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出兵朝鮮抗美援朝的戰略決策是如何做出的?
抗美援朝戰爭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中國軍隊主動跨出國境,到國境外與美軍打仗。按照常規,強國侵略弱國,打到弱國的國土上,弱國能夠不投降,奮起抗爭,就非常不簡單了。而主動跨出國境,到異域去打強敵,世界上哪有這樣的事情啊!並且,這還是在共和國剛滿一歲的時候;並且,還是與以世界老大美國為首的「十六國聯軍」打仗;尤其是毛澤東堅持並推動中央作出這個決策,還是在中央高層開始內部意見不一、多數人不同意打的情況下,在統一思想的基礎上才作出的決策。
1950年10月1日國慶節,當國人還沉浸在歡慶之中的時候,毛澤東就接到朝鮮首相金日成的緊急求援電,說「聯合國軍」已經越過三八線,正以極快的速度向中朝邊境挺進,請求中國出兵援助。毛澤東思考了一夜,2日下午,就召集中央政治局在京人員討論是否出兵朝鮮問題。後來又多次開會討論,到19日正式作出了出兵的決策。開始的兩次會上,主張作戰的是少數派,中央領導人多數表示了對出兵的擔憂。據時任解放軍代總參謀長的聶榮臻回憶說,「大家發言的傾向是:『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最好不打這一仗。』」因為我們的國內戰爭還沒有完全結束,美國又這麼強。林彪的發言比較有代表性:我軍打蔣介石國民黨軍隊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得過美軍還很難說,它有龐大的陸海空軍,有原子彈,還有雄厚的工業基礎。
把它逼急了,它打兩顆原子彈或者用飛機對我大規模狂轟濫炸,也夠我們受的。這裡,不能因為林彪後來叛黨叛國了,就說林彪害怕美帝國主義;其實,當時參加會議的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陳雲、高崗、張聞天、李富春、鄧小平等人,多數都基本同意這一認識。主席也說「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主席為了讓大家暢所欲言,有的會議就不讓記錄。但毛澤東還是主張出兵。開始,基本上就是主席一個人傾向於打,第二次開會時周總理傾向於打。後來主席就讓在西北主政的彭德懷速來北京參與討論。結果彭老總放炮,認為必須要打、一定要打,再由主席堅持,大多數人也就同意了。這樣,一個驚天動地的決策就初步形成了。時任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楊尚昆在1951年元旦的日記中也曾這樣寫道:「主席決定志願軍入朝之舉,實在是英明萬分的、有遠見的決定,事至今日已如黑白之分明。如果當時要讓我來決定,我則會偏於『苟安』!」
那麼,真正促使主席下決心打這場戰爭的原因是什麼呢?人們都知道的原因是美軍打到了鴨綠江邊,中國的邊境安全受到了威脅,這是一條;還有一條,就是美國阻礙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還有一條,這一條甚至比第一條還要重要,那就是美國第七艦隊封鎖台灣海峽,阻止解放軍解放台灣。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6月27日,也就是戰爭爆發的第三天,美國總統杜魯門就發表聲明,除了出兵朝鮮的兩項內容外,還有一項:「我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台灣的任何進攻。」
可以說,這一項,既震驚了全體中國人,更深深刺痛了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的民族自尊心。你美國也太霸道了!朝鮮發生了內戰,中國既不是戰爭製造者也不是參與者,正一心一意地解放自己的國土台灣,結束內戰,招誰惹誰啦!尤其滑稽的是,你美國對大力支持北朝鮮的蘇聯連個屁也不敢放,卻對既沒有出兵又沒有挑釁的中國來勁了,無非是蘇聯強中國弱麼!無非是欺軟怕硬麼!但毛澤東不是蔣介石,新生的共和國對此迅速作出了反映,毛澤東指示周恩來外長當即發表聲明,對美國的做法定了性:「杜魯門二十七日的聲明和美國海軍的行動,乃是對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略。」同年11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伍修權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也非常形象地向全世界講清了這一道理,他說:能不能設想,因為西班牙內戰,義大利就有權佔領法國的科西嘉?能不能設想,因為墨西哥內戰,英國就有權利佔領美國的佛羅里達?這是毫無道理的,不能設想的。不過對於自恃世界最強實力的美國當權者來說,他們只相信強權和自己的價值觀念,根本不理睬他國的抗議。唯一的對抗辦法,也只有以實力來回敬。」可見,是美國的霸道行為、蔑視態度和對台灣的侵略行徑,深深地刺激了以毛澤東為首的新中國領袖們,不與美國較量一番,不讓他覺得刺蝟捏捏是扎手的,不把他打得滿地找牙,它是不會服勁的,中國也是不能安安心心地搞建設的。當時,我們幾乎沒有海軍,無法與第七艦隊作戰,於是就把戰場選擇在了容易發揮我軍長處的朝鮮。有一種說法,說是因為抗美援朝,使台灣到今天還得不到解放,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顛倒了其中的因果關係。不是因為抗美援朝使台灣到得不到解放,而是因為美國封鎖了台灣海峽促使中國抗美援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