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華民族向來以「四大發明」而自豪,但這個說法是抗戰時才提出的。
最早的說法是「三大發明」,由英國17世紀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提出,分別為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
1942年,抗日戰爭正處於相持階段,蔣介石覺得急需借助一個東西來振奮軍心。這時,他碰巧聽說英國學者李約瑟在搞中國科技史,於是派人將李約瑟請到了陪都重慶。第二年,李約瑟就提出了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為中...
黃百韜追悼會:蔣介石竟痛哭「黃埔精神不死「
黃百韜(1900—1948),字煥然,號寒玉,國民黨軍將領。初在江蘇省防部隊任排長、連長。被奉系軍閥張宗昌俘虜後,投靠奉系,升任旅長。張宗昌被蔣介石消滅後,投靠蔣介石,任國民政府軍第41師師長、國民黨冀察戰區參謀長、國民黨政府軍司令部高參、國民黨第三戰區參謀長、陸軍中將、國民黨陸軍第二十五軍軍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國民黨第七兵團司令。1948年11月22日在淮海戰役中身亡。 &n...
蔣介石中原大戰勝利秘訣:花車將軍打四方
中原大戰的結果雖然以代表中央的蔣介石勝出;但是他所倚仗的各種手法,包括以職位、金錢、美女收買對手部下,拉攏一派打擊另一派,雖然一時有效,但其實都無助增加國民黨內派別間的團結。日後的西安事變,以至抗戰勝利後國共戰爭國民政府軍的潰敗,在某程度上都是國民黨這種危機的再現。
「中原大戰」是1930年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和桂系李宗仁之間的軍閥戰爭。因為這次戰爭主要在地處中原的河...
蔣介石「兼職狂」:抗戰時連運輸局長都想兼任
張治中多年追隨蔣介石左右,處在眾多文武高官注目之中。
張治中是蔣介石的心腹。他明知蔣終必失敗,但卻忠心耿耿,甚而為其吹喇叭抬轎子,"謳歌諛頌"提高蔣的威信。蔣介石對張治中也不薄。"淞滬之戰"後,張屢遞辭呈,蔣不批。最後准了還要他先履新(大本營管理部部長)後再走。抗戰中的長沙文夕大火,給長沙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張請求"嚴予處分"。蔣寬恕了張,槍斃了長沙警備司令酆悌等三人,只給...
諜戰密聞:何事使蔣介石受驚後大罵戴笠無能?
小小年紀打入軍統
在我黨傑出的特工中,年僅18歲就打入戴笠軍統局內部的張露萍是一位情報巾幗英雄。
張露萍原名余家英,1937年,16歲的她經中共川西特委負責人車耀先保送到延安軍政大學受訓。
這年秋天的一個夜晚,重慶曾家巖的八路軍辦事處,來了兩個受進步思想影響的國民黨軍統電台軍官,張蔚林和馮傳慶。南方局軍事組組長葉劍英接待了他們,決定讓他們繼續留在軍統內工作,獲取情報...
新桂系軍閥首腦人物李宗仁為什麼會敗給蔣介石?
導讀:一九二八年,李宗仁主政湖北。當時王世傑、李四光等鄂籍知名教授籌建武漢大學,請李宗仁予以支持。在全面抗戰爆發前,中國的內戰其實一直都沒有中斷過,軍頭們也都盡可能把金錢用在自己的軍隊中,以確保立於不敗之地,然而一個頗有意思的現象是,幾乎所有軍頭都不敢輕視教育,不敢不在教育上投資。 李宗仁是新桂系的首腦人物,當然也是一個軍頭,或者說是地方軍閥。他從當時極其緊張的軍費中...
揭秘蔣介石最後一次大陸閱兵:國旗升一半掉落
1949年,蔣介石的日子已經就非常不好過了。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成立,這個時候,蔣介石還在大陸指揮對抗。但等到了1949年12月的時候,蔣介石在大陸的氣數,就真的到了最後了。 從重慶跑到昆明的蔣介石,和全國人一樣,都知道大陸是沒希望了。 昆明人聽說蔣介石來了,非常的緊張。 他們怕共產黨猛攻昆明,到時候自己的命也會因為蔣介石而搭上,街上的商店都不願意開門。 警...
第一次滇緬路會戰失敗的誘因:蔣介石與史迪威的分歧
緬甸之戰以盟國方面的失敗而告終,中國遠征軍損失慘重。造成這一結局的原因很多,就中方言,兩個主要指揮者史迪威和蔣介石對此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進兵東南亞,迅速橫掃菲律賓、馬來亞、新加坡,前鋒直指緬甸。緬甸對中、英兩國均具重要意義,從國際國內戰略局勢出發, 中、英決定在此聯合進行對日戰爭。戰爭最終以盟國方面的失敗而告終,中國遠征軍損失十分慘重。造成...
1927年蔣介石訪日:曾拜訪「田中奏折」的作者
1927年8月13日,由於國民黨內掀起的「倒蔣」浪潮及北伐受阻,蔣介石被迫通電下野。
蔣介石在辭卸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之後,曾回故鄉浙江省奉化縣稍作休息,以備「待機而動」。就在此時,他產生了去海外旅行考察、「觀摩他人優點」的想法。打定主意後,蔣介石將考察的目標定為「日本政治社會學,德國哲學與軍事學,法國政治與社會學,英國政治、經濟及海軍,美國哲學與經濟,義大利社會與政治和...
民國中原大戰的導火索:蔣介石和桂繫在湖南鬥法
編遣會議結束後,李、白偵知,蔣介石已決定撤銷各地的政治分會。自老蔣復出,新桂系就喪失了對中央政府的控制權,他們所唯一能依賴的合法組織是武漢政治分會,一旦政治分會被撤銷,用以罷免魯滌平的工具就沒有了。
正好蔣介石此時離開南京,回到了家鄉浙江奉化。新桂系決定抓住時機,先發制人。李宗仁不再回武漢,而是來往於寧滬之間。除窺伺各方面的動靜外,他主要還是為了裝出一副好暇以整的態度,以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