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歷史上真實的良相狄仁傑
近日中央電視台每晚黃金正熱播電視連續劇《神探狄仁傑Ⅰ、Ⅱ》,劇情引人入勝,觀眾不僅對每個案件的神秘懸疑記憶猶新,更是對劇中主角狄仁傑的案件推理讚不絕口。現在大多數中國人對狄仁傑的認識,有很大一部分源自荷蘭的漢學大師高羅佩博士對狄仁傑的傳播。他的偵探小說《狄公案》發行100多萬冊,並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由此人們大多知道了狄仁傑是破案高手,卻很少注意到他的為官之道。歷史上女性掌權通常多疑而嗜殺,而武則天作為歷史上唯一稱帝的女性更是其中的典型人物。高處不勝寒,在這樣一位皇帝的身邊,狄仁傑能多年身處高位而不衰,他自然有其獨到之處。他在為官的時間裡,順應民心,輔佐皇帝,恢復李氏王朝。與這些事情相比,他破的奇案反倒是不那麼重要了
大丈夫
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年),年近不惑的狄仁傑升任大理丞,一年之內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1.7萬餘人,無冤訴者,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大法官。狄公斷案如神之說應源於此。然而相對於斷案,狄仁傑的直諫更負盛名。儀鳳元年(676年),武衛大將軍權善才誤砍昭陵柏樹,唐高宗大怒,命令將其殺死。狄仁傑奏罪不當死,唐高宗疾言厲色地說:「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狄仁傑神色不變,據法說理:「犯言直諫,自古以為難。臣以為遇桀、紂則難,通堯、舜則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殺之,是法不信於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終於迫使唐高宗改變了主意,赦免了權善才的死罪。
不久,狄仁傑被唐高宗任命為待御史,負責審判案件,糾劾百官。調露元年(679年),司農卿韋弘機建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寬敞壯麗。狄仁傑上奏章彈劾韋弘機引導皇帝追求奢侈,韋弘機因此被免職。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傑毫不留情地揭露其為非作歹的罪行,請求交付法司審理。唐高宗想寬容包庇王本立,狄仁傑以身護法:「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輩!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於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戒!」王本立最終被定罪,朝廷肅然。後來,狄仁傑官遷度支郎中,唐高宗準備巡幸汾陽宮,以狄仁傑為知頓使,先行佈置中途食宿之所。并州長史李沖玄以「道出妒女祠」,征發數萬人別開御道。狄仁傑說:「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罷,免除了并州數萬人的勞役。唐高宗聞之讚歎說「真大丈夫矣!」
周良相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其時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狄仁傑注意妥善處理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關係,「撫和戎夏,內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為他勒碑頌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隴右,寧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後上表舉薦,狄仁傑升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撫使。到任之後狄仁傑針對當時吳、楚多淫祠的弊俗,奏請焚燬祠廟1700餘所,唯留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減輕了江南人民的負擔。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衝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響應,武則天平定了這次宗室叛亂後,派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當時,受越王株連的有六七百人在監,籍沒者多達5000人。狄仁傑深知大多數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軍中服役的,因此上疏武則天:「此輩鹹非本心,伏望哀其詿誤。」武則天聽從了他的建議,特赦了這批死囚,改殺為流,安撫了百姓,穩定了豫州的局勢。其時,平定越王李貞的是宰相張光弼,將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傑沒有答應,反而怒斥張光弼殺戮降卒,以邀戰功。他說「亂河南者,一越王貞耳。今一貞死而萬貞生……明公董戎三十萬,平一亂臣,不戢兵鋒,縱兵暴橫,無罪之人,肝腦塗地……但恐冤聲騰沸,上徹於天。如得上方斬馬劍加於君頸,雖死如歸。」狄仁傑義正辭嚴,張光弼無言可對,但懷恨在心,還朝後奏狄仁傑出言不遜。狄仁傑被貶為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入為洛州司馬。
但是,狄仁傑的才幹與名望,已經逐漸得到武則天的讚賞和信任。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被任命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中書省)鸞台(門下省)平章事,開始了他的宰相生涯。身居要職,狄仁傑謹慎自持。一日,武則天對他說:「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譖卿者乎?」狄仁傑謝曰:「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並為善友。臣請不知。」武則天對他坦蕩豁達的胸懷深為歎服。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升為內史(中書令)。這年夏天,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有胡僧邀請她觀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為國教的武則天答應了。狄仁傑跪於馬前攔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詭詐,直欲邀致萬乘所宜臨也。」武則天遂中道而還。是年秋天,武則天欲造浮屠大像,預計費用多達數百萬,宮不能足,於是詔令天下僧尼日施一錢以助。狄仁傑上疏諫曰:「如來設教,以慈悲為主。豈欲勞人,以在虛飾?比來水旱不節,當今邊境未寧。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以救之?」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免去其役。
唐功臣
狄仁傑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是興復唐皇室。這個活動,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將被囚禁在房州的李顯迎回洛陽,然後把他推上儲君位置。這一步,在狄仁傑活著的時候,便已成功了。第二步是將李顯推上帝位,這一步在狄仁傑死後,才得以實現。
狄仁傑要實現他的想法,首要的一條就是要設法對武則天施加影響,改變她對兩個兒子的看法,使李顯與李旦兄弟能夠擺脫被囚禁的地位。但在他與武則天建立相當緊密的信任之前,要想對武則天施加影響,是不可能的。武則天延載三年(696年)五月以後,狄仁傑逐漸獲得了這種信任。
獲得信任以後,狄仁傑不露聲色地展開了興復唐皇室的活動。這個活動分兩步進行,一是利用別人;一是他親自出馬,雙管齊下。這個時候,武則天養了兩個男寵,張易之與張昌宗。這兩個人是嫡姓兄弟,原來地位不高,因為備受武則天寵愛,旬日之間,貴震天下。武承嗣極力想接近他們,以謀求太子位置,狄仁傑也接近他們,以實現自己的計畫。二張兄弟有一種不自安的心理:他們現在的地位是如此優越,又來得如此容易。他們擔心,有朝一日,不幸的事情會發生,他們將喪失一切,乃至於自己的生命。
於是,他們向狄仁傑請教「自安之術」。狄仁傑告訴他們,只有一個方法,可以長保富貴,這便是勸武則天將李顯迎回洛陽,並立為太子,二張如能立此奇功,一旦武則天去世,繼承帝位的便是李顯,二張有了迎立之功,任何災難也就不會降臨到他們頭上了。二張採納了狄仁傑的意見。
狄仁傑又用與武則天接觸的機會,多方勸說武則天。一次,武則天帶著一種不安的情緒,和近臣們談起了她的一個夢,她夢見一隻大而美麗的鸚鵡,可是它的兩個翅膀全折斷了。武則天要求近臣們對這個夢做出解釋。在一段沉默之後,狄仁傑說話了:「臣以為,那隻大而美麗的鸚鵡就是陛下自己,因為陛下姓武。」這個解釋是有根據的,因為武則天常將鸚鵡來擬比自己。「兩翅,就是陛下的兩個兒子。」狄仁傑指的是李顯與李旦。「現在,他們都處於被囚禁的地位,這就是兩翅折斷的意思。沒有翅膀的鸚鵡不能飛翔,陛下起用王子,鸚鵡就能飛翔了。」
聖歷元年(698年),武則天的侄兒武承嗣、武三思數次使人遊說太后,請立為太子。武則天猶豫不決。狄仁傑以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勸說武則天順應民心,復立廬陵王李顯。當時,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勸武則天迎立李顯,但沒有為武則天接受。對武則天瞭解透徹、洞燭機微的狄仁傑從母子親情的角度從容地勸說她:「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武則天說:「此朕家事,卿勿預知。」狄仁傑沉著而鄭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皇土?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位備宰相,豈得不預知乎?」最終,武則天感悟,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唐祚得以維繫。
梁國公
作為一名精忠謀國的宰相,狄仁傑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舉賢為意。一次,武則天讓他舉薦一名將相之才,狄仁傑向她推舉了荊州長史張柬之。武則天將張柬之提升為洛州司馬。過了幾天,又讓狄仁傑舉薦將相之才,狄仁傑曰:「前薦張柬之,尚未用也。」武則天答已經將他提升了。狄仁傑曰:「臣所薦者可為宰相,非司馬也。」由於狄仁傑的大力舉薦,張柬之被武則天任命為秋官侍郎,又過了一段時間,升位宰相。後來,在狄仁傑死後的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趁武則天病重,擁戴唐中宗復位,為匡復唐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狄仁傑還先後舉薦了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位忠貞廉潔、精明幹練的官員,他們被武則天委以重任之後,政風為之一變,朝中出現了一種剛正之氣。以後,他們都成為唐代中興名臣。對於少數民族將領,狄仁傑也能舉賢薦能。契丹猛將李楷固曾經屢次率兵打敗武周軍隊,後兵敗來降,有關部門主張處斬之。狄仁傑認為李楷固有驍將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節,於是奏請授其官爵,委以專征,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果然,李楷固等率軍討伐契丹餘眾,凱旋而歸,武則天設宴慶功,舉杯對狄仁傑說「公之功也」。由於狄仁傑有知人之明,有人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傑回答:「舉賢為國,非為私也。」
在狄仁傑為相的幾年中,武則天對他的信任與重用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稱狄仁傑為「國老」而不名。狄仁傑喜歡面引廷爭,武則天「每屈意從之」。狄仁傑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則天不許,入見,常阻止其拜。武則天曾告誡朝中官吏:「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淒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謚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