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第29-55卷發行式在南京舉行。新華社發
據新華社電 作為55卷《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的重要組成部分,8卷《遇難同胞名錄》3日在南京出版。8卷名錄共收錄了13000餘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較為詳盡的個人信息。
繼2005年出版28卷《南京大屠殺史料集》之後,在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70週年之際,又一批27卷《南京大屠殺史料集》3日在南京首發。
在新出版的史料集中,8卷《遇難同胞名錄...
[圖文]悼念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30萬遇難同胞74週年
淒厲的警報聲響徹古城南京上空。悼念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30萬遇難同胞74週年儀式暨南京國際和平日集會,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
江蘇省、南京市各有關部門、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各群眾團體負責人,南京市大中小學生代表,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遇難者家屬代表,來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平頂山慘案紀念館的代表以及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盧旺達等...
南京大屠殺調查報告:日軍罪行達29萬多種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時,伍長德是南京城的一名警察,37歲,江蘇邳縣人。15日,他躲在了司法院的難民收容所,心神不定,希望能躲過此劫,但最終他沒逃過厄運。 揚子晚報記者在南京市檔案館看見了一份「敵人罪行調查表」,該表的「被害人」一欄便寫著「伍長德等二千餘人」。檔案顯示,罪行人是1937年12月13日初即進入南京的日軍中島部隊,具體的「罪行人」是這支部隊的「官兵三十餘」。 檔案記述了日軍屠...
[圖文]嗜血的暴徒:南京大屠殺期間的日本隨軍記者
日本軍國主義當局在1937年7月7日對中國發動全面侵略戰爭後,一直特別重視新聞輿論的作用。在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數日,7月11日,首相近衛文縻召集日本各新聞通訊社代表「懇談」,要求他們「協力」日本對華戰爭。7月13日,近衛文縻又召集日本幾家著名雜誌社的代表,進行「懇談」,向他們提出同樣的要求。
遵照日本當局的指示,在1937年12月日軍進攻中國南京時,日本各大新聞傳媒單位,包括各大小報社...
南京保衛戰簡介 致使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慘烈一幕
南京保衛戰簡介: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淞滬會戰後,日軍更是直奔國民政府首都南京而來,妄圖一戰定中國,國民政府組織重軍進行南京保衛戰,讓日軍付出了慘痛代價,南京失守後,日軍為了報復,實行了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 全城動員,防空禦敵 1937年7月,日本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為配合地面部隊的進攻,打擊中國人民的反抗意志,佔絕對優勢的日本陸海軍航空隊,頻繁轟炸了中國的重要城市、港...
[多圖]日軍官兵回憶進攻南京與南京大屠殺
拖著疲憊步伐的日本兵,不斷地從少女身邊經過,但是大家都避開少女,繞路而行。我走近她,忽然發現少女的胸前有一張用日語寫的紙片。「請勿對這個少女動手,XX部隊XX中隊全體人員。」這是前面已經路過的部隊士兵們,給後續的日本士兵們一份要保護這個少女的請求書。
我向車輛部隊發出警告說:「有地雷,危險!」話音剛落,一輛車和人馬就被炸飛了。就這樣,敵人為了打擊日本軍,採取了各種各樣非人道的手段...
南京大屠殺暴行史實影像志
南京大屠殺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侵華日軍於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國的南京之後,在南京城區及郊區對中國平民和戰俘進行的長達6個星期的大規模屠殺、搶掠、強姦等戰爭罪行。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軍事法庭的有關判決,在大屠殺中有20萬以上至30萬以上中國平民和戰俘被日軍殺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軍縱火燒燬。而日本學者則眾說紛紜,但有部分人卻試圖抹殺事實。 2013.12....
南京大屠殺「京字第一號」證據是如何保存下來的?
生前居住在南京市四條巷的吳旋(原名吳連凱,1998年在南京去世),曾經為了保存一本內存16張照片的灰黃色硬皮相冊,提心吊膽地度過了2000多個日日夜夜! 那年吳旋才18歲,為了謀生,他參加了「汪偽交通電訊集訓隊」。日本教官和政訓員嘴裡喊著「中日親善」,卻常常對學員們惡語中傷、拳打腳踢。吳旋和100多個十八九歲的年輕人白天學發報、學旗語、學架線,夜晚就睡在市中心毗盧寺內的佛堂裡。 那天...
南京大屠殺前兩年的南京保衛戰軍事大演習
1935年12月上旬,在兩年後爆發南京保衛戰外圍戰鬥的蘇南原野上,軍馬嘶鳴,炮聲隆隆,兩支裝備齊全的多兵種部隊,各以攻防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為目的,在這裡進行了激烈的「廝殺」。這便是在蔣介石親自主持下,由訓練總監部總監唐生智上將直接指揮的一次「秋季大演習」。
拱衛首都早有預案
自「九一八」事變與「一·二八」淞滬抗戰之後,日本侵略者先後製造了偽滿洲國的成立和「華北事變」,步步吞食中國國土...
香港歷史教科書如何描述南京大屠殺
香港教科書有出版自由,但從殖民時期到今天,都有微妙自我審查。
很多人想知道,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歷史教科書是否存在尷尬之處,香港書本是怎樣去寫鴉片戰爭和南京大屠殺的?
探索香港歷史教科書的過去和現在,確實曾存在迴避中國近代歷史的態度,從而造成課程與現實抽離,學生的國家歸屬感薄弱。這種狀況直至上世紀80年代中才有所改變。
香港教統局高級課程統籌主任李志雄、中學中國歷史資深老師邱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