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前兩年的南京保衛戰軍事大演習 | 陽光歷史

 

A-A+

南京大屠殺前兩年的南京保衛戰軍事大演習

2014年11月08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161 次

1935年12月上旬,在兩年後爆發南京保衛戰外圍戰鬥的蘇南原野上,軍馬嘶鳴,炮聲隆隆,兩支裝備齊全的多兵種部隊,各以攻防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為目的,在這裡進行了激烈的「廝殺」。這便是在蔣介石親自主持下,由訓練總監部總監唐生智上將直接指揮的一次「秋季大演習」。


拱衛首都早有預案


自「九一八」事變與「一·二八」淞滬抗戰之後,日本侵略者先後製造了偽滿洲國的成立和「華北事變」,步步吞食中國國土,其亡華之心日益暴露。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在「安內攘外」政策的影響下,雖尚未下定全面抗擊日本侵略的決心,但為政權安危計,對於未來日本侵略及中國抗戰的戰略、政略亦在不斷謀劃中。南京國民政府軍事當局判定,在未來戰爭中,日方必以「速戰速決」為其作戰方針,而為求「速戰速決」,日軍必會自北方移師京滬地區,並由淞滬揮師西進,以攻陷南京為其目標。


面對海、空力量佔絕對優勢,擁有大量飛機、坦克、大炮等精良武器的日軍,中方亟需籌劃如何充分利用長江三角洲平原、河網地帶的地理特點,發揚本土作戰、熟悉地形等優勢,以取得京滬會戰的理想成果。1935年春,唐生智為軍事委員會擬訂了《京滬保衛戰軍事設想和計畫》。這一計畫聽取軍事家蔣百里的意見,並得到蔣介石的核准。唐生智在後來的回憶中曾述及:「以上海、杭州灣為第一線,昆山、無錫、蘇州、杭州一帶為第二線,江陰、鎮江為第三線,南京、京杭公路為第四線。」計畫書還規定「各線部隊應該預先有準備,假如上海的部隊打了一個時期要撤退時,則第一線上海、杭州灣的部隊撤退到浙江以西、皖南一帶,整理補充,並在那裡準備陣地。以後各線則陸續往後方調動,以作長期抗日的準備」。


未來保衛京滬戰役的構想既已確定,中國軍事當局便決定選擇適當地域,組織一次拱衛首都的實戰演習。這年8月,蔣介石命唐生智指導參謀本部的承辦人員擬訂實戰演習的草案,並編製預算。9月中旬,各種演習草案已大致就緒,蔣介石復電令預定參加演習的主要部隊第三十六師與第八十七師,先後集中到南京附近整頓,此後每週舉行匯報會一次,以使演習準備工作得以不斷完善。10月上旬,參謀本部第一廳主持演習人員,依據擬訂的演習偵察計畫,赴句容、湯山一帶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演習地形考察。中旬,蔣介石由太原返京,聽取唐生智關於演習籌備情形的匯報,對演習地點選定的原則及演習科目、日程等項作出面諭,對原計畫作了大幅調整。於是,唐生智又率參謀本部人員根據蔣介石新的指示精神,重新擬訂出修正的演習大綱與指導要領,從而正式形成了《1935年秋季大演習計畫》。


東西兩軍「鏖戰」京畿


1935年11月初,演習的領導機構和組織實施計畫正式出台。其領導成員安排如下:


演習統監部統監蔣介石(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參謀長唐生智(訓練總監)


副參謀長楊傑(參謀本部參謀次長)


熊斌(參謀本部參謀次長)


參謀處主任劉光(軍委會辦公廳副主任)


東軍司令官張治中(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


西軍司令官谷正倫(首都憲兵司令兼警備司令)


東軍審判長周亞國(訓練總監部副監)


西軍審判長張華輔(訓練總監部副監)


中央審判長楊傑(兼)


參加演習的主幹部隊都是陸軍中裝備優良、訓練有素的佼佼者。東軍以第八十七師和教導總隊為基幹,集結於宜興附近,向南京方向進攻;西軍以第三十六師及由中央軍校學生編成的第一混成旅為基幹,集結於天王寺附近,以拱衛首都、反擊入侵為目的。雙方都配有飛機、炮兵、裝甲兵、化學兵、通訊兵等特種部隊,總計參加演習的部隊達四五萬人。演習地域為南京至宜興間的天王寺、溧水、溧陽、張渚一帶,以日本侵略軍為假想敵,以京杭國道為東西兩軍的主要交通線,模擬日軍登陸對抗。


11月中旬,唐生智及各審判長根據擬訂的教令、指導要領與《審判勤務參考方略》,召集全體審判,在陸軍大學校內詳加指示,多方演練,進行了大約一周的訓練。


11月30日,各支演習部隊全部進入指定位置。12月1日,京杭國道上車水馬龍,從高級的福特轎車到吉普車、摩托車、軍用卡車,擠滿了狹窄的公路。中午12時前,演習統監部的高級幕僚及參謀處人員陸續抵達設於溧陽南渡鎮的統監部。


12月2日清晨,演習正式開始。雙方各以積極之企圖向前推進,遂於溧陽西邊的分湖橋、丁水橋一線發生「遭遇戰」。西軍從戰略上考慮,主力未參加「遭遇戰」的決戰,而是利用黑夜退至六步山東西一線進行防禦。3日,兩軍繼續發生「遭遇戰」,各以輕武器猛烈交火。西軍第三十六師將重點保持於右翼,因道路不良,影響了炮兵的調動、配置,致生被動。4日東軍發動出擊,在進擊中為西軍後衛所拒,戰局呈現僵持。6日起,西軍實施陣地攻擊戰,並分遣步兵一營遠途襲擊「敵」之右翼,企圖攻其側背,形成包圍,但因此而分散了兵力。東軍在這一階段的攻擊戰中也暴露出自己的弱點,教導總隊與第八十七師結合部兵力薄弱,給西軍轉移攻勢造成了機會。


南渡一帶河流縱橫,湖沼遍佈。西軍利用這一地形,逐次遲滯東軍的進攻,演練了小部隊的河川防守作戰。最後,正當東軍乘勝追擊,發起拂曉攻勢之際,一支長長的汽車隊運來了西軍的增援部隊——第一混成旅,從左翼實施猛烈的轉移攻擊,使東軍的進攻功虧一簣。


由於生力軍第一混成旅的出現,「戰場」形勢立即改觀,原處劣勢的第三十六師、憲兵部隊與第一混成旅密切配合,將突進的東軍一部予以「圍殲」。在一片激昂的衝擊聲中,奠定了西軍的大勝。


蔣、唐講評大演習


12月8日,演習完畢。蔣介石在句容現場即席發表講評。他的講話不長,但份量很重。他說:「這是國軍第一次大規模演習,無論在技術上或戰術上,雖然成績不算很壞,但是畢竟免不了有不少重大的缺點。」他用「不算很壞」四個字來肯定演習的成績,褒揚中包含著嚴峻的成分。接著,他嚴厲批評了特種部隊和炮兵第四團不知道愛護兵器和軍旗,以及前方指揮官沒有注意後方管理等問題。


在蔣介石講話之後,演習參謀長唐生智發表了長篇講評。這一講評堪稱為軍中元老、一級上將唐生智一生中最耀眼的軍事理論著述之一。


唐生智首先肯定了參加演習各部隊官兵「忍苦耐勞,不眠不休之努力,得以如所預期而完成」的精神,並對本次演習的目的及其所期望的價值作了概括性的闡述。他指出:


秋季演習之目的,固在於使各部隊於何種戰鬥方式中發揮各級指揮官之指揮能力,演習聯合各兵種之協同動作,然其要義尤在於使關於國軍編制、裝備、教育、訓練諸方面之缺點,以為爾後改良推進之準繩。在演習中,吾人已發現甚多之缺點,獲得豐富之教訓,甚望諸位能悉心研究,出全付毅力,勇往邁進,期於短期內獲得良好成績,以完成國防準備之基礎,則在演習之價值甚偉大也。


接著,唐生智分別從軍隊指揮、諸兵種之協同和對地形的觀察、利用三個方面逐一講評其缺失。關於軍隊指揮方面,唐生智認為存在著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各部隊長的決心與命令,未能適時作出並予貫徹;二是在兵力使用上,未能集中優勢兵力於決戰方面;三是指揮官未能親臨前線,適時作出決斷;四是通訊聯絡存在諸多缺陷。關於諸兵種協同方面,此次演習中,除以陸軍步兵為主要參戰部隊外,尚有空軍、炮兵、裝甲兵、防空兵及化學兵等軍、兵種配合參戰。唐生智指出其缺陷在於:步炮間未能有良好的協同;空地聯絡不良;戰車未發揮其衝鋒、奇襲之作用;高炮部隊未能很好完成防空任務以及化學兵的運用不合機宜等。至於對地形的觀察與利用,唐生智著重就道路、河川和汽車運輸三個方面總結經驗,提出了應當注意的事項。他指出,「在將來實踐中,為避免敵空軍之威力,應多實施夜行軍為有利」,「在許多重疊河川地域之戰鬥,攻者應以先頭部隊首先擴大正面,繼續以工兵,使接近河岸偵察河川之狀況,並決定向有機可乘之地點攻擊,防者當利用各河流進行逐次抵抗」。他表揚了西軍在演習最後階段適時利用汽車運送第一混成旅,從而達成勝利「圍殲」主力的成功之舉,同時又再次強調:「大部隊之運輸易受空軍之攻擊,亦易發生故障,故應切實注意上空之防護,或利用夜晚以行之。」


由於唐生智的這一講評切中中國軍隊之要害,故被蔣介石立即批發全軍,要求認真研讀。


歷史巧合演習化真


1935年國軍在南京附近組織的演習雖名為「秋季大演習」,但實際進行時已屬冬季。這一年11月8日立冬,23日小雪,到大演習開練時,已進入「大雪」節令。在時間過去整整兩年之後,歷史出現了驚人的巧合。1937年12月上旬,當日本侵略軍沿著京杭國道攻向南京時,恰巧是在2日至8日這一段時間內進行了溧陽、溧水、天王寺、句容等地的戰鬥,而在「東軍」的進軍路線中,正好有一路是沿著京杭國道逐次向南京攻擊前進的。


根據日本的軍史記載,其第十軍於1937年12月2日接到了關於「攻佔南京」的方面軍命令後,遂命「第一一四師團沿宜興——溧陽——溧水公路大致進入溧水北面地區」,「第六師團沿長興——廣德——洪藍埠公路大致進入藍水西面地區」。由第十軍所率這兩個師團,不偏不倚,沿著兩年前演習中「東軍」(即假想中的日軍)的足跡,於12月2日攻陷溧陽,4日陷溧水,並進抵天王寺,5日占句容。


除了時空範圍奇跡般地吻合外,在南京保衛戰中抗擊日軍的中國守軍主要部隊及指揮官也與兩年前的大演習基本相同。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已多年不率軍作戰的「大演習」參謀長唐生智,竟被蔣介石委任為統率有13個建制師又15個建制團、約15萬軍隊的南京衛戍司令長官,而當年充當東軍主力的第八十七師和教導總隊以及充當西軍主力的第三十六師,都是南京衛戍軍戰鬥序列中的第一批基幹部隊。


一樣的戰區統帥,一樣的參戰部隊,又經過了「大演習」的實踐磨練和事後總結、提高,憑藉指揮官對部隊的瞭解,作戰部隊對地形、地物的諳熟,本應在實戰來臨的時候佔有相當的優勢,然而真槍真炮的血腥戰鬥決非和平年代的演習可比,它除戰、技術的優劣之外,更重要的還由雙方的國力、軍力對比支配著。抗戰初期的各戰役,由於中日雙方實際國力、軍力對比懸殊,決定了不僅溧陽、溧水、句容一類縣城守不住,就是上海、南京、徐州這樣的大城市也是守不住的。


儘管經過1935年秋季大演習的洗禮,實際戰爭爆發時,在當年東、西兩軍鏖戰的蘇南大地上並未發生比較像樣的爭奪戰,中國守軍即退守南京復廓陣地,這不能不說是給歷史留下的遺憾一筆。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