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倚天屠龍記裡的明教與明朝國號有無關係?
明朝國號由來:這日八月十五,蝴蝶谷高壇前燒起熊熊大火。張無忌登壇宣誓反元抗胡,重申行善去惡、除暴安良的教旨。是日壇前火光燭天,香播四野,明教之盛,遠邁前代。那麼歷史上大明的國號是否真的是又倚天屠龍記中所記載的一樣呢?
明教和大明國號無關
兩人談了一會,張無忌順手取過楊逍案頭的書來,見封面寫著「明教流傳中土記」七個字的題籤,下面注著「弟子光明左使楊逍恭撰」一行小字。張無忌道:「楊左使,你文武全才,真乃本教的棟樑。」楊逍謝道:「多謝教主嘉獎。」張無忌翻開書來,但見小楷恭錄,事事旁徵博引。書中載得明白,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於唐武後延載元年傳入中土,其時波斯人拂多誕持明教「三宗經」來朝,中國人始習此教經典。唐大歷三年六月二十九日,長安洛陽建明教寺院「大雲光明寺」。此後太原、荊州、揚州、洪州、越州等重鎮,均建有大雲光明寺。至會昌三年,朝廷下令殺明教徒,明教勢力大衰。自此之後,明教便成為犯禁的秘密教會,歷朝均受官府摧殘。明教為圖生存,行事不免詭秘,終於摩尼教這個「摩」字,被人改為「魔」字,世人遂稱之為魔教。
——《倚天屠龍記》第二十五章舉火燎天何煌煌
明教是《倚天屠龍記》中最重要的武林勢力,張無忌、楊逍、范遙、「明教四王、紫白金青」等重量級人物讓它的大名婦幼皆知。金庸上面這段對明教傳入中國歷史的簡述大體不差,但小說中許多地方對明教的描寫還是和真實的歷史出入頗大。
被剝皮實草的教主
明教,源於公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Mani)所創立的摩尼教。摩尼出生於公元216年4月14日,他的家鄉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也就是古代的巴比倫,今天的伊拉克,當時屬於波斯帕提亞王朝,不過摩尼十歲的時候這個王朝被薩珊王朝所取代。摩尼說自己年輕的時候曾經得到神的啟示,要他在人間傳播新的教義。他最初吸收了自己的父親和家人入教,然後從海路到印度河流域傳教。大約在242年薩珊王朝的沙普爾一世登基之後,摩尼回到波斯地區,將國王的弟弟卑路斯收入門下,由此獲得了覲見最高統治者的機會。公元243年4月9日,在沙普爾的支持下,摩尼公開向波斯帝國的臣民們宣講他的教義,一個新宗教從此誕生。
摩尼教義的核心是「二宗三際論」,二宗就是光明與黑暗,也即善與惡;三際是初際、中際和後際,意味過去、現在和未來。摩尼認為,在開天闢地之前,存在著光明王國和黑暗王國,光明王國充滿善美,而黑暗王國則儘是醜惡,兩者斷然分開,互不干擾。後來黑暗侵入光明,引起明與暗之間的大戰,這就是中際時期。在中際,光明和黑暗相混合,天地和人類是這種混合的產物。摩尼教的創立正是為了超度人類的靈魂,使之早日擺脫黑暗的糾纏,重新回歸光明王國。摩尼認為,世界的末日終將到來,那時地球將毀滅,光明和黑暗又將截然分開,恢復到初際的情景,這就是後際。
摩尼教的原始教義吸收了基督教的諾斯替派和同樣發源於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的宗教成分。值得一提的是後者,瑣羅亞斯德教俗稱拜火教,中國人稱為祆教。由於祆教和摩尼教都傳自波斯,所以古代中國好多人把兩教經常混淆。金庸在小說裡也把兩教混為一談——明教有傳自波斯的「聖火令」,張無忌的白袍身前繡著一團火焰,明教徒說「焚我殘軀,熊熊聖火」——實際上聖火崇拜是祆教的禮俗,明教是「朝拜日,夕拜月」。
在沙普爾一世的時代,摩尼紅極一時。他出入宮廷,陪同國王與羅馬作戰,向四處派遣傳教團。然而好景不長,瓦赫蘭一世即位後,改變了對摩尼教的優容態度。摩尼被國王囚禁,277年2月26日,瓦赫蘭下令將摩尼釘死在十字架上。劊子手還將摩尼剝皮,填以稻草,掛在城門上。
瓦赫蘭對摩尼痛下殺手主要和教義有關,摩尼對現實世界是持完全否定態度的,在他看來,世界是黑暗入侵光明的產物,人類的肉身囚禁光明分子,都應該越早毀滅越好。摩尼臨死前,法官曾問他:「你主張禁止婚姻,以促使世界的毀滅嗎?」摩尼答:「是的,我們應當斷子絕孫,使世界光明。」瓦赫蘭以此治罪:「摩尼提倡世界的毀滅,我們應該趁他還沒得逞時,將他毀滅。」
和他之前各種宗教的創立者不同,摩尼明確提出要把自己的宗教建成一個世界宗教。他曾說:「以往的宗教局限於一個國家和一種語言;而我的宗教不同,它將流行於每個國家,它將採用所有的語言,它將傳及天涯海角。」早在摩尼在波斯風生水起的時候,他就派出門徒四處傳教,西到羅馬帝國的東方行省巴勒斯坦和亞歷山大;東到河中地區,也就是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在其西傳過程中,更多地吸收基督教的因素;而在東漸過程中,則又不斷吸收佛教的元素。摩尼一死,許多教徒逃往國外,這加速了摩尼教向外擴張的進程。中亞地區摩尼教的勢力越來越大,到了六世紀,總部設在撒馬爾罕的中亞教團竟然敢於和巴比倫的總教會決裂。中國的摩尼教來自於中亞,並不像《倚天屠龍記》中所說隸屬於波斯總教。
「大明」來自於白蓮教
金庸在小說中稱,幫朱元璋「打下江山的都是明教中人,是以國號不得不稱一個『明』字。明朝自洪武元年戊申至崇禎十七年甲申,二百七十七年的天下,均從明教而來」。這一說法始自於吳晗先生1941年發表在《清華學報》上《明教與大明帝國》一文,直到今天還有一定的影響力。八十年代以來,有學者指出,吳晗當時地處昆明,手中資料有限,其結論並不能令人信服。
吳晗觀察到,中國自古以來,國號要麼是初起之地名,要麼是所封土之爵邑,要麼追溯其所自始。而「大明」和這三種情況都無關,其文意「光明」也不知道從何而來。《明實錄》上也就簡簡單單一句「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為什麼是「大明」,語焉不詳。吳晗認為,朱元璋曾奉韓林兒的宋政權正朔,韓林兒有「小明王」之稱,他和父親韓山童都宣稱「彌勒下生、明王出世」,這個「明王」出自明教,而且明教和信奉彌勒的白蓮教有所融合。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元史專家楊訥在其著作《元代白蓮教研究》中對吳晗的說法進行了駁斥,他發現元代統治者將明教和景教置於一處管理,而白蓮教置於管理佛教的宣政院,這證明在元統治者心目中兩者判而有別。就算到了明朝,明教和白蓮教被禁,但兩者也還是單列,並沒有混淆。吳晗認為明教和三階教、白雲宗、白蓮社、禪宗、道教、大乘教、彌勒教以及其他秘密會社都混合了,而證據只有這些教派「不食葷酒,不殺物命,修懺念佛」,實際上這些特點是明教、白雲宗、白蓮教所固有,不能證明他們的混合。吳晗還指出明教持戒律甚嚴,這是實情,但反而和他自己的「混合說」矛盾,不能想像,明教在和那麼多教派混合後自己仍無改變。
楊訥指出,「明王」一詞並不為明教所獨有,佛教中就有不動明王、大威德明王的稱呼。《元史》明確記載韓山童為白蓮教中人,元代的白蓮教徒在信仰彌勒佛的同時,也信仰阿彌陀佛,在《大阿彌陀經》中,阿彌陀佛被稱為「諸佛光明之王」。「明王出世」就是阿彌陀佛出世。
朱元璋做過和尚,經營江南時對佛教也有所關注,他不會不知道韓林兒「小明王」的出典,也不會對《大阿彌陀經》這一稀鬆平常的佛典沒有瞭解,而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他和韓林兒讀過明教經典。作為歷史上唯一一個由僧人而掌天下的人,如果真有「諸佛光明之王」,這個「明王」捨朱元璋其誰?《大阿彌陀經》中還說,「明王」的光明將使「天下幽冥之處皆常大明」,「大明」實際上包含著朱元璋的建國理想。
不過,經過元末天下大亂的朱元璋深知民間秘密宗教的威脅,他登上帝座後,在洪武三年禁「白蓮社、明尊教、白雲宗」等「左道」,後來更是把這一禁令寫入了《大明律》。從此,明教作為一個獨立宗教不存在了。但還有其信徒在活動,民間也有人照樣供奉摩尼佛的偶像,但他們在行為方式上與道教和其他民間宗教已沒有多大的差別——扶乩、求籤、占卜、驅鬼之類。來自波斯的摩尼終於融入了中國民間信仰的萬神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