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掌大的名片上,只印了名字
大紅色的箋紙,足足有一個巴掌大小,正中間印上本人的大名,四週一片空白,這就是晚清時期的名片模板。
南京文化學者、這批彩箋的收藏者薛冰介紹,前去拜訪別人的時候,把名片遞給門童或秘書,「見名字如見人,願意見就讓他進來,不願意就說主人不在家。」
但也有的晚清名片四周,密密麻麻寫滿了小字。一幅「張寶書」的名片上,右側寫著另一個人的名字和稱呼,左側寫著:上次開口借的4本書,只拿到了後2冊,希望把前2冊也帶過來。薛冰解釋,「當時名片的個頭比較大,有時也被用作便箋紙,托別人辦一些事情,見名片如見人。」
為了少寫幾個字,箋紙印上「頓首頓首」
記者瞭解到,彩箋始於東晉時期,唐代流行開來,到了晚清、民國時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薛冰介紹,標準的是八行箋紙,有紅色、綠色、橙色、黃色等多種顏色。
除了紙張鋪統一銷售的彩箋,還有不少人玩起私人定制。其中一張彩箋末尾,印上了「松壽軒」的名號,而且正中間還印了一幅石頭,「體現的是主人自己的喜好。」
由於是書信所用,不少彩箋印上了「平安」「延年益壽」等祝福字樣,但也有不拘一格的,印上了「頓首頓首」。這又是什麼意思?薛冰解釋,以前的人寫信,末尾常會寫上頓首字樣,「主人為了少寫幾個字,直接印了上去,也是蠻拼的」。
巴掌大的名片上,只印了名字
大紅色的箋紙,足足有一個巴掌大小,正中間印上本人的大名,四週一片空白,這就是晚清時期的名片模板。
南京文化學者、這批彩箋的收藏者薛冰介紹,前去拜訪別人的時候,把名片遞給門童或秘書,「見名字如見人,願意見就讓他進來,不願意就說主人不在家。」
但也有的晚清名片四周,密密麻麻寫滿了小字。一幅「張寶書」的名片上,右側寫著另一個人的名字和稱呼,左側寫著:上次開口借的4本書,只拿到了後2冊,希望把前2冊也帶過來。薛冰解釋,「當時名片的個頭比較大,有時也被用作便箋紙,托別人辦一些事情,見名片如見人。」
為了少寫幾個字,箋紙印上「頓首頓首」
記者瞭解到,彩箋始於東晉時期,唐代流行開來,到了晚清、民國時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薛冰介紹,標準的是八行箋紙,有紅色、綠色、橙色、黃色等多種顏色。
除了紙張鋪統一銷售的彩箋,還有不少人玩起私人定制。其中一張彩箋末尾,印上了「松壽軒」的名號,而且正中間還印了一幅石頭,「體現的是主人自己的喜好。」
由於是書信所用,不少彩箋印上了「平安」「延年益壽」等祝福字樣,但也有不拘一格的,印上了「頓首頓首」。這又是什麼意思?薛冰解釋,以前的人寫信,末尾常會寫上頓首字樣,「主人為了少寫幾個字,直接印了上去,也是蠻拼的」。