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宋朝的「插食」:實為美味糕點的一種裝扮
食物怎麼裝飾?宋朝人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直接在食物上面插花、插彩旗,還有一種方法是用竹子或者鐵絲紮成某種造型,把食物掛上去。
南宋有一員大將,名叫張俊,跟岳飛是同僚,岳飛死後,此人被封為郡王,很受宋高宗寵幸。有一年,高宗帶著皇親國戚和文武百官去他家做客,他受寵若驚,大擺筵宴,上了很多很多菜。
據《武林舊事》記載,那天宴席上先擺出各種果盤,再擺出各種開胃小菜,開始喝酒的時候,又上了幾十道下酒菜,喝完酒以後又上插食,上完插食又上果盤,上完果盤又上各種精緻麵點,前前後後光菜名兒就有好幾百種,宋高宗和隨駕群臣從上午一直吃到天黑,吃得眼花繚亂、天昏地暗。
果盤、麵點、開胃菜、下酒菜,這些我們都能理解,問題是在下酒菜後面還有「插食」,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美食呢?我以前望文生義,想當然地認為那是在酒宴當中穿插著擺上的主食。現在讀書多了,總算弄明白了,原來插食是經過裝飾的食物。
食物怎麼裝飾?宋朝人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直接在食物上面插花、插彩旗,還有一種方法是用竹子或者鐵絲紮成某種造型,把食物掛上去。
比如說宋朝人過重陽節,要互相饋送重陽糕,這重陽糕就是一種插食:把米粉用糖水和勻,做成米糕,上籠蒸熟,出籠後,在頂上插一面小旗幟,端著給鄰居家送過去(參見《夢梁錄》卷5《九月》)。好好的糕點,為什麼要插旗?不是為了好吃,只是為了好看———糕點插旗如同給美女戴上珠翠,是在幫美食扮靚。
再比如說宋朝人過端午節,家家戶戶用艾草、菖蒲和向日葵紮成小樹或者小山的形狀,擺到家門口,再用紅絲線拴幾十隻粽子掛上去,就像西方人過聖誕時往聖誕樹上掛糖果一樣(參見《武林舊事》卷3《端午》)。有錢人則用金銀絲扎一個大蜈蚣,蜈蚣百腳朝天,腳上串起橘子、柑子、粽子、蜜餞,時稱「插食盤架」。小孩子貪玩,把果子蜜餞從插食盤架上取下來,抱著啃,據說可以辟邪。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張俊那天給宋高宗上的插食:炒白腰子、炙肚肫(烤羊肚)、炙鶉子脯(烤鵪鶉)、炙炊餅(烤饅頭)、不炙炊餅(蒸饅頭)……本來都是些尋常食物,但是張俊讓工匠紮成假山和盆景,再把這些俗不拉幾的吃食往上一掛,效果立馬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