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被慈禧太后趕回了老家,並且接受地方官監管,但是他瞧不起地方官,不肯敷衍他們,或許還想著有光緒帝掌握大權的一天,他就可以起復任用。自然,歷史上說,老翁沒能等到那一天……
翁同龢是哪裡人?
這個好記,清末有一副巧聯流傳甚廣:「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罵李鴻章,下聯斥翁同龢。
所以出過兩代帝師的翁家是錢謙益的同鄉,江蘇常熟。
翁同龢因為得罪了西太后,被趕回老家。
在當時這不算丟臉,還可以美其名曰「養望林下」。
他也著實過得不寂寞,皇上方當盛年,等到太后百年,他這個老師說一聲「起復」,還不照樣入他的軍機?還許當個領班大臣。
所以門前照樣車水馬龍,倒好像翁大人並未革職,是回鄉省親,小住數月。
翁同龢是晚清大書家之一,每天總要寫上十餘幅字,以消日遣懷。
但是他很少答應別人的求字,親朋好友,求十回也未必到手一張半張。就連頂頭父母官,常熟朱知縣,翁同龢也懶得敷衍,隨他百計請托,片紙不入公門。
不怕縣官,就怕現管,一個革職的鄉紳,還這麼NB?
朱知縣恨得咬牙切齒,一點辦法沒有。
翁同龢書法
造化小兒看得有趣,手指輕輕一撥,時更勢易。
百日維新,戊戌變法,京中消息一天一個花樣,最後是上諭到:奉懿旨,翁同龢薦引匪人,有「康有為才勝臣十倍」之語,著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朱知縣一跤跌到青雲裡,從此每天前往翁府,召集翁家所有奴僕,一一詢問:中堂今天幹嘛啦?上午?下午?晚間?夜裡?吃了啥?見了誰?言談間可有大不敬的地方?必把翁家上下折騰個底兒掉。
翁同龢這個氣呀,可他是清流領袖,一代大儒,總不能跟這種庸吏當面翻臉。
也罷,你不是奉旨管束我的一舉一動嗎?
老臣領旨,豁出貼補家人幾雙鞋錢,與我每隔幾個時辰,往知縣衙門送一封小札,上寫:翁某欲往後院走動,請老父台核示。
或是:翁某家中飯熟,將進食,請老父母巡視。
再不就是:翁某午睡片刻已醒,現坐於廳上與客略談,請老父母詳察。
最後一封書信,內容是:翁某今日洗足,請老父台駕臨看管。
翁老爺子也寫出神氣來了,兩頁八行,寫得飄灑自得,夭矯不群。
第二天果然清靜了。翁同龢捻髯微笑,薑還是老的辣。
翁同龢故居綵衣堂
過得兩日,突然有人急急來報:朱知縣將中堂大人請看管洗足的信函,用白綾裱成合錦條幅,掛在縣衙花廳,逢人便誇,說古人有「爭座位帖」,今有中堂的「洗足帖」,大可輝映古今,合為雙璧云云。
現在合縣士紳都知道中堂大人請知縣來看自己洗腳。
翁同龢的老臉紅沒紅?
不知道。反正他要求收回這幅書法作品。朱知縣這個SB,居然收了他一屏一對,就把信還給翁家。
不用說了,什麼也不用說了,這幅本可成為書法史文化史經典作品的書法,肯定被老翁燒了……朱生,你知不知道,翁中堂的對聯、屏風,京師琉璃廠有不少賣的?
補記:突然想到前幾年關於魯迅日記中「濯足」是否代指性交的爭議,嘿嘿,腳,以及對腳的洗滌,在中國文化史上,還真是個意義豐富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