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專家揭開重慶秀山「怪湖」謎團 暗河控制湖水漲落
「我72歲了還願意來,是因為它確實是世界罕見的自然奇觀。」重慶教育學院教授朱順知說。昨天,專家們經過考察,終於揭開了龍潮湖的潮汐景觀之謎。
昨日上午,寂靜的山谷裡因「怪湖」而變得格外熱鬧,地質專家對其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科學考察。參與科考的譚開鷗、朱順知兩位專家認為:秀山龍潮湖既有虹吸系統,又有另外的完整地下河系統,構成了一個脈絡複雜的水系統。而如此精妙的水系統形成的潮汐奇觀,在全世界都堪稱罕見。
線索
水溫比氣溫高9℃
昨日凌晨5點45分,由地質專家、探險隊員及新聞媒體組成的10餘人的科考隊抵達秀山。吃過早飯,一行人又匆匆趕往清溪場鎮龍鳳村。秀山縣商貿旅遊局、國土局的相關負責人也隨同前往。秀山縣商貿旅遊局辦公室主任劉斌稱,中央電視台已與該局取得聯繫,不日也將動身前往拍攝「潮汐怪湖」龍潮湖。
氣溫只有8℃。清晨的薄霧飄蕩在龍潮湖上。市探險協會「勇者探險隊」科考隊員王修明坐上一艘充氣筏,下水對「怪湖」進行勘測。
按照事先的安排,科考隊員先對「怪湖」的水深進行測定。「怪湖」長滿水草,最深的地方是沒有長水草的三個出水口。朱順知教授據此將「怪湖」依次劃分為小塘、中塘和大塘。王修明拋下專用測量繩,測得小塘水深2.2米,中塘水深4米,大塘水深7.5米。
隨後測量了龍潮湖水溫。三處均為17℃,較氣溫高出9℃。
「有三個出水口,水溫又明顯高於現在的氣溫,這都顯示湖水來自地下。」市地勘局南江水文地質隊高級工程師、中國洞穴研究會委員譚開鷗說:「地下水有著恆溫的特性。到了夏天,它的水溫又會比氣溫低。」
分析
漲潮頻率冬少夏密
怪湖水並未漫過龍潮湖的邊緣,而是源源不斷的通過水渠流走,有一部分流到下面的一口面積更大的水塘裡。
來龍潮湖邊洗衣的44歲的龍鳳村三組婦女李淑珍告訴譚開鷗,水渠裡的水流向全鎮的1000餘畝良田,是當地莊稼收成的重要保證。她同時證實,龍潮湖中有各種魚類,今年村民劉大俊還捉了一隻大團魚(鱉),重1斤8兩。她還不時看到有水蛇遊蕩。
譚開鷗根據水池邊的印跡等估算:在目前最枯的季節,日出水量約1000立方米;到豐水期,日出水量可達3000-5000立方米。
從早上8點到9點,科考專家等了一個小時,仍不見漲水。專家認為,枯水期潮汐現象可能會減少。隨後,另一位洗衣的農婦、75歲的吳菊英證實,現在水少,一天最多能看到漲潮一次,甚至看不到。她告訴記者,自己原來曾經在大塘和中塘之間的石頭上,用大塘的水洗衣服,中塘的水挑回家煮飯。「那時可以同時有10多人一起在石頭上洗衣服。是後來才變成現在這樣小。」
走訪
當年曾現萬蛇奇觀
68歲的村民肖富強曾向記者講述1982年農曆六月大旱後出水時的萬蛇奇觀。昨日,多位村民再次向記者證實了此事,其中多數在當年親眼目擊。
「1982年『萬蛇奇觀』時我在上小學,沒親眼看見,但是我的老輩子看到過!」劉國勝副鎮長稱,當時龍潮湖邊曾有數千人圍觀。
34歲的村民周大勇稱自己親眼看過這些蛇。「數量有多少?反正數都數不清!」
科考隊還到龍潮湖附近的農家進行了走訪。80歲的村民劉大維稱,冬季龍潮湖水幾乎沒有大漲和大落,夏季則每天都有三四次,最多時達到五六次。
村民在還有一種傳說:「湖下面住著一頭犀牛,它一翻身,水就出來了;它一打滾,水就堵住出不來了。」
「龍潮湖漲水厲害時有黃桶粗細的水柱,像開水翻滾,好看得很吶!」71歲的楊再興說起當年的情景,也忍不住有些激動。
科考隊隊員張光平還鑽入龍潮湖上方的一個落水洞進行考察。該落水洞被確定為「怪湖」的出氣坑。正在附近地裡挖紅薯的64歲的村民劉全開稱,1987年7月,龍潮湖也曾連續7天不冒水,後來水從這個比湖面高出15米的落水洞冒了出來,漫過他的自留地,流到湖裡。譚開鷗解釋,這是因為湖底「龍眼」當時被大量泥石堵塞所致,後又被巨大的壓力衝開。
科考隊昨日蹲守所見,龍潮湖有漲落,但僅5厘米。譚開鷗決定,明年夏季還要對龍潮湖進行考察。
結論
怪湖下面有暗河系統
譚開鷗告訴本報記者,根據現有情況判斷,「怪湖」所處地區為喀斯特地貌,下面有獨特的虹吸管道,因此它會間歇湧水,而且還有地下河。「否則它平時就不會有水,而是乾涸的。」譚開鷗稱,地下河的平流保持了龍潮湖常年有水。這兩種管道系統,共同構成了龍潮湖的自然奇觀。
「喀斯特地貌中可見虹吸系統的很少見,而兩種系統兼備的複雜地下水系統更是世所罕見。」譚開鷗、朱順知兩位專家告訴秀山縣旅遊、國土部門和清溪場鎮的負責人,「怪湖」是難得的寶貝,一定要好好加以利用。
據兩位專家分析,「怪湖」生成於十萬至二十萬年前。「也就是說,至少在十萬年前,它就開始日復一日,漲漲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