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利潤存在的地方,就必然會有商人。馬克思說過,300%的利潤,已足以讓商人們鋌而走險,更何況是「利可十倍」。與日本人的長期交往,讓許多沿海地區的富商大賈們都見識到了彼此貿易所能帶來的豐厚利潤。不少沿海豪戶,都建造有巨型的船舶,進行著大規模的走私貿易,「法不能止」。這些走私貿易存在的本身,其實是對明朝嚴厲的海禁政策與抑商政策的一種撥亂反正。大明朝的這種由朱元璋制定的國策,...
明朝首輔葉向高簡介 葉向高怎麼死的?
葉向高(1559-1627年),字進卿,號台山,福建省福清縣人。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進編修,遷南京國子監司業。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調任皇長子侍班。因直言國事,得罪內閣首輔沈一貫,轉任南京禮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職。 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沈一貫罷職後,向高昇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1612任首輔,加上後來泰昌、天啟間3年,人稱「獨相十三載」。 時朝政廢弛...
[圖文]明朝紅丸奇案:皇帝服「仙丹」離奇死去
朱翊鈞
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的七、八、九三個月,是明朝建國以來氣氛最陰沉的三個月。七月中旬,當了48年皇帝的朱翊鈞駕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即位剛一個月的新君朱常洛因服了兩粒神秘的「仙丹」一命歸西,頓時,朝野嘩然。為什麼老成持重的內閣首輔方從哲會成為眾矢之的?謀害朱常洛的兇手究竟是誰?請看本文。
病急亂投醫,新皇帝欲服「仙丹」 萬曆帝賓天後,皇太子朱常洛已於八月初一即了皇位...
明朝為了制約權力建立的內閣最後成為倒台的誘因
自秦朝以來,封建中國的歷朝歷代都是中央集權專制國家。到了明朝,這種中央集權的方式達到了頂峰,在中央官制上,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而代之以「私臣」治國的內閣制度。明朝的內閣制度是怎樣一種制度,又是如何運作的?歷來議論很多,所持的觀點也各有不同,很難形成一致的看法。
明初立國時,一開始朱元璋曾經沿用元代的制度,以中書省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設左右丞相總領政務,也即奉行歷代...
明朝史上第一功臣徐達為何能夠躲過朱元璋迫害?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詔建立功臣廟,並親自確定功臣的位次,以徐達為第一,下面依次是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等人。徐達能夠成為明王朝的開國第一功臣,不只是因為他是朱元璋的老鄉、少年時代的好夥伴,更重要的是他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明王朝的建立過程中,徐達開闢江漢流域,掃清淮楚之地,攻取浙西,席捲中原,聲勢威名直達塞外,先後降服王...
敢對皇帝破口大罵!唐朝和明朝官員如何罵皇帝的?
在中國歷史上,皇帝集神權、皇權、族權於一身,忠君是最高的的政治原則和道德準繩。在公眾場合敢於對皇帝大不敬,那是死罪,那是要殺頭的,所有舊時有一句民諺,叫「關起門來罵皇帝」,但也不怕死的,當面罵皇帝,或者寫打油詩、編排戲劇等方式來罵皇帝的。罵皇帝罵得最熱火朝天的要數唐代和明代兩個朝代。 唐代的唐太宗差不多是在魏征的唾沫裡當的皇帝。魏征從政策問題一直罵到作風問題,如果你膽...
明朝首輔高拱為何僅當了7天托孤大臣就遭罷免?
明神宗即位後,高拱以主幼,欲收司禮監之權,還之於內閣。與張居正謀,張居正與馮保交好,馮保進讒太后責高拱專恣,被勒令致仕。萬曆六年死於家中。萬曆七年贈復原官。 高拱(1513年—1578年),字肅卿,號中玄。漢族,新鄭人。中國明代嘉靖、隆慶時大臣。 一、同受顧命 隆慶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如果按公歷,是1572年7月4日,北京就要迎來這一年最熱的日子。但是,紫禁城乾清宮的氣氛,卻像是冷到...
明朝梃擊案:萬曆皇帝為何包庇謀殺太子的皇妃?
萬曆皇帝為何包庇謀殺太子的皇妃?梃擊案,發生在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當時,神宗皇后無子嗣,王恭妃生子常洛,鄭貴妃生子常洵。開始,因鄭貴妃得寵,神宗想違背「立嗣以長」的祖訓,冊立朱常洵為太子,遭到東林黨的反對,不得已只好冊立朱常洛為太子。這時,有個叫張差的人,手持木棒闖入太子的居所——慈慶宮,並打傷了守門太監。張差被審時,供出是鄭貴妃手下太監龐保、劉成引進的。時人懷疑鄭貴...
大明朝永歷帝在竟是在緬甸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
南明永歷皇帝朱由榔是朱明王朝的末代皇帝,是當時全國各地以反清復明為目標的各支武裝都奉為正朔的統帥。他的敗亡標誌著滿清掃除了最後一個具有相當實力的朱明遺脈,從某種意義上也標誌著朱明王朝的滅亡,雖然他死後仍然有李定國,鄭成功等武裝堅持抗清,但已經沒有了朱明正朔的指揮,更像是地方割據自雄。本文介紹了朱由榔兵敗進入緬甸的前前後後,只為向大家再現這位末代皇帝的最後時光。 一、南明...
明朝與日本朝貢關係真相:日本竟將其看作是營利
明朝與日本的貿易關係,由於倭寇的騷擾,顯得異常複雜。明初幾位皇帝曾寄希望於通過外交途徑來抑制倭寇的侵擾,故對日本實行過羈縻政策,頒賜給勘合,准許他們入明朝貢。但是,因雙方對「朝貢」的理解不一樣,明朝方面企圖以此作為「羈縻」手段,以消除「釁隙」;而日本卻將其看作是營利之機,甚至把某些資金的籌集都寄托在朝貢之上。因此,日本各大名、寺社往往因爭取入明朝貢而激烈地競爭著,終於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