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統年間,蒙古瓦刺部大舉進犯中原。明英宗親自率領五十萬大軍迎敵。蒙漢兩軍於土木堡附近展開一場大戰。結果明軍大敗於土木堡,不但五十萬大軍損失過半,就連一國之君明英宗也被掠去,一時天下震驚。事實上,造成這一事變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明軍的指揮竟然是一個根本不懂軍事的太監,此人就是權傾一時的宦官王振。由於王振在這次戰爭中被護衛將軍樊忠亂錘擊斃,英宗復位後,竟又為王振恢復官爵,並將...
袁崇煥的關寧鐵騎:明朝最後一支抵禦外敵的精銳
明朝末年,有一支曾讓滿清八旗勁旅聞風喪膽的特種部隊,這就是明朝重臣袁崇煥精心訓練出來的關寧鐵騎。寧遠大戰期間,1萬明朝殘兵打敗了13萬八旗勁旅,只因為那是攻防戰,許多人並不以為然。但是寧錦會戰,關寧鐵騎卻實實在在的在野戰中打敗了滿清八旗勁旅。當時,遼東軍隊不過7萬人,卻鑄就了一條讓滿清八旗不可逾越而一籌莫展的寧錦防線。後來滿清八旗勁旅經蒙古入寇北京...
明朝「奪門之變」的台前幕後:誰主導了這場復辟
事件始末:中國明代將領石亨、太監曹吉祥等於景泰八年(1457)擁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的政變。又名南宮復辟。以石亨等攻破南宮門,奉英宗升奉天殿復辟,故名。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明英宗在土木之變中被俘。九月,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等擁立英宗弟郕王朱祁鈺為帝(即明代宗景泰景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次年,英宗被釋歸,為景帝幽禁於南宮。景泰八年正月,景帝病重,不能臨朝,石亨見帝疾甚,即與...
明朝服飾:明代男子服飾網巾
網巾是一種系束髮髻的網罩,多以黑色細繩、馬尾、棕絲編織而成。網巾的作用,除了約發以外,還是男子成年的標誌。一般襯在冠帽之內,也咳直接露在外面。網巾的產生影響大約在洪武初年,其緣起據說與明太祖有關。戴網巾的男子
戴網巾的男子
明朝服飾:明代官吏朝服
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明朝官吏朝服,不分文武,都戴梁冠。以冠上梁數辨別等級,其制有一梁至八梁不等,公、侯、伯及駙馬梁冠,另加貂蟬籠巾,籠巾呈四方型,前後附金蟬或玳瑁蟬。公爵冠上還插有雉尾(野雞毛)。凡一品以下官員,朝服只戴梁冠,不用貂蟬籠巾,在梁冠的頂部,一般還插有一支彎曲的竹木筆桿,上端聯有絲絨作成的筆毫,名為「立筆」,實際上是仿照漢朝的...
明朝服飾:明代仕女服飾比甲
比甲是一種無袖、無領的對襟馬甲,其樣式較後來的馬甲要長。據說產生於元代,初為皇帝所服,後才普及於民間,轉而成為一般婦女的服飾。《元史》:「又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後長倍於前,亦去領袖,綴以兩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馬,時皆仿之。」從形象資料來看,元代婦女著比甲的確不太多。直到明代中葉,才形成一種風氣,大多也是青年婦女所穿著。明末清初人所作的《燕寢怡情》圖中,就有這種樣式。
揭秘:明朝普通人買個「大學」文憑要花多少錢?
買賣文憑之事,古今中外並不鮮見。比如,現在常見的大學招生指標,在古代便買賣興隆。因為斂財快,這甚至成為朝廷彌補國庫虧空的一種手段。
古代大學畢業生「包當官」
有人認為大學體制是西方人創造,其實不然。中國古代即有高等學府,只是辦學的理念和模式不同,而且不興叫「大學」。商時的中國大學叫「太學」;周時叫「國學」,國學是周王辦的,諸侯辦的則叫「泮宮」;西晉時稱「國子學」,...
明朝服飾:明代士人服飾
關於士人服裝的具體款式特點為斜大襟、大袖、袖長一律過手、衣長至腳面,穿時腰繫絲絛。這種服裝與道袍相似。宋朝時已有此衣式,是一種寬大而長的衣,元代禪僧也服次衣,為一般士人所穿。明初太祖制民庶章服用青布直身即此。後有作民謠云:「二可怪,兩隻衣袖像布袋」,即指此衣。戴儒巾或四方平定巾,穿衫子的士人
戴儒巾或四方平定巾,穿衫子的士人
明朝宮妃化妝品一年花多少銀子?
在清朝,七品級的太監月俸在4兩~5兩銀子之間,以3000名太監來說,每月發給太監的工資就超過一萬兩銀子。 由於後宮俸祿是一筆龐大的開支和經濟負擔,所以要進行後宮「立法」,以達到減少支出的目的。據《國朝宮史》反映,明代後宮開支巨大,「有明之季,脂粉錢歲至四十萬兩,內用薪炭,巧立名色,靡費更甚」。 有鑒於此,清朝皇家制定了一套嚴格的後宮經費使用制度,「我聖祖仁皇帝鑒往規來,禁浮...
揭秘:大明朝首輔張居正因何惹來了抄家滅族之禍
導讀: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湖廣江陵(今湖北荊州)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張居正考中進士。當多數同科進士熱衷於文章詩詞之時,他卻經常「周行阡陌間」,考察「歲時之豐凶」和農民疾苦,以深沉的目光關注著國計民生。隆慶元年(1567年),張居正進入內閣,次年上《陳六事疏》,提出改革方案,未被採納。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病故,年僅10歲的神宗繼位。張居正升任內閣首輔,終於得以「任法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