看不懂。幾斗。幾升。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