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動太平天國領導層的密告:東王欲殺洪奪位
1856年5月,天京城南面炮聲隆隆,殺聲四起,10餘萬大軍鏖戰方酣。石達開、秦日綱率部猛攻紫金山等清軍營盤,楊秀清出奇兵焚燒清軍馬隊,乘亂破清軍20餘座營盤,清江南大營崩潰,欽差大臣向榮自縊而亡(一說病死)。千里長江中下遊各重鎮,一時盡歸天國版圖。
對於天國領導層來說,似乎澄清江南指日可待,抵定中原亦為時不遠,天京城內一片歡聲雷動。然而對於洪秀全來說,這場勝利讓他歡喜也令他憂。他的不安來自東王楊秀清。早在剛進南京城不久,楊秀清主持的科舉考試試題居然是《四海之內有東王》,楊秀清的野心毫不避諱地公之於眾。幾年來,他又以各種理由壓制、打擊諸王,甚至曾經假借「天父」下凡的名義杖責洪秀全。
1856年7月,東王部下密告洪秀全一個驚天動地的消息——楊秀清欲殺洪奪位。洪秀全一見形勢大惡,密詔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諸王殺楊秀清。
天京事變後,原有的對清朝的戰略優勢不復存在了,戰局急轉直下,太平天國再也沒有徹底改變過防禦的劣勢。而在太平天國內部,局勢仍在繼續惡化。全家死難於天京事變的石達開率部屬出走,出於義憤,數十萬部隊隨他離去,弄得「天兵」為之一空。
石達開出走後,迫於壓力,洪秀全免除兩位兄長的王位,並選出陳玉成、李秀成為統帥,終於在風雨飄搖之中暫時穩定了形勢。但洪秀全不僅沒有徹底放權給陳、李兩人,還不斷分散其權柄,故意將其部下提拔到同位,使兩人無法有效施行指揮。
1863年底,就在天京的最後關頭,李秀成建議「讓城別走」,另開闢新的戰略空間。但是洪秀全卻堅決不同意,理由是:朕鐵桶江山,爾不扶,有人扶。爾說無兵,朕的天兵多過於水,何懼者乎!而此時城中部隊不過萬餘人,能戰者更少,天兵如水云云表明其完全墜入了臆想中的世界。李秀成深深失望,以自殺相威脅,只差剖心以明心跡,即使這樣也沒能讓洪秀全回心轉意。
1864年6月1日,天王府中愁雲慘淡,洪秀全病重死去。
不久,天京被湘軍攻佔,天王府的大火使夜空淒然變色。太平天國為什麼會失敗?這是一個引發了後世無數學者思考的問題,第一個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正是李秀成。
1864年8月7日,昏暗的牢房中,41歲的李秀成正在奮筆疾書。一位訪客告訴他,他將在當天被處決,而他的反應是「面無蹙容」。傍晚時分,他走向刑場,「談笑自若」,從容就義。他留下的自述被一些人認為是永遠的污點,是背叛的證據。真的如此嗎?
李秀成曾為了太平天國的存亡斷續,奔走南北戰場,一次次將天國從滅亡的邊緣拯救回來。他素有「仁慈」之名,不屠所攻之城,厚葬敵軍統帥。然而,歷史舞台上的他戴著鐐銬起舞,泣血忠告一次次被視為膽怯的象徵而棄之不顧,他血戰得來的一次次奇跡最終都被糜爛的政局、險惡的內亂、昏聵的君主、朝堂的奸佞抵消了,最終至大局不可收拾。
當湘軍破城而入的時候,他帶幼天王回家拜別母親,忠孝之間他選擇了忠。他把相隨多年的白馬讓給幼天王,並率殘部為其斷後,血戰一晝夜,直到馬力不濟,掉隊被俘。
李秀成年幼時家貧,靠自學成才,愛讀三國,平生用兵喜用智謀,而為人卻學足了趙子龍和關雲長的忠義、諸葛亮的鞠躬盡瘁,不管受多少打壓,不論多少智略不為洪秀全所用,他都做到不離不棄,即使最後時刻仍圖謀在清政府與湘軍中製造矛盾,為幼天王贏得喘息之機,甚至不惜背上「投降」、「晚節不保」的罵名。
《李秀成自述》是對太平天國運動的整體回顧,他以一腔悲憤寫下了太平天國最後的輓歌:「天王失國喪邦,實其自惹而亡!」
太平天國還沒能徹底取得成功,就已蛻變成了一個腐朽的封建王朝,直到最後的崩潰,不過10餘年。
徒有一部適應潮流的《資政新篇》,太平天國無法施行,清政府不願施行,更重要的是沒有能夠施行的階層。
但是,正是太平天國起義,使得一部分人終於從「河晏海清」的迷夢中驚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